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瀠

《身經通考》~ 身經通考卷四 方選 (9)

回本書目錄

身經通考卷四 方選 (9)

1. 氣分門

木香檳榔丸,順氣寬胸、消積化滯、解宿酒、消宿食、除脹滿、利水腫。

廣木香四兩,黃連四兩,吳茱萸(炮炒)、黃芩(四兩,酒炒)、黃柏(四兩,鹽水炒赤)、檳榔(八兩,煨),陳皮(八兩,炒),青皮(四兩,醋炒)、莪朮(五兩,煨)、枳殼(八兩,麩炒),黑醜(八兩,炒)、厚朴(四兩,姜炒)、大黃(四兩,酒蒸)、香附(八兩,制)、當歸(八兩,酒洗)、乾薑(三兩□,上為末,白水滴丸綠豆大,不時白湯下一錢或半錢,半邪既迸退,須用平劑以調之。

以下方,疏利分心氣飲,木通一錢半、官桂三錢半、赤芍二錢半、桑白皮五錢、大腹皮五錢,青皮五錢、陳皮五錢、紫蘇二錢、羌活五錢、甘草三錢半、半夏(姜炒,五錢),上銼,加薑、棗、燈草,煎服。上方加枳殼、香附,檳榔,治氣病,最能升降陰陽,調和三焦屢驗。水氣面目浮腫,加豬苓、澤瀉、車前子、木瓜、葶藶、麥冬:腹中氣塊加三稜、莪朮、術香、檳榔:痞悶加枳實、香附:氣滯加烏藥;腰痛加枳殼、木瓜,氣塞加炒枳殼、炒菜菔子、炒皂角子,食少加砂仁、神麯、咳嗽加桔梗、五味子,性急加□□□;上焦熱加片芩;下焦熱加梔子;翻胃加沉香,磨服。

四七湯,半夏五兩、茯苓四兩、厚朴(薑製,三兩)、紫蘇二兩,一方加桔梗、枳實、甘草尤效,作十劑,生薑七片、棗一枚,水煎熱服。

神仙一塊氣,青皮、陳皮、莪朮(煨)、三稜(煨)、香附(童便炒,各一兩),神麯(炒)、麥芽(炒)、萊菔子(炒)、白醜(頭末)、檳榔、鬱金、黃連各五錢,枳實(麵炒,三錢),皂角、百草霜各二錢半,上為末,稀麵糊為丸,綠豆大,每三十丸視疾之上下為食之先後,溫酒、薑湯送下。

遇仙丹,此方治病甚多,於婦人尤靈。

黑醜(頭末,四兩,半生半熟)、三稜五錢、莪朮五錢、茵陳五錢、檳榔五錢,俱生用,上為末,每藥末四兩,用飛羅面一兩,卻將皂角五錢,煎水煮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錢。壯盛者五錢,小兒減半,五更雞鳴時,茶清送下。一方:無三稜,有大黃、玄胡索、香附。如男婦一生,常慣氣惱,致令痞悶膨脹,以此健脾消食、順氣開鬱、化痰清火。

順氣理脾丸,即小健脾丸,每日常服,心腹寬快。

白朮、白芍、白茯苓各三兩,陳皮、黃連(姜炒)、半夏各二兩,神麯、山楂肉、麥芽、枳實、甘草(炒)、青皮各一兩,木香、砂仁各五錢,香附(炒,二兩,童便姜炒),上末,麵糊為丸,梧桐子大。每五、七十丸,米湯送下。

正氣天香散,新惹氣者服比。

天台烏一錢半、香附(醋炒,六錢)、陳皮(鹽水炒,一錢)、紫蘇(六分)、乾薑(六分),水煎,溫服。如因氣致脊痛脊強,流入背膂,屬手太陰肺、手太陽小腸,足太陽膀胱。加羌活;亦有腎氣逆上而痛者;加鹽炒小茴香、炒川椒十粒;如虛痛用補中益氣湯,或八物湯加黃耆;如肝盛多生恚怒加鐵粉。

白話文:

氣分門

木香檳榔丸:此方能順氣寬胸,消積化滯,治療宿醉、宿食積滯、腹脹、水腫。

配方:廣木香四兩,黃連四兩,吳茱萸(炮炒)四兩,黃芩(四兩,酒炒),黃柏(四兩,鹽水炒赤),檳榔(八兩,煨),陳皮(八兩,炒),青皮(四兩,醋炒),莪朮(五兩,煨),枳殼(八兩,麩炒),黑醜(八兩,炒),厚朴(四兩,姜炒),大黃(四兩,酒蒸),香附(八兩,制),當歸(八兩,酒洗),乾薑三兩。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白水做成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一錢或半錢,用溫開水送服。症狀減輕後,需改服平和的藥方調理。

疏利分心氣飲:此方能疏通胸膈之氣。

配方:木通一錢半、官桂三錢半、赤芍二錢半、桑白皮五錢、大腹皮五錢、青皮五錢、陳皮五錢、紫蘇二錢、羌活五錢、甘草三錢半、半夏(姜炒,五錢)。將藥材切碎,加薑、棗、燈草煎服。如治療氣病,可在上方加入枳殼、香附、檳榔,此方善於升降陰陽,調和三焦,療效顯著。若出現水腫,加豬苓、澤瀉、車前子、木瓜、葶藶、麥冬;如有腹中氣塊,加三稜、莪朮、術香、檳榔;若有胸悶,加枳實、香附;若氣滯,加烏藥;若腰痛,加枳殼、木瓜;若氣塞,加炒枳殼、炒菜菔子、炒皂角子;若食慾不振,加砂仁、神麴;若咳嗽,加桔梗、五味子;若性情急躁,加(此處藥名缺失);若上焦有熱,加片芩;若下焦有熱,加梔子;若胃反酸,加沉香研磨服用。

四七湯:此方可治療某些氣滯病症。

配方:半夏五兩、茯苓四兩、厚朴(薑製,三兩)、紫蘇二兩。 有些方劑還會加入桔梗、枳實、甘草,療效更佳。 每次服用十劑,加入生薑七片、大棗一枚,水煎熱服。

神仙一塊氣:此方為治療氣病的複方。

配方:青皮、陳皮、莪朮(煨)、三稜(煨)、香附(童便炒),各一兩;神麴(炒)、麥芽(炒)、萊菔子(炒)、白醜(頭末)、檳榔、鬱金、黃連各五錢;枳實(麵炒,三錢);皂角、百草霜各二錢半。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稀麵糊做成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十丸,根據病情輕重,可在飯前或飯後服用,溫酒或薑湯送服。

遇仙丹:此方治療多種疾病,尤其對婦科疾病療效顯著。

配方:黑醜(頭末,四兩,半生半熟)、三稜五錢、莪朮五錢、茵陳五錢、檳榔五錢(均生用)。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劑藥末四兩,加入飛羅面一兩,再將皂角五錢煎水煮成麵糊,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錢,體質壯盛者可服用五錢,兒童減半,在凌晨五點左右服用,用茶水送服。另一方劑則以大黃、玄胡索、香附代替三稜。此方能健脾消食,順氣開鬱,化痰清火,適用於因氣惱導致痞悶脹滿的男女患者。

順氣理脾丸:(又名小健脾丸)此方可每日服用,能使心腹舒暢。

配方:白朮、白芍、白茯苓各三兩,陳皮、黃連(姜炒)、半夏各二兩,神麴、山楂肉、麥芽、枳實、甘草(炒)、青皮各一兩,木香、砂仁各五錢,香附(炒,二兩,童便姜炒)。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麵糊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五、七十丸,米湯送服。

正氣天香散:此方適用於新發生的氣病。

配方:天台烏藥一錢半、香附(醋炒,六錢)、陳皮(鹽水炒,一錢)、紫蘇(六分)、乾薑(六分)。水煎溫服。若因氣病導致脊柱疼痛僵硬,並沿背部蔓延,涉及手太陰肺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則加羌活;若因腎氣逆上而疼痛,則加鹽炒小茴香、炒川椒十粒;若為虛痛,則服用補中益氣湯或八珍湯加黃耆;若因肝氣盛而易怒,則加鐵粉。

備註: 文中部分劑量單位(兩、錢、分)為古代計量單位,現代已不再使用,需根據實際情況換算。部分藥材名稱也可能存在不同寫法或現代譯名。 文中部分藥材用量後方括號內為炮製方法,例如「酒炒」、「鹽水炒赤」、「煨」、「麩炒」等。 文中部分字詞因缺失或損毀,已標註為□□□。 服用任何中藥前,都應諮詢專業的中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