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經通考》~ 身經通考卷三 脈說 (13)
身經通考卷三 脈說 (13)
1. 何謂傷寒之脈
《脈訣舉要》曰:傷寒,太陽浮緊而澀,及傳而變,名狀難悉,陽明則長,少陽則弦,太陰入里,遲沉必兼及人,少陰其脈遂緊;厥陰熱深脈狀厥冷。在陽當汗,或利小便,表解里痛,其脈實堅,此其大略治法之正。
至於大法,自有仲景,傷寒有五脈,非一端,陰陽俱盛緊澀者寒;陽浮而滑,陰濡而弱,此名傷風,勿用寒藥;陽濡而弱,陰小而急,此非風寒,乃為濕脈;陽脈浮滑,陰脈濡弱或遇於風,變成風濕;陽脈洪數,陰脈實大,更遇濕熱,變成溫毒;陽脈濡弱,陰脈弦緊,更遇濕氣,變為濕溫;陰陽俱盛,重感於傷,變為溫瘧,同病異名,同脈異經。
傷寒傷風何以判?寒脈緊澀風浮緩,傷寒惡寒風惡風,傷風自汗寒無汗,陽屬膀胱並胃膽,陰居脾腎更連肝。浮長弦細沉微緩,脈症先將表裡看。又曰: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
傷寒以浮、大、動、數、滑為陽,沉、澀、弱、弦、緩為陰,其弦、緊、浮、滑、沉、澀六者為殘脈。脈能為諸經作病,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土緩為四季之正。脈浮、沉遲、數為客脈,左為人迎,右為氣口,呼出心肺為陽,吸人肝腎為陰,一呼一吸為一息。寸口為陽,尺澤為陰,中為關界。
陽主氣,陰主血,血為榮,氣為衛。所謂傷寒之病,以淺入深,先以皮膚肌肉,次入腸胃筋骨,其陰陽寒熱,表裡虛實,俱在浮、中、沉三脈有力、無力中分。有力者,為實,為陽,為熱;無力者,為虛,為陰,為寒;若浮中沉之不見,則委曲而求之。若隱若見,則陰陽伏匿之脈也,三部皆然。
雜病以弦為陽,傷寒以弦為陰;雜病以緩為弱,傷寒以緩為和。傷寒以本為病進,以緩為邪退。緩為胃脈,有胃氣曰生,無胃氣曰死,傷寒病中脈貴有神,脈中有力,即為有神,神者,氣血之先也。兩手無脈曰雙伏,一手無脈曰單伏。寸口陽脈中或見沉細者,但無力者,為陽中伏陰;尺部陰脈中或見沉數者,為陰中伏陽。
寸口數大,有力為重陽;尺部沉細,無力為重陰。寸口細微如絲,為脫陽;尺部微而無力,為脫陰。寸脈浮而有力,主寒邪表實,宜汗。浮而無力,主風邪表虛,宜實。尺脈沉而有力,主陽邪在裡為實,宜下;無力,主陰邪在裡為虛,宜溫。寸脈弱而無力,切忌汗下,初按來疾去徐,名曰內虛外實;去疾來徐,名曰內實外虛。
尺寸俱同,名曰緩,緩者,和而生也。汗下後脈靜者生,燥亂身熱者死,乃邪氣勝也。如寒邪直中陰經,溫之而脈來斷續,為歇止,正氣脫而不復生也。純弦之脈,名曰負,負者死。按之如解索者,名曰陰陽離,離者死。
浮脈,初排指於皮膚之上,輕手按之便得曰浮,此為寒邪初入足太陽經,病在表之標,可發而去之。雖然,其治法則有二焉,寒傷榮,則無汗惡寒;風傷衛,則有汗惡風,一通一塞,不可用也。
白話文:
《脈訣舉要》說:傷寒的脈象,在太陽經時呈現浮、緊且澀的狀態,隨著病情傳變,情況複雜難以詳述。到了陽明經,脈象會變成長,到了少陽經則會變為弦。如果病情深入到太陰經,脈象就會變遲、沉,而且可能兼有其他脈象。到了少陰經,脈象就會變得緊。到了厥陰經,如果熱邪很深,脈象反而會呈現厥冷。如果病邪在表,應該用發汗或利小便的方法來治療,當表證解除而裡證疼痛時,脈象就會變得有力而堅實,這是大致的正確治療原則。
至於更深入的治療方法,仲景的醫學著作中自有詳細記載。傷寒的脈象有五種,並非單一。陰脈和陽脈都呈現盛大、緊澀的脈象,代表寒證。陽脈浮滑,陰脈濡弱,這是傷風的脈象,不要用寒涼的藥物。陽脈濡弱,陰脈細小而急促,這不是風寒引起的,而是濕邪引起的脈象。陽脈浮滑,陰脈濡弱,如果又遇到風邪,就會變成風濕。陽脈洪大而數,陰脈實大,如果又遇到濕熱,就會變成溫毒。陽脈濡弱,陰脈弦緊,如果又遇到濕氣,就會變成濕溫。陰脈和陽脈都呈現盛大,又受到損傷,就會變成溫瘧,雖然病名不同,但病脈卻在不同的經絡中顯現。
要如何區分傷寒和傷風呢?傷寒的脈象是緊澀的,而傷風的脈象是浮而緩的。傷寒會怕冷,傷風則會怕風。傷風會自汗,傷寒則沒有汗。陽經包括膀胱、胃和膽,陰經則包括脾、腎和肝。脈象有浮、長、弦、細、沉、微、緩等不同表現,診脈時要先觀察表裡的情況。另外,陰病出現陽脈是好轉的徵兆,陽病出現陰脈則是危險的徵兆。
傷寒的脈象中,浮、大、動、數、滑屬於陽,而沉、澀、弱、弦、緩屬於陰。弦、緊、浮、滑、沉、澀這六種脈象屬於殘脈。脈象可以反映各經的疾病,春天脈象是弦,夏天是洪,秋天是毛,冬天是石,四季的脈象以緩為正常。浮、沉、遲、數則屬於客脈。左手脈為人迎,右手脈為氣口,呼吸時,呼出屬於心肺的陽,吸入屬於肝腎的陰,一呼一吸為一息。寸口屬於陽,尺澤屬於陰,中間為關界。
陽主氣,陰主血,血是榮養身體的,氣是保護身體的。傷寒的病程是由淺入深,先從皮膚肌肉開始,接著進入腸胃筋骨。陰陽、寒熱、表裡、虛實的狀況,都可以在浮、中、沉三脈的有力或無力中辨別出來。脈象有力,屬於實證、陽證、熱證;脈象無力,屬於虛證、陰證、寒證。如果浮、中、沉三脈都摸不出來,就要仔細尋找。如果脈象若隱若現,就是陰陽潛伏的脈象,三部脈皆是如此。
雜病以弦脈為陽,傷寒以弦脈為陰;雜病以緩脈為弱,傷寒以緩脈為平和。傷寒病情的加重,脈象會由本脈變得更急迫,如果脈象變緩則表示邪氣消退。緩脈屬於胃氣,有胃氣則表示有生命力,沒有胃氣則表示危險。傷寒病中,脈象貴在有神,脈搏中有力就是有神,神是氣血的先導。兩手都沒有脈象稱為雙伏,一手沒有脈象稱為單伏。寸口陽脈中出現沉細無力的脈象,表示陽氣中潛伏著陰氣;尺部陰脈中出現沉數的脈象,表示陰氣中潛伏著陽氣。
寸口脈數大而有力,表示陽氣太盛;尺部脈沉細而無力,表示陰氣太盛。寸口脈細微如絲,表示陽氣脫失;尺部脈微弱無力,表示陰氣脫失。寸口脈浮而有力,表示寒邪在表且為實證,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寸口脈浮而無力,表示風邪在表且為虛證,應該用補虛的方法治療。尺部脈沉而有力,表示陽邪在裡且為實證,應該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尺部脈沉而無力,表示陰邪在裡且為虛證,應該用溫補的方法治療。寸脈弱而無力,切忌使用發汗或瀉下的方法。初按脈搏時感覺來得快而退得慢,稱為內虛外實;感覺來得慢而退得快,稱為內實外虛。
寸脈和尺脈都相同,稱為緩脈,緩脈表示平和而有生機。發汗或瀉下後,脈象平靜,表示病情好轉,如果脈象燥亂且身熱,則表示病情惡化,是邪氣太盛。如果寒邪直接進入陰經,用溫熱藥治療後,脈象反而斷斷續續,稱為歇止,表示正氣衰竭而無法恢復。純弦的脈象,稱為負脈,負脈表示危險。脈象按下去像解開的繩索一樣,稱為陰陽分離,表示危險。
浮脈,最初輕按在皮膚上就能摸到,表示寒邪剛進入足太陽經,病邪在表的淺層,可以用發散的方法治療。然而,治療方法有兩種:寒邪傷害榮氣,就會沒有汗而怕冷;風邪傷害衛氣,就會有汗而怕風。一通一塞,不可混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