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經通考》~ 身經通考卷三 脈說 (3)
身經通考卷三 脈說 (3)
1. 附圖說
以平治之紀為例,若太過之紀,其氣未至而至,從節前十三日為度;不及之紀,其氣至而未至,從節後十三日為度。太過之歲,從左尺浮分起,立春;不及之歲,從左關中分起,立春,依次而推之,此六氣至理。如左關脈獨弦大,已知雨水後驚蟄,邊有風熱之症,蓋弦主風,大主熱也。
如右尺沉分脈獨緩,滯而實大,已知芒種後夏至,邊有濕熱之病,蓋緩滯主濕,實大主熱也。若緩滯虛大,乃濕熱相火為患,蓋緩滯為濕,而虛大為相火也。
白話文:
以「平治之紀」為例來說,如果是一個氣候太過旺盛的年份,該季節的氣候會在預定時間前十三天就來臨;反之,如果氣候不夠旺盛,則該季節的氣候會在預定時間後十三天才出現。在氣候太過旺盛的年份,我們從左手尺部的浮脈開始觀察,這表示立春已到;而在氣候不夠旺盛的年份,則應從左手關部的中脈開始觀察,這同樣代表立春已來臨。依照這個規則推算下去,就是所謂的六氣理論。
例如,當左手關部的脈象呈現獨特的弦大狀,這告訴我們在雨水節氣過後的驚蟄時節,可能會有風熱的症狀出現,因為弦脈通常與風相關,而大的脈象則與熱相關。
再比如,右手尺部沉脈呈現獨特的緩滯且實大的現象,這預示著在芒種節氣過後的夏至時節,可能會有濕熱的疾病,因為緩滯的脈象通常與濕相關,而實大的脈象則與熱相關。如果脈象呈現緩滯且虛大的情況,則可能意味著濕熱和相火的問題,因為緩滯的脈象代表濕,而虛大的脈象代表相火。
2. 何謂流轉晝夜之脈(附圖)
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太陽一日行一度,從房至胃十四宿,為陽,主晝,正人身血氣行陽二十五度也:從昴至氏十四宿,為陰,主夜,正人身氣血行陰二十五度也。蓋人身經絡共長一十六丈二尺,手三陽之脈,從手至頭,長五尺,五六合三丈;手三陰之脈。從手至胸中,長三尺五寸。
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足三陽之脈,從足至頭,長八尺,六八四丈八尺;足三陰之脈,從足至胸中,長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人兩足蹻脈,從足至目,長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督脈、任脈各長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凡脈長一十六丈二尺也、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呼吸定息,脈行六寸,十息脈行六尺,百息脈行六丈,二百七十息脈行一十六丈二尺,氣血周身一度也,漏水下二刻焉。
至明日寅時,周身五十度,脈行八百一十丈,該一萬三千五百息,漏水下百刻焉,日行二十八舍也。其始從中焦注手太陰、陽明,陽明注足陽明、太陰,太陰注手少陰、太陽,太陽注足太陽,少陰,少陰注手厥陰、少陽,少陽注足少陽、厥陰,厥陰復還注手太陰,周而復始,循環無端。氣主熙之,血主濡之,脈在其中,為之樞紐也。
春秋分晝夜兩停,脈行五十度,臺乎正數也。若冬至之後,晝四十刻,夜六十刻,陰多陽少,氣血凝澀,而脈道遲止,行四十度也。夏至之後,晝六十刻,夜四十刻,陽多陰少,氣血滑利而脈道疾,反行六十度也。若天氣暴熱,脈行亦疾;天氣暴寒,脈行亦遲,故人不能調養,以順造化之氣,則生病而脈變矣。
白話文:
整個身體的經絡總長為一百六十二尺,這等同於太陽在一天內行走的三百六十五度。太陽從房宿到胃宿這十四個星宿,象徵著陽,主管白天,此時人體的血液和氣在陽脈中運行二十五度;而從昴宿到氐宿這十四個星宿,象徵著陰,主管夜晚,此時人體的氣和血液在陰脈中運行二十五度。
人體的手三陽脈,從手延伸到頭部,總長五尺,相加起來共計三丈;手三陰脈,從手延伸到胸腔,每條長三尺五寸,相加起來共計二丈一尺。足三陽脈,從腳延伸到頭部,總長八尺,相加起來共計四丈八尺;足三陰脈,從腳延伸到胸腔,總長六尺五寸,相加起來共計三丈九尺。人的兩腳蹻脈,從腳延伸到眼睛,總長七尺五寸,相加起來共計一丈五尺;督脈和任脈各長四尺五寸,相加起來共計九尺,所以人體的脈絡總長為一百六十二尺。
當我們呼吸一次,脈搏會前進六寸,也就是十次呼吸脈搏會前進六尺,一百次呼吸脈搏會前進六丈,二百七十次呼吸脈搏會前進一百六十二尺,這等同於氣血在全身運行一圈,相當於漏斗滴水兩刻鐘的時間。
到了第二天的寅時,脈搏會在全身運行五十圈,總長八百一十丈,這相當於一萬三千五百次呼吸,漏斗滴水一百刻鐘,太陽會在這期間行走二十八個星宿。這一切的開始,源自中焦向手太陰和陽明脈輸送氣血,陽明脈再向足陽明和太陰脈輸送,太陰脈再向手少陰和太陽脈輸送,太陽脈再向足太陽和少陰脈輸送,少陰脈再向手厥陰和少陽脈輸送,少陽脈再向足少陽和厥陰脈輸送,厥陰脈再回到手太陰脈,如此循環不息。氣主導溫暖,血主導滋潤,脈絡在其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
在春分和秋分時,晝夜時間均等,脈絡在全身運行五十圈,這是正常的數值。但到了冬至後,白天只有四十刻鐘,夜晚有六十刻鐘,陰多於陽,氣血凝滯,脈絡運行速度減緩,只運行四十圈。到了夏至後,白天有六十刻鐘,夜晚只有四十刻鐘,陽多於陰,氣血流通順暢,脈絡運行速度加快,可以達到六十圈。如果天氣突然變得極熱或極冷,脈絡的運行速度也會隨之改變。如果人們無法適應這些自然環境的變化,就可能會生病,脈絡也會出現異常。
3. 何謂無病之脈
一呼心與肺,一吸腎與肝,呼吸定息為脾位,其相輪而迭至也。肺主一六,心主二七,脾主三八,肝主四九,腎主五十。自寅至申,行陽二十五度,自申至寅,行陰二十五度,通計十六丈二尺,一萬三千五百息。春肝脈弦細而長,夏心脈浮大而洪,長夏脾脈軟大而緩,秋肺脈浮澀而短,冬腎脈沉濡而滑。
小腸洪大而緊,膽弦大而浮,膀胱洪滑而長,心包沉弦而敦,大腸浮短而滑,胃浮長而滑,三焦洪散而急。參以四時、王相休作,無過不及之患,命曰無病之脈。
白話文:
所謂「無病之脈」,指的是在正常狀況下,一呼氣時,主要由心臟和肺部運作;一吸氣時,則是腎臟和肝臟工作。當呼吸平穩,即處於脾臟功能的時間點,這五臟功能會循環更替運作。其中,肺臟主導每六次呼吸,心臟主導每七次呼吸,脾臟主導每八次呼吸,肝臟主導每九次呼吸,而腎臟則主導每十次呼吸。從寅時到申時,人體運行陽氣共二十五度,從申時再到寅時,則運行陰氣共二十五度,整體計算下來,一天的呼吸總長度約為十六丈二尺,總呼吸次數為一萬三千五百次。
春天,肝臟的脈象應呈現弦細且長;夏天,心臟的脈象應為浮大且洪;長夏季節,脾臟的脈象應為軟大且緩;秋天,肺臟的脈象應為浮澀且短;冬天,腎臟的脈象應為沉濡且滑。
小腸的脈象應為洪大且緊;膽囊的脈象應為弦大且浮;膀胱的脈象應為洪滑且長;心包的脈象應為沉弦且敦實;大腸的脈象應為浮短且滑;胃的脈象應為浮長且滑;三焦的脈象應為洪散且急。
如果把上述脈象結合四季的特性和各臟腑的旺盛、衰弱、休息等狀態,只要脈象沒有過度或不足的問題,就可稱為「無病之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