李瀠

《身經通考》~ 身經通考卷二 圖說 (14)

回本書目錄

身經通考卷二 圖說 (14)

1. 臟腑配五行格

五臟屬陰,陽干為兄

甲一膽一乙一肝一東方木

丙一小腸一丁一心一南方火

戊一胃一己一脾一中央上,相合而為表裡

庚一大腸一辛一肺一西方金

壬,膀胱,癸,腎,北方水

六腑屬陽,陰乾為弟

四海

腦為髓海,頭熱如火,足寒如水,可灸此穴。衝脈為諸經之血海,肝亦為血海,膻中為宗氣之海,胃為水穀之海。

八會

府會太倉,即中脘穴,在臍上四寸。藏會季脅,即章門穴,在臍上二寸,兩旁各開九寸。筋會陽陵泉,在膝下外廉。髓會枕骨。血會膈俞,在七椎旁各一寸半,上則心俞,下則肝俞,故為血會。骨會大抒,骨者髓所養,自腦下注大抒,滲入髓心,下貫尾骶諸骨。脈會大淵,在右寸口,扁鵲指為藏府氣血始終之處。

氣會三焦,即膻中穴,在玉堂下一寸六分,兩乳間是。

八溪

肉之小會曰溪,謂二肘、二膝、四腕。

一谷

肉之大會曰谷,臀是也。

十二原

陰中之少陰肺也,其原出於太淵,太淵二。陰中之太陽心也,其原出於大陵,大陵二。陰中之少陽肝也,其原出於太衝,太衝二。陰中之至陰脾也,其原出於太白,太白二。陰中之太陰腎也,其原出於太谿,太谿二。膏之原,出於鳩尾,鳩尾一。盲之原,出於脖胦,脖胦一。

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臟六腑之有疾者也。今夫五臟之有疾也,譬猶刺也,猶汙也,猶結也,猶閉也。刺雖久,猶可拔也;汙雖久,猶可雪也;結雖久,猶可解也;閉雖久,猶可決也。夫善治者,取其疾也,猶拔刺也,猶雪汙也,猶解結也,猶決閉也。疾雖久,猶可畢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術也。

白話文:

[臟腑配五行格]

五臟歸屬於陰性,由陽性的天幹代表為兄長。

肝膽相連,肝對應乙木,膽對應甲木,這兩個器官與東方的木相聯。

心與小腸相表裡,心屬丁火,小腸屬丙火,它們與南方的火相聯。

脾與胃相表裡,脾屬己土,胃屬戊土,這兩個器官與中央的土相聯。

肺與大腸相表裡,肺屬辛金,大腸屬庚金,它們與西方的金相聯。

腎與膀胱相表裡,腎屬癸水,膀胱屬壬水,這兩個器官與北方的水相聯。

六腑則歸屬於陽性,由陰性的地支代表為弟弟。

四海

腦被稱為髓海,當頭部像火一樣熱,腳部像水一樣冷時,可以針灸這個穴位。衝脈被認為是眾多經絡中的血海,肝臟也被視為血海,膻中穴是宗氣的海,而胃是水穀的海。

八會

腑會在太倉穴,即中脘穴,位於肚臍上方四寸的位置。臟會在季脅穴,即章門穴,位於肚臘上方二寸,兩側各偏離九寸。筋會在陽陵泉穴,位於膝蓋下方的外側。髓會在枕骨。血會在膈俞穴,位於第七節脊椎旁各一寸半,上則是心俞穴,下則是肝俞穴,因此被視為血會。骨會在大杼穴,骨髓養育骨骼,從腦部流下到大杼穴,滲入髓心,向下貫穿尾骶等骨骼。脈會在大淵穴,位於右手寸口位置,扁鵲指出這是臟腑氣血始終交匯的地方。

氣會在三焦,即是膻中穴,位於玉堂穴下1.6寸,兩乳之間。

八溪

肌肉的小聚會點稱為溪,指的是兩肘、兩膝和四個手腕。

一谷

肌肉的大聚會點稱為谷,臀部就是這個位置。

十二原

在陰性中的少陰是肺,它的源頭在太淵穴,太淵穴有兩個。在陰性中的太陽是心,它的源頭在大陵穴,大陵穴有兩個。在陰性中的少陽是肝,它的源頭在太沖穴,太沖穴有兩個。在陰性中的至陰是脾,它的源頭在太白穴,太白穴有兩個。在陰性中的太陰是腎,它的源頭在太溪穴,太溪穴有兩個。膏的源頭在鳩尾穴,鳩尾穴有一個。盲的源頭在脖胦穴,脖胦穴有一個。

以上這十二個源頭,主要用來治療五臟六腑有病的人。如果五臟生病,就像被針刺、被污漬沾染、被纏繞或被封閉。即使針刺很久了,仍然可以把它拔出來;即使污漬存在很久了,仍然可以洗掉;即使纏繞很久了,仍然可以解開;即使封閉很久了,仍然可以打開。擅長治病的醫生,處理疾病就像拔針、洗污漬、解纏繞、打開封閉一樣。即使疾病存在很久了,仍然可以根治。說疾病無法治療的人,只是沒有找到正確的療法罷了。

2. 臟腑本輸

肺出於少商,少商者,手大指端內側也,為井木;溜於魚際,魚際者,手魚也,為榮;注於太淵,太淵,魚後一寸陷者中也,為腧;行於經渠,經渠,寸口中也,動而不居為經;入於尺澤,尺澤,肘中之動脈也,為合,手太陰經也。心出於中衝,中衝,手中指之端也,為井木;溜於勞水,勞宮,掌中指本節之內間也,為榮;注於大陵,大陵,掌後兩骨之間方下者也,為腧;行於間使。

間使之道,兩筋之間,三寸之中也,有過則至,無過則止,為經;入於曲澤,曲澤,肘內廉下,陷者之中也,屈而得之,為合,手少陰也。肝出於大敦,大敦,足大指之端,及三毛之中也,為井水;溜於行間,行間,足大指間也,為榮;注於太衝,太衝,行間上二寸,陷者之中也,為腧;行於中封,中封,內踝之前一寸半,陷者之中,使逆則宛,使和則通,搖足而得之,為經;入於曲泉,曲泉,輔骨之下、大筋之上也,屈膝而得之,為合,足厥陰也。脾出於隱白,隱白者,足大指之端內側也。

為井木,溜於大都,大都,本節之後,下陷者之中也,為榮;注於太白,太白,腕骨之下也,為腧;行於商丘,商丘,內踝之下,陷者之中也,為經;入於陰之陵泉,陰之陵泉,輔骨之下、陷者之中也,伸而得之,為合,足太陰也。腎出於湧泉,湧泉者,足心也,為井木。

溜於然谷,然谷,然骨之下者也,為榮;注於太谿,太谿,內踝之後、跟骨之上,陷中者也,為腧;行於復留,復留,上內踝二寸,動而不休,為經;入於陰谷,陰谷,輔骨之後、大筋之下。小筋之上也,按之應手,屈膝而得之,為合,足少陰經也。

膀胱出於至陰,至陰者,足小指之端也,為井金;溜於通谷,通谷,本節之前外側也,為榮;注於束骨,束骨,本節之後,陷者中也,為腧;過於京骨,京骨,足外側大骨之下,為原;行於崑崙,崑崙,在外踝之後、跟骨之上,為經;入於委中,委中,膕中央,為合,委而取之,足太陽也。

膽出於竅陰,竅陰者,足小指次指之端也,為井金;溜於俠谿,俠谿,足小指次指之間也,為榮;注於臨泣,臨泣,上行一寸半,陷者中也,為腧;過於丘墟,丘墟,外踝之前,下陷者中也,為原;行於陽輔,陽輔,外踝之上,輔骨之前,及絕骨之端也,為經;入於陽之陵泉,陽之陵泉,在膝外,陷者中也,為合,伸而得之,足少陽也。

胃出於厲兌,厲兌者,足大指內次指之端也,為井金;溜於內庭,內庭,次指外間也,為榮注於陷谷,陷谷者,上中指內間上行二寸,陷者中也,為腧;過於衝陽,衝陽,足跗上五寸,陷者中也,為原,搖足而得之;行於解谿,解谿,上衝陽一寸半,陷者中也,為經;入干下陵,下陵,膝下三寸,䯒骨外三里也,為合;復下三里三寸,為巨虛上廉,復下上廉三寸,為巨虛下廉也,大腸屬上,小腸屬下,足陽明胃脈也。大腸、小腸皆屬於胃,是足陽明也。

白話文:

[臟腑本輸]

肺經:起於少商穴,少商穴位於大拇指指甲內側邊緣,屬井穴,五行屬木;流注於魚際穴,魚際穴位於大拇指根部肌肉豐厚處,屬榮穴;注入太淵穴,太淵穴位於手腕橫紋上,拇指側凹陷處,屬輸穴;循行於經渠穴,經渠穴位於手腕橫紋上,靠近橈骨動脈處,動脈搏動明顯處,屬經穴;最終匯入尺澤穴,尺澤穴位於肘彎橫紋上,肱二頭肌腱的橈側凹陷處,屬合穴,此為手太陰肺經。

心經:起於中衝穴,中衝穴位於中指指尖,屬井穴,五行屬木;流注於勞宮穴,勞宮穴位於手掌中心,握拳時中指指尖所指之處,屬榮穴;注入大陵穴,大陵穴位於手腕橫紋中心,兩筋之間凹陷處,屬輸穴;循行於間使穴,間使穴位於手腕橫紋上三寸處,兩筋之間,經過時可感覺到穴位存在,未經過則無感,屬經穴;最終匯入曲澤穴,曲澤穴位於肘彎內側橫紋上,肱二頭肌腱的尺側凹陷處,屈肘時取穴,屬合穴,此為手少陰心經。

肝經:起於大敦穴,大敦穴位於腳大拇指指甲外側邊緣,靠近第二根腳趾的地方,屬井穴,五行屬水;流注於行間穴,行間穴位於腳大拇指與第二根腳趾之間,屬榮穴;注入太衝穴,太衝穴位於腳背上,第一、二根腳趾間往上二寸的凹陷處,屬輸穴;循行於中封穴,中封穴位於腳踝內側前方約一寸半的凹陷處,轉動腳踝時可感覺到穴位,轉動不順暢則穴位阻塞,順暢則通暢,屬經穴;最終匯入曲泉穴,曲泉穴位於膝蓋內側,屈膝時,在股骨內上髁下方,大筋上方凹陷處,屬合穴,此為足厥陰肝經。

脾經:起於隱白穴,隱白穴位於腳大拇指指甲內側邊緣,屬井穴,五行屬木;流注於大都穴,大都穴位於腳大拇指根部關節後方的凹陷處,屬榮穴;注入太白穴,太白穴位於腳腕內側,第一蹠骨關節下方的凹陷處,屬輸穴;循行於商丘穴,商丘穴位於腳踝內側下方凹陷處,屬經穴;最終匯入陰陵泉穴,陰陵泉穴位於小腿內側,脛骨內側踝下方凹陷處,伸直腿取穴,屬合穴,此為足太陰脾經。

腎經:起於湧泉穴,湧泉穴位於腳底中心,屬井穴,五行屬木;流注於然谷穴,然谷穴位於足內側,舟骨下方凹陷處,屬榮穴;注入太谿穴,太谿穴位於腳踝內側,內踝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屬輸穴;循行於復溜穴,復溜穴位於腳踝內側上方二寸處,能感覺到動脈搏動,屬經穴;最終匯入陰谷穴,陰谷穴位於膝蓋內側,屈膝時,在股骨內上髁下方,大筋的下方,小筋的上方凹陷處,按壓時有明顯的感覺,屬合穴,此為足少陰腎經。

膀胱經:起於至陰穴,至陰穴位於腳小趾指甲外側邊緣,屬井穴,五行屬金;流注於通谷穴,通谷穴位於腳小趾根部關節前外側,屬榮穴;注入束骨穴,束骨穴位於腳小趾根部關節後方的凹陷處,屬輸穴;經過京骨穴,京骨穴位於腳外側,大骨(第五蹠骨)下方,屬原穴;循行於崑崙穴,崑崙穴位於腳踝外側,外踝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屬經穴;最終匯入委中穴,委中穴位於膝蓋後方腿彎中心,屈腿取穴,屬合穴,此為足太陽膀胱經。

膽經:起於竅陰穴,竅陰穴位於腳小趾外側第二趾(第四趾)指甲外側邊緣,屬井穴,五行屬金;流注於俠谿穴,俠谿穴位於腳小趾與第四趾之間,屬榮穴;注入臨泣穴,臨泣穴位於腳背上,第四、五根腳趾間往上約一寸半的凹陷處,屬輸穴;經過丘墟穴,丘墟穴位於腳踝外側前方凹陷處,屬原穴;循行於陽輔穴,陽輔穴位於腳踝外側上方,腓骨前方,以及腓骨尖端處,屬經穴;最終匯入陽陵泉穴,陽陵泉穴位於膝蓋外側下方,在腓骨小頭前方凹陷處,伸直腿取穴,屬合穴,此為足少陽膽經。

胃經:起於厲兌穴,厲兌穴位於腳大拇指第二趾(第二趾)指甲外側邊緣,屬井穴,五行屬金;流注於內庭穴,內庭穴位於腳第二趾與第三趾之間,屬榮穴;注入陷谷穴,陷谷穴位於腳背上,第二、三根腳趾間往上二寸的凹陷處,屬輸穴;經過衝陽穴,衝陽穴位於腳背上,腳踝前方五寸的凹陷處,搖動腳踝取穴,屬原穴;循行於解谿穴,解谿穴位於衝陽穴上方約一寸半的凹陷處,屬經穴;最終匯入下陵穴,下陵穴位於膝蓋下方三寸處,脛骨外側三里穴附近,屬合穴;再往下三寸為巨虛上廉穴,再往下上廉穴三寸為巨虛下廉穴。大腸經脈在上,小腸經脈在下,此為足陽明胃經。大腸和小腸都與胃經相連,屬於足陽明經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