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經通考》~ 身經通考卷四 方選 (5)
身經通考卷四 方選 (5)
1. 陰症門
回生膏,治陰症如神。
飛礬、黃丹、乾薑等分為末,連須蔥數莖,搗爛敷臍,熱磚烙之。
又:鵓鴿糞一碗,炒焦,好酒衝入,蓋一刻候清,熱飲即行至下部臍間即好,有冷汗為驗。
椒姜散,用椒四十九粒,黃丹、飛礬各三錢,乾薑、丁香各一錢,上為細末,酒調勻,男放左手心覆龜頭,女放右手心覆陰戶,炒黑蔥頭,煎滾酒飲一茶鍾,蓋被,曲腿臥,汗出即愈。
又飛白礬,百草霜等分,為末,苦酒服,蓋被,汗出即愈。
又:炙中指頂,男左女右,五十七炷即愈。
又:白芥子槌爛作餅,絹包臍上,加紙一層,包貼紙上,熨斗熨之,再吃薑酒,內外交攻,陽氣即回,少遲不救。
白話文:
【陰症門】相關療法如下:
-
「回生膏」對於治療陰症非常有效。 將飛礬、黃丹、乾薑按照相同比例磨成粉,加上整根蔥幾條,搗成糊狀敷在肚臍上,再用熱磚熨燙。
-
另一種方法是,取一碗鵓鴿糞,炒至焦黑,用好酒沖泡,放置片刻待其澄清,趁熱飲用,藥效會直達下腹部肚臍附近,若出現冷汗即表示有效。
-
「椒姜散」的製作方式為,花椒49粒,黃丹、飛礬各三錢,乾薑、丁香各一錢,全部磨成細粉,以酒調勻,男性將藥粉放在左手心覆蓋在龜頭上,女性則放在右手心覆蓋在私處,同時吃炒黑的蔥頭,再喝一杯滾燙的酒,蓋上被子,彎膝躺下,出汗後即可康復。
-
另外,將飛白礬和百草霜按相同比例磨成粉,用醋服用,蓋上被子,出汗後即能痊癒。
-
再者,可灸烤中指的指尖,男性灸左手中指,女性灸右手中指,灸烤57次即能康復。
-
最後,將白芥子搗爛做成餅狀,用絹布包住貼在肚臍上,再貼上一層紙,使用熨斗熨燙,同時飲薑酒,內外夾攻,陽氣即可回復,若拖延時間可能會無法治救。
2. 暑治門
治暑熱中心,苦參為末,每服二錢,溫水調服。並治發狂。
天水散,治中暑身熱,小便不利。燥濕、分水道、實大腑、化食毒、行積滯、逐瘀血、解煩渴、補脾胃、降妄行之火也。
滑石(水飛,六兩)、甘草(另研,一兩。上合勻每服三、四錢,新水調服,為咀,煎服,每劑滑石六錢、甘草一錢,水一鍾半,煎七分,涼服。痰多加半夏、陳皮;心煩神擾加辰砂五分,調用;血虛驚悸加當歸、生地黃;夜不寐加麥冬、酸棗仁、小草;有汗加五味子、黃耆;膈脹食少加白朮、枳實、茯苓;口渴加麥冬、乾葛,鼻衄加山梔仁、牡丹皮、茅根;淋如沙加海金沙、車前子;小便血加小薊、牡丹皮、生地。
涼膈散,治大人、小兒臟腑積熱,口臭生瘡,痰實不利,煩躁多渴,腸胃秘澀,便溺不利,一切風熱,並皆治之。
大黃、連翹、黃芩、薄荷、梔子、朴硝、甘草各一錢,上水二鍾,入蜜一匙,竹葉十個,煎八分,不拘時服;或為細末,每服二錢,蜜湯調服。小便不利加車前子、滑石;心煩血少加當歸、生地黃;頭痛加川芎、蔓荊子;耳鳴加木通、石菖蒲;齒痛加升麻、牡丹皮、石膏;脅痛加柴胡、青皮;目痛加黃連;目脹加龍膽草;咽痛喉痹加玄參、射干、桔梗;口渴加天花粉;有痰加橘紅、貝母;咳嗽加桑白皮、天門冬,身表熱加黃芩、柴胡;痰中有紅加山梔、牡丹皮;咳嗽甚者加栝蔞仁、杏仁、桔梗。
白虎湯,治傷寒,脈浮滑者,表裡有熱,若汗下吐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大渴,舌上乾燥欲飲水者,宜服此劑。
知母二錢,石膏四錢,甘草七分,粳米半合,上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虛煩燥熱加人參、麥門冬;口渴加麥冬、五味子、乾薑;有汗加黃耆、黃連;血虛加當歸、黃連;臥不寧加小草、酸棗仁;小水不利加澤瀉;大便結燥加桃仁;午後發熱加黃柏;泄瀉加木瓜、茯苓、白扁豆;膈滿加厚朴、枳實、白朮;噁心嘔噦加半夏、生薑;腳轉筋加木瓜、吳茱萸;有痰加橘紅、貝母、神麯。
一方,中暑毒,掘新地坑,入新汲水攪渾,澄清,取飲。
清暑益氣湯,治長夏濕熱蒸炎,四肢困倦,精神減少,身熱氣高,煩心,便黃,渴而自汗,脈虛。
黃耆、蒼朮(米泔浸)、升麻各一錢,人參、白朮、神麯、陳皮、澤瀉各五分,甘草、黃柏、麥門冬、當歸各五分,五味子九粒,青皮二分半,上作一服,水二大鐘。
一方,治暑毒用大蒜三二瓣,嚼爛,溫水送下即甦醒。
十味香薷飲,治伏暑,身體倦怠,神昏頭重。吐利轉筋。
香薷一兩,人參(去蘆)、陳皮、白朮、黃耆、白扁豆、甘草(炙)、厚朴(薑汁炒黑色)、乾木瓜、白茯苓各半兩,上為末,每服二錢。
白話文:
[暑熱治療篇]
對於因暑熱導致的中暑,我們使用苦參製成粉末,每次服用量為二錢,以溫水調和後吞服。這種方式也能夠治療突然發狂的情況。
「天水散」能治療中暑後身體過熱,以及小便不順的情形。它能有效去除身體的濕氣,調整水份的排泄,強固消化系統,化解食物中的毒素,促進消化,消除血液中的瘀滯,解渴,補充脾胃的功能,降低無端升高的火氣。
主要成分包括滑石(經過水飛處理,用量為六兩)和甘草(另外研磨,用量為一兩),將兩者混合均勻,每次服用量為三到四錢,以新鮮的冷水調和後吞服。也可煎煮服用,每次滑石六錢、甘草一錢,加水一鍾半,煮至剩下七分,待冷後服用。如痰多可加入半夏、陳皮;心煩意亂可加入辰砂五分;血虛驚悸可加入當歸、生地黃;夜晚失眠可加入麥冬、酸棗仁、小草;出汗多可加入五味子、黃耆;胃口差可加入白朮、枳實、茯苓;口渴可加入麥冬、乾葛;流鼻血可加入山梔仁、牡丹皮、茅根;尿液混濁可加入海金沙、車前子;小便出血可加入小薊、牡丹皮、生地。
「涼膈散」適用於大人與小孩因臟腑內熱所導致的口臭、口腔潰瘍、痰多、煩躁口渴、腸胃祕結、大小便困難,以及所有由風熱引發的症狀。
藥方包含大黃、連翹、黃芩、薄荷、梔子、朴硝、甘草各一錢,加水二鍾,加入一匙蜂蜜和十片竹葉,煮至剩下八分,不限時間服用;或將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以蜂蜜湯調和後服用。如小便不順可加入車前子、滑石;心煩血少可加入當歸、生地黃;頭痛可加入川芎、蔓荊子;耳鳴可加入木通、石菖蒲;牙痛可加入升麻、牡丹皮、石膏;脅痛可加入柴胡、青皮;眼痛可加入黃連;眼脹可加入龍膽草;咽喉痛可加入玄參、射干、桔梗;口渴可加入天花粉;有痰可加入橘紅、貝母;咳嗽可加入桑白皮、天門冬;皮膚熱可加入黃芩、柴胡;痰中帶血可加入山梔、牡丹皮;劇烈咳嗽可加入栝蔞仁、杏仁、桔梗。
「白虎湯」適用於感冒後脈搏浮滑,表示表裡都有熱,如果在出汗、下痢、嘔吐後,七八天仍無好轉,熱度凝結在體內,極度口渴,舌頭乾燥想喝水的人,適合服用這帖藥。
知母二錢、石膏四錢、甘草七分、粳米半合,加水二鍾,煮至剩下八分,在飯後服用。虛弱煩躁可加入人參、麥門冬;口渴可加入麥冬、五味子、乾薑;有汗可加入黃耆、黃連;血虛可加入當歸、黃連;睡眠不安可加入小草、酸棗仁;小便不順可加入澤瀉;大便乾燥可加入桃仁;下午發燒可加入黃柏;腹瀉可加入木瓜、茯苓、白扁豆;胸悶可加入厚朴、枳實、白朮;惡心想吐可加入半夏、生薑;腳部抽筋可加入木瓜、吳茱萸;有痰可加入橘紅、貝母、神麯。
另一種方法,中暑後挖掘新的地坑,倒入新抽取的地下水攪拌使其混濁,等水澄清後飲用。
「清暑益氣湯」適用於夏季濕熱蒸騰,四肢疲倦,精神萎靡,身體熱度高,心情煩躁,大便黃色,口渴且自汗,脈象虛弱。
黃耆、蒼朮(米泔浸泡)、升麻各一錢,人參、白朮、神麯、陳皮、澤瀉各五分,甘草、黃柏、麥門冬、當歸各五分,五味子九粒,青皮二分半,將以上材料做為一次的服用量,加水兩大鍾。
另一種方法,治療暑毒可使用三到四瓣大蒜,嚼碎後,以溫水送下即可清醒。
「十味香薷飲」適用於伏暑,身體疲倦,精神昏沉,頭部沉重,嘔吐、拉肚子。
香薷一兩,人參(去蘆)、陳皮、白朮、黃耆、白扁豆、甘草(炙)、厚朴(薑汁炒黑色)、乾木瓜、白茯苓各半兩,將以上藥材研磨成末,每次服用量為二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