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經通考》~ 身經通考卷二 圖說 (5)
身經通考卷二 圖說 (5)
1. 膽腑圖說
膽俞在十椎旁,募在乳下傍日月,在肝之短葉間。主榮百脈,流氣三部,為十一臟之主。
膽病善太息,口苦嘔宿汁,心恐,如人將捕之,嗌中介介然數唾。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轉側,甚則面微塵,體無膏澤,足外反熱,是為陽厥。所生病者,頭痛,角頷痛,目銳眥痛,缺盆中腫痛,腋下腫,馬刀挾癭,汗出振寒,瘧,胸中脅肋髀膝外至䯒絕骨外踝前及諸節皆痛,小指次指不用,耳痛鳴聾,目昏不眠,寒熱往來。
白話文:
膽俞穴位於第十胸椎棘突旁,募穴位於乳房下方靠近日月穴的位置,在肝臟短葉之間。膽經負責滋養全身經脈,運行氣血至三焦,是十一臟之主。
膽病的典型症狀包括頻繁嘆氣,口苦,嘔吐宿食,心悸恐慌,感覺像要被人抓住一樣,喉嚨乾燥發癢,不停地吞口水。活動時則會加重口苦、嘆氣、心脅疼痛,無法轉側,嚴重者面容憔悴,身體乾燥無光澤,腳掌外側發熱,這是陽厥的表現。
膽病所引起的疾病包括頭痛,下巴疼痛,眼角疼痛,鎖骨上窩腫痛,腋下腫脹,頸部兩側腫塊,汗出畏寒,瘧疾,胸部、脅肋、大腿、膝蓋外側到脛骨外踝前以及各個關節疼痛,小指、中指無力,耳痛耳鳴,視力模糊失眠,寒熱交替。
2. 應用藥品
瀉用龍膽、牛膽、豬膽、生蕤仁、生棗仁、黃連、苦參。溫用人參、細辛、半夏、炒蕤仁、棗仁、當歸、地黃。降火黃芩、黃連、甘草、芍藥、連翹。鎮驚用黑鉛。水銀。和解用柴胡、芍藥、黃芩、半夏、甘草。
白話文:
瀉用龍膽、牛膽、豬膽,生蕤仁、生棗仁、黃連、苦參。溫用人參、細辛、半夏,炒蕤仁、棗仁、當歸、地黃。降火用黃芩、黃連、甘草、芍藥、連翹。鎮驚用黑鉛、水銀。和解用柴胡、芍藥、黃芩、半夏、甘草。
3. 腎臟圖說
腎俞,在十四椎旁,募在京門腰間季脅。主聽,主骨,主二陰。平脈沉,賊脈緩,其聲吹嚏、呻吟,其臭腐,其液唾,其味鹹,其色黑,腎冬吹,抱膝平。
腎氣虛則厥逆,實則脹滿,四支正黑。腎病,夜半慧,日乘四季,下晡靜。病先發於腎,少腹腰脊痛,脛酸,三日之膀胱。腎脈搏堅而長,其色黃而赤,當病折腰;其軟而散者,當病少血。腎脈沉之大而堅,浮之大而緊,苦於足骨腫,厥而陰不興,腰脊痛,少腹腫,心下有水氣,時脹閉,時泄,得之浴水中,身未乾而合房內,及勞倦發之。脈堅而大,有積氣在少腹與陰,名曰腎痹,得之沐浴清水而臥。
白話文:
腎俞穴位於第十四節椎骨旁邊,募穴在京門腰間季脅處。腎臟主管聽覺,主骨,主二陰。正常脈象沉而有力,虛弱脈象緩慢。腎臟病變表現為打噴嚏、呻吟、臭味、唾液分泌異常、鹹味、黑色等。冬季易感寒邪,患者常抱膝而坐。腎氣虛則會出現厥逆,腎氣實則會出現脹滿,四肢發黑。腎病患者常在半夜發病,白天症狀加重,下午則症狀減輕。腎病初期會出現少腹、腰脊疼痛,腿部酸痛,三天後膀胱也會出現問題。腎脈搏動堅實而有力,顏色黃赤,容易出現腰痛;脈象軟弱散漫,容易出現少血症。腎脈沉而堅硬,浮而緊實,容易出現足骨腫脹、厥逆、陰虛、腰脊疼痛、少腹腫脹、心下積水、時而便秘、時而腹瀉,多因沐浴後未乾身就房事、勞累过度所致。脈象堅實有力,少腹及陰部有積氣,稱為腎痹,多因沐浴後清水未乾就臥床所致。
凡有所用力舉重,若入房過度,汗出如浴水,則傷腎。腎脹者,腹滿引背腰髀痛。腎水者,其人腹大臍腫,腰痛不得溺,陰下濕,如牛鼻頭汗,其足逆寒,大便反堅。腎著之病,從腰以下冷如冰,腫重如帶五千錢,反不渴,小便自利,食飲如故,病屬下焦,從身勞汗出,衣里冷濕,久久得之。腎之積,名曰奔豚,發於少腹,上至心,下如豚奔走之狀,上下無時。
久久不愈,病喘逆,骨痿少氣,以夏丙丁日得之。水流夜疾何也?土休故流疾而有聲,人亦應之,入夜臥則脾不動搖,脈為之數疾也。腎病其色黑,其氣虛弱,兩耳苦聾,腰痛,時時失精,飲食減少,膝以下清,其脈沉滑而遲。腎病者,必腹大,脛腫痛,喘咳身重,寢汗出,憎風,虛即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樂。
白話文:
凡是用力舉重、房事過度,或是出汗過多,都會傷腎。腎臟脹大的話,會腹部脹滿,疼痛延伸到背部、腰部、大腿。腎虛的人,腹部會很大,肚臍會腫,腰痛難以排尿,下體潮濕,像牛鼻一樣流汗,腳部冰冷,大便反而堅硬。腎臟病變,從腰部以下會冷得像冰一樣,腫脹沉重,好像帶了五千錢幣,反而不渴,小便自如,飲食正常,病症屬於下焦,因為勞累出汗,衣服裡又冷又濕,久而久之就會得病。腎臟積聚的病症,叫做「奔豚」,起於下腹部,向上到心臟,向下又像豬一樣跑來跑去,上下沒有固定時間。
久久不癒,就會喘不過氣,骨骼軟弱無力,呼吸微弱,尤其是在夏天丙丁日更容易發病。為什麼晚上容易發生疾病呢?因為土氣休眠,所以病氣流動,產生聲音,人也受到影響,晚上臥床時,脾臟停止運作,脈搏就會快速而急促。腎臟病變,面色會發黑,氣虛無力,兩耳耳聾,腰痛,經常遺精,食慾減退,膝蓋以下會感覺冰冷,脈象沉而滑,又遲緩。腎臟病人,一定會有腹部腫大,小腿腫脹疼痛,呼吸困難,咳嗽,身體沉重,睡覺時出汗,怕風,虛弱時胸痛,腹部疼痛,昏厥,心情不愉快。
邪在腎則骨痛陰痹,按之不得,脹痛,大便難,肩背項頸強痛,時眩,取之湧泉、崑崙,視有血者,盡取之。腎實,舌燥咽腫,心煩嗌乾,胸脅痛,骨熱,小便赤黃,好怒好忘,足下熱疼。腎虛,病苦心中悶,下重足腫,不可按地,少腹脹滿,上搶胸脅,痛引肋下。久立傷骨,勞於腎也。
久坐濕
白話文:
如果病邪侵犯腎臟,就會導致骨頭疼痛、關節僵硬,按壓時會有脹痛感,排便困難,肩膀、背部、頸部疼痛僵硬,偶爾頭暈。治療時可以針灸湧泉穴和崑崙穴,如果針刺出血,就要盡快止血。腎臟實證,舌頭乾燥、咽喉腫痛、心煩意亂、口乾舌燥、胸脅疼痛、骨骼發熱、小便顏色深黃、容易發怒、健忘,腳底發熱疼痛。腎臟虛證,患者會感到心胸悶悶、下半身沉重、腳腫,無法用力踩地,下腹部脹滿,疼痛感向上蔓延至胸脅,並向肋骨下方延伸。長時間站立會損傷骨骼,因為勞累過度會耗損腎氣。
長時間坐著會導致濕氣入侵。
4. 應用藥品
水強瀉之,用大戟、牽牛、澤瀉、豬苓、車前子、防己、茯苓。水弱補之,補母人參、山藥;氣用知母、玄參、補骨脂、砂仁、苦參;血用黃柏、枸杞、熟地、鎖陽、肉從蓉、山茱萸、阿膠、五味子。本熱攻之,傷寒少陰症,口燥咽乾,用大承氣湯下之。溫里用附子、乾薑、官桂、蜀椒、白朮。解表用麻黃、細辛、獨活、桂枝。清熱用玄參、連翹、甘草、傷寒。
白話文:
水盛則瀉之,可用大戟、牽牛、澤瀉、豬苓、車前子、防己、茯苓。水虛則補之,補母可用人參、山藥;氣虛可用知母、玄參、補骨脂、砂仁、苦參;血虛可用黃柏、枸杞、熟地、鎖陽、肉從蓉、山茱萸、阿膠、五味子。若體內有熱,可用大承氣湯攻之,適用於傷寒少陰症,表現為口燥咽乾。溫裡可用附子、乾薑、官桂、蜀椒、白朮。解表可用麻黃、細辛、獨活、桂枝。清熱可用玄參、連翹、甘草,適用於傷寒。
5. 膀胱腑圖說
居腎下之前,大腸之側,當臍上一寸,水分穴之處,小腸之下,乃膀胱際也,水液由此滲人焉。主津液,為胞之
膀胱病,少腹偏腫痛,以手按之,欲小便而不得,肩上熱,足小指外側及脛踝後皆熱脹,則少腹滿而氣癃。病先發於膀胱者,背膂筋痛,小便閉。五日之腎,少腹腰脊痛,脛酸。一日之小腸,脹。一日之脾,閉塞不通,身痛體重。膀胱者,州都之官,氣化則能出,有熱則淋閉,不約為遺溺。
實,苦轉胞不得小便,頭眩痛,煩瀉,脊強;虛,苦肌肉振動,腳中筋急,耳聾,惡風颼颼作聲。是動則病沖頭痛,目似脫,頸似拔,腰似折,髀不可曲,膕如結,腨如裂。所生病者,痔瘧狂癲,疾頂痛,目黃淚出,鼻衄,小指不用。
白話文:
膀胱位於腎臟下方,大腸旁邊,靠近肚臍上方的位置,也就是水分穴附近,在小腸下方,靠近膀胱的交界處。水分由此滲入膀胱。膀胱主宰著津液,也是身體細胞的根本。
當膀胱患病時,會出現少腹偏腫痛,用手按壓時會有疼痛感,想小便卻尿不出來,肩膀發熱,腳小指外側和脛骨踝骨後方也會有熱脹的感覺,導致少腹脹滿,氣機阻塞。膀胱病如果先發生在膀胱本身,則會出現背部脊柱筋痛,小便閉塞。如果病症持續五天,則會出現少腹、腰部和脊柱疼痛,小腿酸痛。如果病症持續一天,則會出現小腸脹痛,脾臟閉塞不通,全身疼痛,身體沉重。膀胱是身體的中心器官,氣機通暢就能順利排泄,如果有熱氣就會造成排尿困難或閉塞,失去控制就會導致失禁。
膀胱實證會導致小便困難,頭昏痛,煩躁腹瀉,脊背僵硬;虛證會導致肌肉顫抖,腳部筋絡緊繃,耳聾,怕風吹。活動時會感到頭頂疼痛,眼睛好像要掉出來,脖子好像要被拉斷,腰好像要斷裂,大腿無法彎曲,膝蓋像打結一樣,腿肚子像裂開一樣。膀胱病會導致痔瘡、瘧疾、狂躁症、癲癇,頭頂疼痛,眼睛黃濁流淚,鼻子流血,小指無力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