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經通考》~ 身經答問十 (1)
身經答問十 (1)
1. 身經答問十
長春子曰:吾聞臟腑有相生者,有相剋者,有相乘者,虛則補母,實則瀉子。敢問何義也?
尊生曰子:凡肺之得病,先觀其心之虛實。若心火盛而爍金,即當先抑心氣,後服肺藥。若心氣和,更診脾脈虛實。若脾氣虛冷,不能相生,則肺不足,而易感風邪。故患肺惡寒者。多由脾虛得之。若脾氣盛實,則又痞滿中焦,而大腸與肺,表裡不能相通。夫中焦膈熱,肺與大腸不通,其熱氣必上蒸於肺,故患肺熱者,多由脾實得之。
心氣盛者瀉之,脾氣虛者益之,脾氣實者通之,須隨其氣之寒熱以治之,故有抑心氣、脾氣之藥。當診其脈,若心脾俱和,肺自生疾,則察肺之虛實而治之
肺虛,五味子補之。如無他症,阿膠散補之。補母脾土以甘草。
肺實,桑白皮瀉之。如無他症,以瀉白散瀉之。若曰實則瀉其子,腎水無實不可瀉。
肺主燥,自病則喘嗽,必須潤之。實則喘而氣盛,虛則喘而少氣。
心乘肺,賊邪,熱而喘嗽,先地黃丸,中導赤散,後阿膠散。
肝乘肺,微邪,惡風眩冒,昏憒而嗽,羌活膏。
脾乘肺,虛邪,體重,吐痰,泄瀉,嗽,人參白朮散。
腎乘肺,實邪,憎寒嗽,泄利,百部丸。
凡脾之得病,必先察其肝心兩臟之虛實,原其所始而療之。蓋肝為脾鬼,心是脾母,肝氣盛則鬼勝,心氣虧則脾之生氣不足。盛者抑之使退,虧者益之使平,故有抑肝、益心二藥。診其脈,肝、心二臟俱和,是脾自生疾矣。須察本經虛實而治之。入求責法。
脾虛,以甘草、大棗之類補之。如無他症,益黃散補之。
心乃脾之母,以炒鹽補之。
脾實,以枳實瀉之。如無他症,以黃連瀉之。
肺乃脾之子,以桑白皮瀉之。
脾主濕,自病則泄瀉,多睡,體重倦怠,急以苦燥之。實則瀉赤黃,睡不露睛,瀉黃散;虛則瀉白色,睡則露睛,白朮散。
肝乘脾,賊邪,風勝,泄而嘔,茯苓半夏湯。
心乘脾,虛邪,壯熱,體重而瀉,羌活、黃芩、蒼朮、甘草湯。
肺乘脾,實邪,能食,不大便而嘔嗽,煎檳榔、大黃湯,下葶藶丸。
腎乘脾,微邪,惡寒而泄,理中丸。
凡心臟得病,必先調其肝、腎二臟。腎者,心之鬼,肝氣通則心氣和,肝氣滯則心氣乏,故心病先求於肝,是澄其源也。五臟有病,必先傳其所勝,水能制火,則腎邪必傳於心。故先制其腎,逐其邪,不使腎邪於心。用萆薢、牛膝、茯苓、石斛、續斷各五錢,羌活、獨活、木香、川芎各一錢,天靈蓋(酥炙)三錢為末,以小便少許,化麝香三銖,入蜜煉為丸,空心鹽湯下三十丸。
心虛,以炒鹽補之。虛則補其母,木能生火,肝乃心之母,以生薑補肝。如無他症,用安神丸主之。
心實,以甘草瀉之。如無他症,用瀉心湯,輕則導赤散。心實則煩熱,黃連瀉心湯:虛則驚悸。生犀散。
白話文:
長春子問道:我聽說臟腑之間有相生、相剋、相乘的關係,虛弱的時候要補其母,強盛的時候要瀉其子。請問這是什麼意思呢?
尊生回答說:凡是肺臟生病,要先觀察心臟的虛實情況。如果心火旺盛而灼傷肺金,就應當先抑制心火,然後再服用治療肺的藥物。如果心氣平和,再診斷脾脈的虛實。如果脾氣虛寒,不能夠相生,那麼肺就會不足,容易感受風邪。所以患有肺部怕冷的人,多數是因為脾虛引起的。如果脾氣強盛,就會導致中焦痞滿,大腸和肺的表裡關係不能夠通暢。中焦有熱,肺和大腸不通,熱氣一定會向上蒸騰到肺部,所以患有肺熱的人,多數是因為脾實引起的。
心氣強盛要瀉,脾氣虛弱要補,脾氣強盛要疏通,必須根據它們的寒熱情況來治療,所以有抑制心氣、調理脾氣的藥物。診斷脈象時,如果心脾都平和,肺臟自己產生疾病,就應當觀察肺的虛實情況來治療。
肺虛,用五味子補益。如果沒有其他症狀,用阿膠散補益。補益肺的母親脾土,可以用甘草。
肺實,用桑白皮瀉實。如果沒有其他症狀,用瀉白散瀉實。有人說,強盛時應瀉其子,但是腎水沒有強盛,不可以瀉。
肺主乾燥,自己生病就會出現喘嗽,必須潤澤它。實證的喘嗽是氣盛,虛證的喘嗽是氣少。
心乘肺,屬於賊邪,會出現熱而喘嗽,先用生地黃丸,再用導赤散,最後用阿膠散。
肝乘肺,屬於微邪,會出現怕風、眩暈、昏亂而咳嗽,用羌活膏。
脾乘肺,屬於虛邪,會出現身體沉重、吐痰、腹瀉、咳嗽,用人參白朮散。
腎乘肺,屬於實邪,會出現怕冷、咳嗽、腹瀉,用百部丸。
凡是脾臟生病,必須先觀察肝臟和心臟的虛實情況,追溯病因來治療。因為肝臟是脾的“鬼”,心臟是脾的“母親”,肝氣強盛就會導致“鬼”勝過“身”,心氣虛弱就會導致脾的生氣不足。強盛的要抑制使它消退,虛弱的要補益使它平和,所以有抑制肝氣、補益心氣的藥物。診斷脈象,如果肝臟和心臟都平和,那就是脾臟自己產生的疾病。必須觀察脾臟本身的虛實情況來治療。入求責法。
脾虛,用甘草、大棗之類的藥物補益。如果沒有其他症狀,用益黃散補益。
心是脾的母親,用炒鹽補益。
脾實,用枳實瀉實。如果沒有其他症狀,用黃連瀉實。
肺是脾的兒子,用桑白皮瀉實。
脾主濕氣,自己生病就會出現腹瀉、嗜睡、身體沉重倦怠,要趕緊用苦味的藥物燥濕。實證會瀉下紅黃色的便,睡覺眼睛不閉合,用瀉黃散;虛證會瀉下白色的便,睡覺眼睛會露出,用白朮散。
肝乘脾,屬於賊邪,會出現風盛、腹瀉而嘔吐,用茯苓半夏湯。
心乘脾,屬於虛邪,會出現高熱、身體沉重而腹瀉,用羌活、黃芩、蒼朮、甘草湯。
肺乘脾,屬於實邪,會出現能吃、不大便而嘔吐咳嗽,煎煮檳榔、大黃湯,再用葶藶丸。
腎乘脾,屬於微邪,會出現怕冷而腹瀉,用理中丸。
凡是心臟生病,必須先調理肝臟和腎臟。腎臟是心的“鬼”,肝氣通暢心氣就平和,肝氣鬱滯心氣就不足,所以心臟的疾病要先從肝臟入手,這是澄清病源的方法。五臟生病,一定會先傳給所能勝過的臟腑,水能制火,所以腎的邪氣一定會傳到心臟。所以要先控制腎,驅逐它的邪氣,不讓腎邪傳到心臟。用萆薢、牛膝、茯苓、石斛、續斷各五錢,羌活、獨活、木香、川芎各一錢,天靈蓋(酥炙)三錢磨成粉末,用少量小便,化開麝香三銖,加入蜂蜜煉製成藥丸,空腹用鹽湯送服三十丸。
心虛,用炒鹽補益。虛弱時應補其母,木能生火,肝臟是心的母親,用生薑補益肝臟。如果沒有其他症狀,用安神丸來治療。
心實,用甘草瀉實。如果沒有其他症狀,用瀉心湯,輕微的用導赤散。心實會煩躁發熱,用黃連瀉心湯;虛證會驚悸,用生犀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