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瀠

《身經通考》~ 身經通考卷四 方選 (8)

回本書目錄

身經通考卷四 方選 (8)

1. 氣分門

補中益氣湯,治勞倦傷脾,中氣不足,懶言,惡食,溏泄,日漸瘦弱,元氣下陷,一切內虛,蒸蒸發熱等症。

當歸二錢、人參五分、白芍一錢五分、茯苓一錢五分、陳皮二錢、白朮二錢、甘草五分。頭痛,加蔓荊子三分;痛甚,加川芎五分;頂腦痛,藳本五分、細辛三分;有痰困倦乃太陰、厥陰之痛,加半夏一錢,生薑三片;耳鳴、目黃頰頷腫、肩臑肘疼、面赤目紅,加羌活一錢、防風、藳本五分;通血,甘草三分,黃芩五分;消腫,嗌痛面赤,加桔梗三分;口乾,加乾葛五分;升胃氣,痞悶,加芍藥、黃連各一錢;腹脹,枳實、厚朴七分,木香、砂仁各三分,天寒,加乾薑;惡寒,加桂心五分;夏月惡熱,黃芩五分,甘草、白芍三分;腹痛,加熟地六分;滯氣,加木香、青皮各三分;體重乃風濕相持,加蒼朮、升麻各一錢,又羌活、柴胡、藳本;大便澀,加歸梢一錢;久痛咳嗽,去人參;冬月,加帶根節麻黃、加佛耳草;長夏濕土旺,加蒼朮、澤瀉;濕熱勝,不利穀味,加神麯以消之;五味子、麥冬益肺氣;脅下急痛加柴胡、甘草;多唾白痰,胃口停寒,加益智仁;胃痛,加豆蔻三分;疲甚,加參耆、白朮(有至一兩者);汗多,去升麻,加酸棗仁;善嚏,乃腠理不密,加貝母、前胡;瀉泄,加白芍、澤瀉、茯苓;嗽,加桑皮,麥冬各一錢,五味子七粒;食少或傷食,加神麯。麥芽、黃□、枳實;胃有濕痰,加半夏;大病後元氣未復,加橘紅。

四君子湯,治一切氣虛,脾胃虧損,吐瀉□言語□□,四肢無力,脈來細□□。

人參、白朮、茯苓、甘草。治痰加半夏、陳皮為六君子湯,男子虛勞有熱加四物湯為八物湯(四物、四君)。如渴,加木瓜、乾葛、烏梅;吐瀉,加黃耆、藿香、扁豆;□虛渴,加麥冬;胃冷,加丁香、砂仁、附子;遍身疼,加赤芍、官桂;六腑閉塞,加□□大黃,氣痛,加茴香、玄胡索、當歸;心煩,加辰砂、酸棗仁、遠志;咳,加桑皮、杏仁、五味子;虛熱,加當歸、柴胡、升麻;氣短,加木香、砂仁;喘急,加枳實、枳殼;風熱邪滯,加荊芥、黃芩、薄荷;盜汗,加□□、□□;小便不利,加澤瀉、木通、豬苓;□□,加□;惡寒,加麻黃、桂枝;氣塊,加三稜、莪朮、茴香、附子;瀉痢白黑,加厚朴、□□;嘔多,加□□、□□;□體,加□□、□□、□□;□□,加□□、生苄、麥冬、嘔噦,加藿香、半夏;裡急後重,加香薷、□□、□□、□□;腹痛如劇,加官桂、乾薑、赤芍;積滯,加□□、黃□;□□□□,加□□□;□□,加杏仁、前胡、桔梗、薄荷;勞熱,加□□、□□□;□□□□,加□□、貝母、紫蘇、麥冬;咽喉痛及木強,加牛蒡□、荊芥穗;□□□,加枇杷葉、□□、□□、藿香;□中出血,加黃柏、阿膠;大便不通,加檳榔、大黃;□□,加□□□、乳香、硃砂、□仁、□□;小兒慢驚□,加□□、□□、□□、薄荷、□□、□□、□□;小兒風疾,加全蠍、細辛、白附子;小兒疹痘已出未成,加升麻、乾葛:□□□□,加參□、陳皮、□心;骨□□,加□□、山梔子;眼腫,加防風、蟬退、木賊、菊花、蒼朮、竹葉;頭痛甚,加川芎、細辛、知母、葛根;濕溫多汗,加知母、蒼朮、石膏;吞酸吐逆,加良薑;半夏;上焦火,加梔子、龍膽草:聲重目黃,加茵陳、大黃;淋澀,加瞿麥、海金沙、芸臺子;喉閉,加硼砂、白礬,去薑棗;肚腫,加龍膽草,肉桂;痢,加肉豆寇、黃連:婦人難產,加麝香、白芷、百草霜,以上平補。

白話文:

補中益氣湯:

這個方子主要治療因過度勞累損傷脾胃,導致中氣不足,出現說話沒力氣、食慾不振、容易拉肚子、身體日漸消瘦、元氣下陷、身體內部虛弱引起的發熱等症狀。

基本藥材包含:當歸二錢、人參五分、白芍一錢五分、茯苓一錢五分、陳皮二錢、白朮二錢、甘草五分。

針對不同症狀可加減藥材:

  • 頭痛:加蔓荊子三分;痛得厲害,加川芎五分;頭頂痛,加藁本五分、細辛三分。
  • 有痰、疲倦:屬於太陰經或厥陰經的疼痛,加半夏一錢,生薑三片。
  • 耳鳴、眼睛發黃、臉頰腫脹、肩膀手臂肘部疼痛、臉紅眼睛發紅:加羌活一錢、防風、藁本五分。
  • 活血:加甘草三分,黃芩五分。
  • 消腫、咽喉疼痛、臉色發紅:加桔梗三分。
  • 口乾:加葛根五分。
  • 提升胃氣、胸悶:加白芍、黃連各一錢。
  • 腹脹:加枳實、厚朴七分,木香、砂仁各三分。
  • 天冷:加乾薑。
  • 怕冷:加桂心五分。
  • 夏天怕熱:加黃芩五分,甘草、白芍三分。
  • 腹痛:加熟地六分。
  • 氣滯:加木香、青皮各三分。
  • 身體沉重、風濕:加蒼朮、升麻各一錢,羌活、柴胡、藁本。
  • 大便乾澀:加當歸尾一錢。
  • 久咳:去除人參。
  • 冬天:加帶根節的麻黃、佛耳草。
  • 長夏濕氣重:加蒼朮、澤瀉。
  • 濕熱嚴重、食慾差:加神曲來幫助消化。
  • 五味子、麥冬:可增強肺氣。
  • 脅肋部疼痛:加柴胡、甘草。
  • 多口水、白色痰液、胃裡寒冷:加益智仁。
  • 胃痛:加豆蔻三分。
  • 非常疲勞:加人參、黃耆、白朮(有時用至一兩)。
  • 多汗:去除升麻,加酸棗仁。
  • 經常打噴嚏、皮膚不緊密:加貝母、前胡。
  • 腹瀉:加白芍、澤瀉、茯苓。
  • 咳嗽:加桑白皮、麥冬各一錢,五味子七粒。
  • 食慾不振或消化不良:加神曲、麥芽、黃連、枳實。
  • 胃裡有濕痰:加半夏。
  • 大病後元氣未恢復:加橘紅。

四君子湯:

這個方子主要治療各種氣虛,以及脾胃虛弱,導致的嘔吐、腹瀉、說話不清、四肢無力、脈象微弱等症狀。

基本藥材包含:人參、白朮、茯苓、甘草。

針對不同症狀可加減藥材:

  • 有痰:加半夏、陳皮,成為六君子湯。
  • 男子虛勞有熱:加四物湯,成為八物湯(四物湯+四君子湯)。
  • 口渴:加木瓜、葛根、烏梅。
  • 嘔吐、腹瀉:加黃耆、藿香、扁豆。
  • 虛弱口渴:加麥冬。
  • 胃寒:加丁香、砂仁、附子。
  • 全身疼痛:加赤芍、肉桂。
  • 六腑不通暢:加芒硝、大黃。
  • 氣痛:加茴香、玄胡索、當歸。
  • 心煩:加辰砂、酸棗仁、遠志。
  • 咳嗽:加桑白皮、杏仁、五味子。
  • 虛熱:加當歸、柴胡、升麻。
  • 氣短:加木香、砂仁。
  • 喘息急促:加枳實、枳殼。
  • 風熱邪氣:加荊芥、黃芩、薄荷。
  • 盜汗:加浮小麥、牡蠣。
  • 小便不利:加澤瀉、木通、豬苓。
  • 便秘:加火麻仁。
  • 怕冷:加麻黃、桂枝。
  • 體內有氣塊:加三稜、莪朮、茴香、附子。
  • 腹瀉、痢疾:加厚朴、黃連。
  • 嘔吐嚴重:加生薑汁、竹茹。
  • 身體沈重:加蒼朮、厚朴、陳皮、草豆蔻。
  • 脾虛:加白扁豆、生薑、麥冬。
  • 嘔吐、呃逆:加藿香、半夏。
  • 里急後重(想拉又拉不出):加香薷、檳榔、木香、黃連。
  • 腹痛劇烈:加肉桂、乾薑、赤芍。
  • 消化不良:加麥芽、黃連。
  • 口角歪斜:加僵蠶、全蠍。
  • 咳嗽痰多:加杏仁、前胡、桔梗、薄荷。
  • 勞累發熱:加青蒿、鱉甲、丹皮。
  • 咳嗽氣喘:加百合、貝母、紫蘇、麥冬。
  • 咽喉痛、頸部僵硬:加牛蒡子、荊芥穗。
  • 聲音沙啞:加枇杷葉、訶子、桔梗、藿香。
  • 血從口鼻出:加黃柏、阿膠。
  • 大便不通:加檳榔、大黃。
  • 驚悸:加龍骨、乳香、硃砂、酸棗仁、琥珀。
  • 小兒慢驚風:加天竺黃、膽星、鉤藤、薄荷、蟬蛻、僵蠶、防風。
  • 小兒風症:加全蠍、細辛、白附子。
  • 小兒疹子已出未完全發出:加升麻、葛根。
  • 心腹脹滿:加人參、陳皮、砂仁。
  • 骨頭疼痛:加白芍、山梔子。
  • 眼睛腫脹:加防風、蟬蛻、木賊、菊花、蒼朮、竹葉。
  • 頭痛嚴重:加川芎、細辛、知母、葛根。
  • 濕熱、多汗:加知母、蒼朮、石膏。
  • 吞酸、吐酸水:加良薑、半夏。
  • 上焦有火:加梔子、龍膽草。
  • 聲音沙啞、眼睛發黃:加茵陳、大黃。
  • 排尿困難:加瞿麥、海金沙、芸臺子。
  • 喉嚨腫痛:加硼砂、白礬,不用生薑、紅棗。
  • 腹部腫脹:加龍膽草、肉桂。
  • 痢疾:加肉豆蔻、黃連。
  • 婦人難產:加麝香、白芷、百草霜,以上為平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