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瀠

《身經通考》~ 身經通考卷四 方選 (21)

回本書目錄

身經通考卷四 方選 (21)

1. 瘧疾門

清脾飲,治瘧疾初發,寒熱交戰者。

半夏一錢、柴胡一錢、赤茯苓一錢、陳皮八分、甘草二分、香薷八分、黃芩七分、生薑三片,水煎熱服,微汗。次服去紫蘇,再一服。

(少陽膽經)往來寒熱,口苦或耳鳴,頭角痛或脅痛,用小柴胡湯,初治加香薷。(太陽膀胱經)先寒大熱,背脊強痛,頭痛頸項強,用小柴、羌活、川芎、香薷。(陽明胃經)目痛鼻乾,不得眠,口渴微惡寒而大發熱,用加味葛根湯加柴胡、香薷取汗。(肺經)惡寒而發熱,外見咳嗽,宜參蘇飲加香薷以發表。

(脾瘧)寒熱相停,嘔吐痰沫。宜用清脾飲加減。腎瘧,寒少熱腰痛,足冷,用桂附二陳湯。(肝經瘧)熱長寒短,筋脈抽縮,宜柴胡二陳湯加烏藥。心經瘧,少寒多熱,心煩少睡,反復不寧,用柴苓湯加減。

又截瘧方,可治陰瘧。

何首烏(三錢五分),陳皮(一錢五分),甘草(一錢五分),白茯苓(一錢),青皮(一錢),露一宿,空心溫服。

截瘧常山飲子,常山(二錢),草果(不去皮,二錢),知母(二錢),良薑(一錢五分),烏梅(一錢五分),甘草(一錢),上(一兩一劑),棗五枚,未發時連進二服。

治瘧神方,此方海外高僧秘傳。

番木鱉(去谷麩炒,一兩),雄黃、硃砂、甘草(各一錢),為末和勻,每服四分。臨發預吃飯一碗,將酒調下,蓋被睡之即愈。

一方,瓜蒂散,加雄黃一錢,溫齏水調下。又方:常山二兩,少煮曬乾,每服一兩,水煎空心服,吐膈上痰涎。

治瘧柴平湯,小柴胡湯、平胃散二藥加紫蘇、乾葛。午前發,屬陽,為氣虛,加白朮、黃芩;午後屬陰,為血虛,加當歸、川芎、熟地。有食加神麯、麥芽、枳實、炒黃連,甚則下之;痰盛,加南星、半夏、枳實、黃芩。遇發,自半明先服一劑,將發又服一劑。

又方,五月端五取蝦蟆吊干,候月蝕之夜,放水盆內用銅盆扣之,以棍敲盆之外,候月蝕過復圓,蝦蟆復活,用之治,回生散或加在牛黃丸內尤效。此智光道人董少宰福兄說:「任縣有一馬回子,用此物加藥內,治危症甚效。亦可治瘧人,神祐丸以治瘧」。

白話文:

【瘧疾門】

清脾飲,適用於瘧疾初期發作,寒熱交錯的情況。

半夏、柴胡、赤茯苓各一錢,陳皮八分,甘草二分,香薷八分,黃芩七分,薑三片,用水煎煮後熱服,待微微出汗。第二次服用時去掉紫蘇,再服一次。

(少陽膽經)出現往來寒熱,口苦或耳鳴,頭痛或脅痛,使用小柴胡湯,初次治療時加入香薷。

(太陽膀胱經)先寒後大熱,背部僵硬疼痛,頭痛且頸部僵硬,使用小柴、羌活、川芎、香薷。

(陽明胃經)眼睛疼痛、鼻子乾燥,失眠,口渴且輕微畏寒,高燒,使用加味葛根湯加柴胡、香薷以取汗。

(肺經)畏寒且發熱,伴隨咳嗽,應使用參蘇飲加香薷以解表。

(脾瘧)寒熱交替,嘔吐痰沫。適合使用清脾飲進行加減治療。腎瘧,寒冷較少,腰痛,腳冷,使用桂附二陳湯。

(肝經瘧)熱多寒少,筋脈收縮,適合柴胡二陳湯加烏藥。心經瘧,少寒多熱,心煩難眠,反覆不安,使用柴苓湯加減。

另一個截瘧方,可以治療陰性瘧疾。

何首烏三錢五分,陳皮、甘草各一錢五分,白茯苓一錢,青皮一錢,露宿一夜,空腹溫服。

截瘧常山飲子,常山、草果(不去皮)、知母各二錢,良薑一錢五分,烏梅、甘草各一錢五分,一兩一劑,加入五枚棗子,在未發病時連續服用兩次。

治瘧神方,這是海外高僧祕傳的配方。

番木鱉(去穀麩炒)一兩,雄黃、硃砂、甘草各一錢,研磨成末混合均勻,每次服用四分。發病前先吃一碗飯,用酒調服,蓋被子睡覺即可痊癒。

另一方,瓜蒂散,加雄黃一錢,用溫熱的齏水調服。另一方:常山二兩,煮後曬乾,每次服用一兩,用水煎煮後空腹服用,可吐出膈上的痰涎。

治瘧柴平湯,由小柴胡湯和平胃散兩種藥物加上紫蘇、乾葛組成。上午發病,屬於陽性,是氣虛,加白朮、黃芩;下午發病,屬於陰性,是血虛,加當歸、川芎、熟地。若因飲食引發,加神麯、麥芽、枳實、炒黃連,嚴重時可用下法;痰多,加南星、半夏、枳實、黃芩。在發病前,從清晨開始先服一劑,快發病時再服一劑。

另一方,五月端午節收集蝦蟆晾幹,等到月蝕之夜,放在水盆內,用銅盆蓋住,用棍子敲打盆子外面,等月蝕過後恢復圓形,蝦蟆復活,用來製作回生散或加入牛黃丸內更有效。這是由智光道人董少宰福兄告知:任縣有一個馬回子,將此物加入藥內,治療重病非常有效,也可用來治療瘧疾,神祐丸用來治療瘧疾。

2. 痢疾門

神效方,或紅或白具可治。

用黃連(去須)、黃芩、白芍(用生)、山楂(淨肉,各一錢五分),陳枳殼、檳榔、厚朴(薑汁炒)、厚青皮(各八分),當歸、甘草、地榆(各五分),紅花(二分,用酒洗),南木香(二分),桃仁(炒去皮尖研粉,一錢),水二鍾煎一鍾,空心服。孕婦去紅花、檳榔、桃仁。

又方,薑茶調益元散,送木香、檳榔丸百餘丸。

痢疾不拘紅白,黃柏一錢、蔥頭五根、生礬一錢,共搗□臍上□膏藥。

又一方,取木香通氣丸二撮,外用陳皮、牽牛、□□、木通等分,木香錢半,為末糊丸,溫酒下。

秘傳斗門散,治八種毒痢,臟腑撮痛,膿血赤白或下瘀血,或成片子,或五色相雜,日夜頻發,兼治禁口惡痢,裡急後重,久渴不止,全不進食,他藥不能治者,立見神效。

黑豆(炒去皮,十二兩),乾薑(炮,四兩),罌粟殼(蜜炒,半斤),地榆(炒)、甘草(炙,各六兩),白芍藥(三兩),上㕮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煎七分,溫服。

噤口痢方,薄荷(一兩),椿根皮(去林皮,六錢),大人用水三碗煎至一碗半,涼水冰涼服;小兒用一半。

導氣湯,治下痢膿血相雜,裡急後重腹痛。

木香(不見火)、檳榔,黃連各六分,大黃、黃芩(各一錢半),枳殼(一錢,麩炒),芍藥(六錢),當歸(三錢),上作二服,水煎食前服。

四神治痢丸,治一切痢病初作,腹痛後重。推陳致新,平和不伐,有積去積,無積即安,大有奇效。

川黃連(一斤,蒸,吳茱萸合炒)、廣木香(四兩)、檳榔(四兩),壯大黃(四兩,酒蒸),吳茱萸(二兩,湯泡炒蓮),右為末,醋糊為丸梧子大,空腹米湯下八十丸,不效再服百丸。

真人養臟湯,治大人、小兒冷熱不調,下痢赤白或如膿血魚腦,裡急後重,臍腹㽲痛,肛脫墜下,酒毒便血。

人參、白朮、當歸(各六錢),白芍藥(一兩六錢),木香(一兩六錢),甘草(炙)、肉桂(各八錢),訶子肉(一兩二錢),肉豆蔻(包麵煨,半兩),御米殼(蜜炙,三兩六錢),上每服四錢,水煎,食前服,忌一切酒面腥膩。如臟腑滑泄不瘥,加附子四片,煎服,愈。

如金丸,此方屢效,即乘危者皆合,治諸兒泄瀉亦應驗。

黃連,去須蘆切作片,以生薑汁拌之,用黃土鋪鍋底上,隔紙炒乾,如是七次為極細末,水滴為丸(黃連一斤,約姜三斤,取汁,必水發一日曬乾為好)。凡痢重者三錢,輕者二錢,空心白湯下,餓半日。

白話文:

[對於痢疾的治療]

有一個非常有效的處方,無論是血痢還是白痢都能治療。

需要使用黃連(去須)、黃芩、白芍(用生)、山楂(淨肉,各一錢五分),陳枳殼、檳榔、厚朴(薑汁炒)、厚青皮(各八分),當歸、甘草、地榆(各五分),紅花(二分,用酒洗),南木香(二分),桃仁(炒去皮尖研粉,一錢),以兩杯水煎煮至一杯,空腹服用。如果患者為孕婦,則需去掉紅花、檳榔、桃仁。

另一個處方,用薑茶調和益元散,配合木香、檳榔丸一百餘粒服用。

對於痢疾,無論血痢或白痢,可用黃柏一錢、蔥頭五根、生礬一錢,混合後敷在肚臍上,並覆蓋膏藥。

另一個處方,取兩撮木香通氣丸,外用陳皮、牽牛、木通等份,加上一錢半的木香,研磨成末後製成丸,以溫酒送服。

祕傳的鬥門散,能治療八種毒痢,內臟劇烈疼痛,膿血或赤白交雜,或排出凝固的血塊,或排泄物五色交雜,日夜頻繁發作,同時也能治療嚴重的痢疾,裏急後重,長期口渴不停,完全無法進食,其他藥物無法治療的,此方立即顯現神效。

另一個禁口痢的處方,薄荷(一兩),椿根皮(去樹皮,六錢),大人用水三碗煎至一碗半,冷卻後冰涼服用;小孩則用量減半。

導氣湯,用於治療痢疾,排泄物為膿血交雜,裏急後重,腹部疼痛。

四神治痢丸,用於治療所有痢疾初期,腹部疼痛,後重。促進新陳代謝,性質平和不傷身,有積存就去除積存,沒有積存則安撫身體,具有奇效。

真人養臟湯,用於治療成人與兒童因冷熱失調導致的痢疾,排泄物或呈赤白交雜,或如膿血或魚腦,裏急後重,腹部劇痛,肛門脫垂,酒毒導致的便血。

如金丸,這個處方屢試不爽,即使在危急情況下也適用,用於治療兒童的各種腹瀉,效果顯著。

黃連去須蘆切片,用生薑汁拌和,放在鋪有黃土的鍋底,隔紙炒乾,如此七次,研磨成極細粉末,以水滴成丸(黃連一斤,約需薑三斤,取汁,必須先浸泡一天再曬乾效果更佳)。痢疾嚴重者服用三錢,輕微者服用二錢,空腹時用白湯送服,餓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