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瀠

《身經通考》~ 身經通考卷四 方選 (16)

回本書目錄

身經通考卷四 方選 (16)

1. 脾胃門

人參(二兩)、白朮(五兩,蒸)、蓮肉(四兩,去心)、白桔梗(一兩)、乾山藥(四兩,炒黃色)、薏苡仁(四兩,炒)、芡實粉(四兩)、白茯苓(四兩,蒸)、炙甘草(二兩,去皮)、砂仁(一兩,炒)、白扁豆(四兩),上為末,欲留久滴水為丸綠豆大,方能久貯,每服二錢,米湯或棗湯調亦可。

人參利膈丸,治胸中不利,痰咳喘滿。和脾開滯,推陳致新。治噎膈之聖藥。

木香(一兩)、檳榔(一兩)、人參(一兩)、當歸(一兩)、藿香(一兩)、甘草(一兩)、枳實(一兩)、大黃(一兩,酒浸)、厚朴(薑製,一兩),為細末,水丸桐子大,下五十丸,仍用豬膽導之,得通便佳。

三因沖和丸,開胃順氣,不拘內外諸證,能宣行諸藥,秘妙之方。

人參末(一兩)、石斛末(一兩)、白豆仁末(一兩)、山楂肉末(一兩,擇有味有肉者)、陳皮末(一兩),合研勻,碗盛碟蓋,飯上蒸。一餐取起,待冷方開,乃調胃補心、接丹田之氣也。

遠志(甘草湯泡,去骨取末,一兩)、山梔(炒焦色取末,二兩)、香附(童便浸半日,溫水洗淨,米醋炒細末,二兩),此三味再共研勻,如法蒸一餐,毋令泄氣,乃透暢心包,達膈間之滯氣也。

海石末(二兩)、蒼朮(米泔水浸,去粗浮皮,炒黃取末,二兩),此二味同蒸,乃消痰飲而通內外之用也。

川芎末一兩、北柴胡末一兩、青黛一兩,此三味和勻,蒸如上法,乃疏肝鬱調達者也。夫心為脾母,補心則土有力。肝為脾賊,平賊則國乃昌,故曰安穀則昌。用穀芽取粉打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曬乾,用益元散五錢(水飛過),神砂五錢,共研勻為衣,食後少頃,白湯下。量人大小、輕重,數服之。

異功散,治中氣不足,純陰無陽諸證。在小兒痘瘡癢塌,為回生要藥,非虛寒不用。

木香、當歸各三錢,官桂、茯苓、白朮各二錢,人參、厚朴、肉豆蔻、丁香、陳皮各二錢半,半夏、附子各一錢半,又每服二錢,姜三片、棗二枚同煎,空心溫服。

白話文:

脾胃門

人參利膈丸:此方用人參二兩、白朮(蒸)五兩、蓮子肉(去心)四兩、白桔梗一兩、乾山藥(炒黃)四兩、薏苡仁(炒)四兩、芡實粉四兩、白茯苓(蒸)四兩、炙甘草(去皮)二兩、砂仁(炒)一兩、白扁豆四兩,研磨成粉末。製成綠豆大小的丸藥,以便長期保存。每次服用二錢,用米湯或棗湯送服。 此方主治胸悶不適、痰咳喘息、胸腹脹滿等症。能和脾開胃,促進新陳代謝,是治療噎膈的良方。

三因沖和丸:此方用木香一兩、檳榔一兩、人參一兩、當歸一兩、藿香一兩、甘草一兩、枳實一兩、大黃(酒浸)一兩、厚朴(薑製)一兩,研磨成細粉,製成桐子大小的水丸。每次服用五十丸,並輔以豬膽汁幫助通便,效果更佳。此方能開胃順氣,適用於各種內外症狀,能促進其他藥物發揮作用,為一秘方妙藥。

另一方:此方用人參末一兩、石斛末一兩、白豆仁末一兩、山楂肉末(擇有味有肉者)一兩、陳皮末一兩,混合研磨均勻,盛入碗中加蓋,隔水蒸一頓飯的時間。待涼後再服用,此方能調理脾胃,補益心氣,接通丹田之氣。

另一方:此方用遠志(甘草湯泡,去骨取末)一兩、山梔(炒焦取末)二兩、香附(童便浸半日,溫水洗淨,米醋炒細末)二兩,三味藥材混合研磨均勻,再用上述方法蒸一頓飯的時間,避免散發藥氣。此方能疏通心包,排除膈間的滯氣。

另一方:此方用海石末二兩、蒼朮(米泔水浸,去粗浮皮,炒黃取末)二兩,兩味藥材混合蒸製,此方能消除痰飲,通調內外。

另一方:此方用川芎末一兩、北柴胡末一兩、青黛一兩,混合研磨均勻,用上述方法蒸製,此方能疏肝理氣,調和氣血。心為脾之母,補心則脾土有力;肝為脾之賊,平肝則脾胃調和,故有“安穀則昌”之說。 另取穀芽研磨成糊狀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曬乾後,再與益元散五錢(水飛過)、神砂五錢混合研磨均勻,作為藥丸外衣。飯後服用,用白湯送服。劑量依個人情況調整。

異功散:此方用木香、當歸各三錢,官桂、茯苓、白朮各二錢,人參、厚朴、肉豆蔻、丁香、陳皮各二錢半,半夏、附子各一錢半。每次服用二錢,與三片薑、兩枚棗一起煎服,空腹溫服。此方主治中氣不足、純陰無陽等症。對小兒痘瘡瘙癢、塌陷等症有回生之效,但虛寒體質者不宜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