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瀠

《身經通考》~ 身經通考卷三 脈說 (14)

回本書目錄

身經通考卷三 脈說 (14)

1. 何謂傷寒之脈

浮緊有力則無汗惡寒,頭項痛,腰脊強,發熱,此為傷寒,在表宜發散,冬時用麻黃湯,餘三時用羌活沖和湯,有渴加石膏、知母。

浮緩無力則有汗惡風,頭項痛,腰脊強,發熱,此為傷風,在表,宜和衛,冬時用桂枝湯,餘三時用加減沖和湯,腹痛小建中湯,痛甚桂枝加大黃湯。

中脈,按至皮膚之下、肌肉之間。略重按之乃得,謂之半表半裡。然亦有二焉,蓋陽明、少陽二經,不從標本,從乎中也。

長而有力即微洪脈也,此為陽明在經。其症微有頭痛,眼眶痛,鼻乾不得眠,發熱無汗,用葛根解肌湯;若渴而有汗不解,或經汗過渴不解者,白虎加人參湯。無汗不可服此藥,為大忌。

弦而數,此為少陽經脈。其症胸脅痛而耳聾,寒熱嘔而口苦,用小柴胡湯;或兩經合痛則脈弦而長,此湯加葛根、芍藥、綠膽,無出入,有三禁,止宜和解表裡耳!

沉脈,重手按之至肌膚之下。筋骨之間乃得,此為沉脈。然亦有二,陰陽寒熱俱在沉脈中分,若沉而有力,為陽為熱;沉而無力,為陰為寒。沉數有力,則為陽明之本,表症罷而熱入於裡,惡寒頭痛悉除,反覺怕熱,欲揭衣被,揚手擲足,譫語狂妄,燥渴,或潮熱自汗,五、六日不大便,輕則大柴胡湯下之,重則六一順氣湯選用。

沉遲無力為寒,初病起,外症無頭痛、身熱,便惡寒而四肢厥冷,或腹痛吐瀉,或口吐白沫,或流冷涎,或戰慄面如刀刮,引衣踡臥,不渴,或手足指甲青,此則直中陰經,非從陽經傳來,急溫之,輕則理中湯,重則姜附湯、四逆湯之類。故《經》云:發熱惡寒發於陽,無熱惡寒發於陰。

白話文:

何謂傷寒之脈

脈象浮緊有力,伴隨無汗惡寒、頭痛、腰背痠痛、發熱,這是傷寒表證,宜用發散法治療。冬季用麻黃湯,其他季節用羌活沖和湯,若口渴則加石膏、知母。

脈象浮緩無力,伴隨出汗惡風、頭痛、腰背痠痛、發熱,這是傷風表證,宜用和解衛氣法治療。冬季用桂枝湯,其他季節用加減沖和湯,腹部疼痛則加小建中湯,疼痛劇烈則用桂枝加大黃湯。

中脈指按壓到皮膚下、肌肉之間才能觸摸到的脈象,稱為半表半裡。其中又分為陽明經和少陽經兩種,它們的病理變化並非表裡分明,而是處於中間狀態。

脈象長而有力,略帶洪大,這是陽明經在經脈循行的脈象。症狀表現為輕微頭痛、眼眶痛、鼻乾、失眠、發熱無汗,用葛根湯治療;若口渴且出汗但症狀未解,或因出汗過多導致口渴難解,則用白虎加人參湯。無汗者禁用白虎加人參湯,這是禁忌。

脈象弦數,這是少陽經的脈象。症狀表現為胸脅疼痛、耳聾、寒熱交替、嘔吐、口苦,用小柴胡湯治療;若陽明經和少陽經同時疼痛,脈象則弦長,需在小柴胡湯中加葛根、芍藥、綠膽,不可随意增減藥物,治療需謹慎,應以和解表裡為原則。

沉脈指需用力按壓到皮膚下、筋骨之間才能觸摸到的脈象。沉脈也分陰陽寒熱兩種:沉而有力為陽為熱;沉而無力為陰為寒。沉脈數而有力,表示陽明經的本病,表證消失,熱邪深入內裡,惡寒頭痛等症狀消失,反而感到怕熱,想脫衣蓋被,躁動不安,胡言亂語,口乾舌燥,或潮熱自汗,五、六天不大便,輕者用大柴胡湯,重者用六一順氣湯。

沉脈遲而無力為寒證,初期疾病,無頭痛、發熱等外在症狀,僅有惡寒、四肢厥冷,或腹痛、嘔吐、腹瀉,或口吐白沫、流涎、顫抖、面色蒼白,蜷縮臥床,不口渴,或手腳指甲青紫,這是寒邪直接侵犯陰經,而非由陽經傳來,應急用溫熱法治療。輕者用理中湯,重者用姜附湯、四逆湯等。古書記載:發熱惡寒屬陽證,無熱惡寒屬陰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