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經通考》~ 身經通考卷三 脈說 (12)
身經通考卷三 脈說 (12)
1. 何謂傷暑之脈
中暑者陰症,中熱者陽症。先夏至日者,為病瘟;後夏至日者為暑病。暑病惡臭,以心主臭,自入為焦臭也。暑者,相火行令也,夏月人感之,自口齒而入,傷心包絡之經,其脈多虛,或浮大而散,或弦細芤遲。蓋熱傷氣,則氣消而脈虛弱。
其外證;頭痛身熱,口乾煩渴,面垢自汗,倦怠少氣,背寒惡熱;甚者,迷悶不省,而為霍亂,吐利痰涎嘔逆,發黃生斑,皆其症也;又甚者,火盛制金,不能平木,肝邪獨旺,以致搐搦不省人事,其脈虛浮,浮者風也,虛者,暑也。俗曰:暑風治宜黃連香茹飲,或只雙解散加香茹,凡夏月暑症不可服諸熱劑,若誤用之乃致斑毒,發黃,小便不通,悶亂而死。
傷暑與傷寒,俱有發熱,當細辨之。蓋寒傷形,暑傷氣,傷寒則惡寒,而脈浮緊;傷暑則惡熱,而脈虛微,以此為別。《經》云:脈盛身寒,得之傷寒;脈虛身熱,得之傷暑,治宜小柴胡加石膏、知母,或人參、白虎主之。天時淫雨濕令並行,蒼朮、白虎主之。若元氣素弱而傷重者,用清暑益氣湯。
一行人或農夫於日中勞役得之者,名曰中熱。其病必苦頭痛,發燥,惡熱,捫之肌膚大熱,大渴引飲,汗大泄,無氣以動,乃因天熱外傷肺氣也。
或避暑於深堂大廈,或寺廟庵觀,人跡罕至之處而得病者,名曰中熱。其病必頭痛惡寒,身形拘急,肢節痛而煩心,肌膚大熱,無汗,為房室之陰寒所逼,致周身陽氣不得伸越。宜用辛溫之劑,以解表散寒,五積散主之。
若發熱惡寒,身體疼痛,小便澀,灑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熱,口開前板齒燥,脈弦細虛遲,表裡中暍也,用補中益氣湯,加香茹、白扁豆,熱加黃芩。
若暑風卒倒,冒觸心經,一時昏迷,切不可飲冷水,並臥濕地。其法先以熱湯灌,或童便灌,及用青布蘸熱湯熨臍中氣海,令暖氣透徹臍腹,候其甦醒,然後進藥。若旅途卒然暈倒,急扶陰涼處,掬路中熱土作窩於臍上,令人溺其內,即蘇。灌以人尿,或攪地漿水飲半碗,或車輪土五錢,冷水調,澄清服。
白話文:
[什麼是因為暑熱造成的脈象問題]
中暑在中醫理論中被視為陰性症狀,中熱則被視為陽性症狀。在夏至前發生的,被認為是瘟疫;在夏至後發生的,則是暑病。暑病會伴隨一種難聞的氣味,因為心臟主管嗅覺,而暑熱進入心臟會產生焦臭。暑熱,是由於體內的相火過盛,人們在夏季容易感受到這種影響,通常由口齒進入,損傷心包絡的經絡,脈象多呈現虛弱,可能浮大而散,也可能弦細芤遲。這是因為熱度傷害了氣,導致氣消耗,脈象變得虛弱。
從外在症狀來看,可能包括頭痛、身體發熱、口乾、口渴、面部污垢、自發出汗、疲倦、氣短、背部寒冷怕熱;更嚴重的情況下,可能出現意識模糊、霍亂、嘔吐、腹瀉、痰多、嘔吐、黃疸、皮膚出斑等症狀;再進一步,如果火氣太盛壓制了金屬(肺),無法平衡木(肝),導致肝臟功能過強,可能引起抽搐、失去意識。其脈象虛弱且浮,浮是風的表現,虛是暑的表現。常見的治療方式是使用黃連香茹飲,或者雙解散加上香茹,夏天的暑病不能服用熱性的藥物,否則會導致斑毒、黃疸、小便不通暢,最後昏亂而死。
中暑和感冒都會有發熱的現象,但需要仔細區分。寒氣傷害的是身體,暑氣傷害的是氣。感冒的人會怕冷,脈象浮緊;中暑的人會怕熱,脈象虛弱,這就是兩者的差異。經典中提到:脈象強盛但身體寒冷,是感冒;脈象虛弱但身體發熱,是中暑。治療上,可以考慮使用小柴胡湯加上石膏和知母,或者人參、白虎湯。如果天氣潮濕,可以使用蒼朮、白虎湯。如果原本體質就弱,受到的傷害又比較嚴重,應該使用清暑益氣湯。
在烈日下勞動的工人或農夫,因為高溫得到的病,稱為中熱。這種病會感到頭痛、燥熱、怕熱,皮膚摸起來非常熱,極度口渴想喝水,大量出汗,全身乏力,這是因為高溫傷害了肺部的氣。
有人為了避暑,在深宅大院、寺廟庵觀等人跡罕至的地方生病,這種情況也叫中熱。會感到頭痛、怕冷、身體僵硬、關節痛、心情煩躁、皮膚很熱、不出汗,這是因為房間的陰寒迫使全身的陽氣無法正常運行。應使用辛溫的藥物,以解表散寒,五積散是主要的治療方法。
如果發燒、怕冷、身體疼痛、小便不順、毛髮豎起、手腳冰冷,稍微勞累就會發熱,嘴巴打開前排牙齒會乾燥,脈象弦細虛遲,這是表裡中暑。治療上,使用補中益氣湯,加上香茹、白扁豆,如果發熱,再加上黃芩。
如果暑風突然倒下,碰到心臟經絡,一時之間失去意識,千萬不能喝冷水,也不能躺在濕地上。正確的做法是先用熱水灌注,或者用小孩的尿灌注,並且用浸過熱水的青布敷在肚臍上的氣海穴,讓暖氣穿透肚臘,等到恢復意識後,再進行藥物治療。如果在旅行途中突然倒下,要迅速扶到陰涼處,用手捧路邊的熱土在肚臍上做一個窩,讓人往裡面撒尿,就能立刻恢復。喝些人尿,或者攪拌地面的泥漿水喝半碗,或者用五錢的車輪土,用冷水調和,澄清後服用。
2. 何謂傷濕之脈
濕者,火土相蒸之氣也,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人為脾。體虛之人,或為風雨所襲,或臥卑濕之地,或涉大水深澤,或汗出沾衣,浸淫脾腎,皆能成濕,此為外感;又或恣食酒漿、多食柑桔,瓜果、生冷之類,濕又以內傷矣。
夫濕能傷脾,脾土一虛,諸症生焉,人皮膚為頑麻;入氣血為倦怠;入肺為喘滿咳嗽;入脾為濕痰,黃腫瀉泄;入肝為脅滿,而肢節不利;入腎則腰疼胯痛;入關節則一身盡痛;入腑則麻木不仁;入臟則舒伸不能;夾風則頭目昏眩,嘔噦心煩;兼寒則拳攣掣痛,無汗惡寒;帶熱則煩渴引飲,心腹疼痛,多汗。
《脈經》曰:脈浮而緩,濕在表也;脈沉而緩,濕在裡也,或弦而緩,或緩而浮,皆風濕相搏也。又曰:或細或澀,或緩或濡,是皆中濕。治法,當利小便,或輕汗以散之,或溫燥以除之,上下分消其濕,是其治也。
火熱能生濕土,故夏熱則萬物濕潤,秋涼則萬物乾燥。濕病本不自生,因熱而怫鬱,不能先行水道,故停滯而生濕。
白話文:
所謂的「傷濕之脈」,濕氣,是火與土相互蒸騰產生的氣象。在天間顯現為濕氣,在地面表現為土壤,在人體內則對應著脾臟。身體虛弱的人,可能因為遭遇風雨侵襲,或是睡在潮濕的地面上,或是穿過深水區域,或是汗水浸透衣物,這些都能使脾腎受濕,這被稱為外感濕邪。另外,過量飲酒,大量食用如柑橘、瓜果等生冷食物,也會導致體內濕氣加重,這是內傷濕氣。
濕氣能傷害脾臟,一旦脾臟功能虛弱,各種症狀就會出現。皮膚會變得麻木不靈敏;進入氣血中會感到疲憊不堪;進入肺部會引起喘息、胸悶和咳嗽;影響脾臟會形成濕痰、黃疸、腹瀉;影響肝臟會導致脅下脹滿,肢體活動不便;影響腎臟會造成腰痛、胯部疼痛;進入關節則全身會疼痛;進入腑臟則會有麻木無感的情況;影響臟器則會無法自由舒展;夾雜風邪則會頭暈目眩,噁心心煩;伴隨寒氣則會肌肉緊繃、抽搐疼痛,無汗且畏寒;伴有熱氣則會心煩口渴,心腹疼痛,大量出汗。
根據《脈經》記載:脈搏浮動而緩慢,表示濕氣在體表;脈搏沉陷而緩慢,表示濕氣在體內;脈搏或弦緊或緩慢,或緩慢而浮動,都是風濕相互作用的結果。再者,脈搏或細微或遲鈍,或緩慢或濡軟,都表示受到濕氣影響。治療方法,應當利尿,或發汗來散去濕氣,或使用溫燥法來去除濕氣,上半身和下半身分別消除濕氣,這就是治療濕氣的方法。
火熱能產生濕氣,因此夏季炎熱時萬物都會顯得濕潤,秋季涼爽時萬物則會乾燥。濕病本身並不會自行產生,而是因為熱氣鬱積,無法先通過正常的排泄途徑,因此滯留於體內而生成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