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瀠

《身經通考》~ 身經通考卷三 脈說 (17)

回本書目錄

身經通考卷三 脈說 (17)

1. 何謂癆瘵之脈

又必察其胃中及右腎二火虧而用之。

心虛,則動怵,恍惚憂煩,少色舌強,宜養榮湯,琥珀定神丸之類,以益其心血。

脾虛,面黃肌瘦,吐利清冷,腹脹腸鳴,四肢無力,飲食不進,宜快脾進食丸之類,以調其飲食。

肝虛,目昏筋脈拘變,面青恐懼,如人將捕之狀,宜牛膝益中湯、虎骨之類,以養其筋脈。

肺虛,呼吸少氣,喘之咳嗽,嗌乾,宜枳實湯加人參、黃耆、阿膠、蘇子,以調其氣。

腎虛,腰背脊膝厥逆而痛,神昏耳鳴,小便頻數,精漏,宜八味九加五味、鹿茸,去附子,用山藥等丸,以生其精。

白話文:

癆瘵的脈象診斷,必須觀察胃部和右腎的兩處虛火是否虧損。

心氣虛弱,則會心悸、神志恍惚、憂慮煩躁,面色蒼白,舌頭強硬,應服用養榮湯、琥珀定神丸等藥物,以滋補心血。

脾氣虛弱,則會面色萎黃、消瘦、嘔吐腹瀉、清冷稀便、腹部脹滿、腸鳴、四肢無力、食慾不振,應服用健脾丸等藥物,以調理飲食。

肝氣虛弱,則會眼睛昏花、筋脈拘緊變形、面色青白、恐懼不安,狀似被人追捕,應服用牛膝益中湯、虎骨等藥物,以滋養筋脈。

肺氣虛弱,則會呼吸短促、氣喘咳嗽、咽喉乾燥,應服用枳實湯並加入人參、黃耆、阿膠、蘇子等藥物,以調理肺氣。

腎氣虛弱,則會腰背脊椎膝蓋厥冷疼痛、神志昏迷、耳鳴、小便頻繁、遺精,應服用八味九加五味丸、鹿茸,去掉附子,加入山藥等藥物,以滋補腎精。

2. 何謂有痰之脈

沉弦細滑大小不勻,皆痰為病,偏弦為飲,雙弦為寒飲,左右手關前脈浮弦大而實者,膈上有稠痰也。宜吐而愈,病人百藥不效,關上脈浮而大者,痰也。眼胞及眼下如煙薰者,痰也。丹溪曰:久得澀脈,痰飲膠固,脈道阻滯也。卒難得開,必費調理。

痰屬濕,乃津液所化,因風寒濕熱之感,或七情飲食所傷,以至氣逆,液濁變為痰飲,或吐咯上去,或疑滯胸膈,或留聚腸胃,或留注經絡,四肢隨氣升降,遍身無處不到。其為病也,為喘、為咳、為噁心嘔吐,為痞膈壅塞、關格;異病為泄利,為眩暈、為嘈雜、為怔忡驚悸、為癲狂、為寒熱、為痛、為胸膈轆轆有聲,或背脊一點常如冰冷,或四肢麻痹不仁,皆痰所致。百病多有兼痰者,世所不知也。

痰有新久、輕重之殊,新而清者,形色清白稀薄,氣味亦淡;久而重者,黃濁稠黏,凝結咳咯難出,漸成惡味,酸辣腥膻鹹苦,甚至帶血而出。蓋痰生於脾胃,宜實。脾燥渴又隨氣而升,宜順氣為先,分導次之;又氣升屬火,順氣在於降火。熱痰則清之,濕痰則燥之,風痰則祛之,郁痰則開之,頑痰則軟之,食積痰則消之,在上者吐之,在中者下之。又中氣虛者,宜固中氣以運痰,若攻之太重,則胃氣虛,而痰愈盛矣。

二陳(湯)加升提之藥,能使大便潤而小便長。熱痰用青黛、黃連,用青礞石丸最捷;濕痰身多軟而重,用蒼、白朮、黃芩、香附、半夏、貝母;熱痰加瓜蔞、青黛;酒痰用瓜蔞、青黛,蜜丸噙化。

痰在脅下,非白芥子不能達;痰在四肢,非竹瀝不能行;痰在皮裡膜外,非竹瀝不除。氣虛之人有痰,非竹瀝不開。痰結核在咽喉,噪不能出,化痰藥加咸能軟堅之味,瓜蔞仁、杏仁、海石、桔梗、連翹,少佐以朴硝,以薑汁、蜜丸噙之。

治痰用利藥過多,致脾氣下虛,則痰反易生而多。

虛人中焦有痰,胃氣亦賴所養,卒不可便攻,攻盡則愈虛。

白話文:

[什麼是有痰的脈象]

脈象沉弦細滑,且大小不均,這些都是痰病的表現。如果脈象偏向弦,代表是水飲問題;雙弦脈則表示是寒性水飲。兩手腕部靠近掌心的脈位(即關前脈)呈現浮弦大且實的脈象,這顯示膈膜上方有濃厚的痰。治療上應採取催吐的方式,病人即使使用各種藥物都無效時,只要發現關脈浮大,就可以判斷為痰症。眼睛周圍像是被煙燻過一樣,這也是痰的症狀。丹溪曾說:如果長時間得到的是脈象澀,代表痰飲固化,脈道受阻。這種情況很難立刻改善,必須長期調理。

痰是濕氣的產物,是由身體的津液轉化而成,可能是受到風、寒、濕、熱的影響,或是因情緒波動、飲食失調等因素,導致氣機逆亂,津液變質形成痰。痰可能向上吐出,也可能滯留在胸膈,或聚集在腸胃,或滲入經絡,隨著氣的升降遍佈全身,無處不在。痰可以引發多種疾病,包括喘息、咳嗽、噁心、嘔吐、胸悶、消化不良、呼吸困難、腹瀉、頭暈、精神錯亂、心悸、癲狂、寒熱交替、疼痛、胸腔內聲音轆轆,或是背部感覺冰冷,或是四肢麻木,這些都是痰造成的病症。許多疾病其實都與痰有關,但世人往往不知道。

痰有新舊、輕重之分。新形成的痰,顏色清澈,白色且稀薄,氣味淡;舊且嚴重的痰,顏色黃濁,稠厚粘膩,咳出困難,且會逐漸產生異味,可能是酸、辣、腥、羶、鹹、苦,甚至夾雜血液。痰由脾胃生成,應保持脾胃功能正常。脾臟乾燥導致口渴,痰會隨氣上升,應先順氣,再導痰;氣上升屬火,順氣應從降火開始。熱痰需清熱,濕痰需去濕,風痰需祛風,鬱痰需解鬱,頑固痰需軟化,食積痰需消除。痰在上部可嘔吐排出,在中部可透過排泄去除。對於中氣虛弱的人,應先鞏固中氣來運化痰,如果強烈攻伐,胃氣虛弱,痰反而更多。

使用二陳湯(方劑名稱)加上提升作用的藥物,可以使大便潤滑,小便增多。熱痰可用青黛、黃連,配合青礞石丸效果最好;濕痰病人通常肢體沉重,可用蒼朮、白朮、黃芩、香附、半夏、貝母;熱痰加瓜蔞、青黛;酒痰可用瓜蔞、青黛,蜜製成丸吞服。

脅下有痰,非白芥子不能達到;四肢有痰,非竹瀝不能通行;皮膚和肌肉之間的痰,非竹瀝不能去除。氣虛的人有痰,非竹瀝不能開通。咽喉部位有痰結塊,難以咳出,化痰藥可加入具有軟化堅硬物質的鹹味藥材,例如瓜蔞仁、杏仁、海石、桔梗、連翹,並少許配伍朴硝,用薑汁、蜂蜜製成丸吞服。

治療痰症過度使用利尿藥,會導致脾氣虛弱,反而使痰更容易產生且量多。

虛弱的人中焦部位有痰,胃氣也需得到滋養,不能立刻攻伐,否則痰會更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