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瀠

《身經通考》~ 身經通考卷二 圖說 (8)

回本書目錄

身經通考卷二 圖說 (8)

1. 臟腑配五行格

五臟屬陰,陽干為兄

甲一膽一乙一肝一東方木

丙一小腸一丁一心一南方火

戊一胃一己一脾一中央上,相合而為表裡

庚一大腸一辛一肺一西方金

壬,膀胱,癸,腎,北方水

六腑屬陽,陰乾為弟

四海

腦為髓海,頭熱如火,足寒如水,可灸此穴。衝脈為諸經之血海,肝亦為血海,膻中為宗氣之海,胃為水穀之海。

八會

府會太倉,即中脘穴,在臍上四寸。藏會季脅,即章門穴,在臍上二寸,兩旁各開九寸。筋會陽陵泉,在膝下外廉。髓會枕骨。血會膈俞,在七椎旁各一寸半,上則心俞,下則肝俞,故為血會。骨會大抒,骨者髓所養,自腦下注大抒,滲入髓心,下貫尾骶諸骨。脈會大淵,在右寸口,扁鵲指為藏府氣血始終之處。

白話文:

五臟屬陰,陽干為兄,也就是說五臟屬於陰性,以陽干來代表,並以兄長相稱。

甲為膽,乙為肝,位於東方,屬木;丙為小腸,丁為心,位於南方,屬火;戊為胃,己為脾,位於中央偏上,相合為表裡;庚為大腸,辛為肺,位於西方,屬金;壬為膀胱,癸為腎,位於北方,屬水。

六腑屬陽,陰干為弟,也就是說六腑屬於陽性,以陰干來稱呼,並以弟弟相稱。

四海指的是身體中四個重要的能量匯聚點:腦為髓海,頭熱如火,足寒如水,可灸此穴;衝脈為諸經之血海,肝亦為血海;膻中為宗氣之海;胃為水穀之海。

八會指的是八個穴位,分別代表著身體不同部位的能量匯聚點:府會太倉,即中脘穴,在臍上四寸;藏會季脅,即章門穴,在臍上二寸,兩旁各開九寸;筋會陽陵泉,在膝下外廉;髓會枕骨;血會膈俞,在七椎旁各一寸半,上則心俞,下則肝俞,故為血會;骨會大抒,骨者髓所養,自腦下注大抒,滲入髓心,下貫尾骶諸骨;脈會大淵,在右寸口,扁鵲指為藏府氣血始終之處。

氣會三焦,即膻中穴,在玉堂下一寸六分,兩乳間是。

八溪

肉之小會曰溪,謂二肘、二膝、四腕。

一谷

肉之大會曰谷,臀是也。

十二原

陰中之少陰肺也,其原出於太淵,太淵二。陰中之太陽心也,其原出於大陵,大陵二。陰中之少陽肝也,其原出於太衝,太衝二。陰中之至陰脾也,其原出於太白,太白二。陰中之太陰腎也,其原出於太谿,太谿二。膏之原,出於鳩尾,鳩尾一。盲之原,出於脖胦,脖胦一。

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臟六腑之有疾者也。今夫五臟之有疾也,譬猶刺也,猶汙也,猶結也,猶閉也。刺雖久,猶可拔也;汙雖久,猶可雪也;結雖久,猶可解也;閉雖久,猶可決也。夫善治者,取其疾也,猶拔刺也,猶雪汙也,猶解結也,猶決閉也。疾雖久,猶可畢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術也。

白話文:

氣會聚於三焦,也就是膻中穴,位於玉堂穴下方一寸六分,兩乳之間。

八溪是指肉的小會穴,分別是兩個肘、兩個膝、四個腕。

一谷是指肉的大會穴,就是臀部。

十二原是指陰中少陰肺的原穴位於太淵穴,太淵穴屬於第二經;陰中太陽心的原穴位於大陵穴,大陵穴屬於第二經;陰中少陽肝的原穴位於太衝穴,太衝穴屬於第二經;陰中至陰脾的原穴位於太白穴,太白穴屬於第二經;陰中太陰腎的原穴位於太谿穴,太谿穴屬於第二經;膏的原穴位於鳩尾穴,鳩尾穴屬於第一經;盲的原穴位於脖胦穴,脖胦穴屬於第一經。

這十二個原穴,主要用來治療五臟六腑的疾病。五臟的疾病就像被刺傷、被汙染、打結、阻塞一樣。刺傷即使很久了,還是可以拔除;汙染即使很久了,還是可以清洗;打結即使很久了,還是可以解開;阻塞即使很久了,還是可以疏通。善於治療的人,治病就像拔刺、清洗、解開、疏通一樣。疾病即使很久了,還是可以痊癒。那些說不可治的人,只是還沒找到正確的方法而已。

2. 臟腑本輸

肺出於少商,少商者,手大指端內側也,為井木;溜於魚際,魚際者,手魚也,為榮;注於太淵,太淵,魚後一寸陷者中也,為腧;行於經渠,經渠,寸口中也,動而不居為經;入於尺澤,尺澤,肘中之動脈也,為合,手太陰經也。心出於中衝,中衝,手中指之端也,為井木;溜於勞水,勞宮,掌中指本節之內間也,為榮;注於大陵,大陵,掌後兩骨之間方下者也,為腧;行於間使。

間使之道,兩筋之間,三寸之中也,有過則至,無過則止,為經;入於曲澤,曲澤,肘內廉下,陷者之中也,屈而得之,為合,手少陰也。肝出於大敦,大敦,足大指之端,及三毛之中也,為井水;溜於行間,行間,足大指間也,為榮;注於太衝,太衝,行間上二寸,陷者之中也,為腧;行於中封,中封,內踝之前一寸半,陷者之中,使逆則宛,使和則通,搖足而得之,為經;入於曲泉,曲泉,輔骨之下、大筋之上也,屈膝而得之,為合,足厥陰也。脾出於隱白,隱白者,足大指之端內側也。

白話文:

肺經起於手拇指內側末端,稱為少商穴,屬井穴;循行至手掌魚際穴,屬榮穴;再至腕橫紋下陷處太淵穴,屬腧穴;繼續向上至腕橫紋上寸口穴,屬經穴,脈氣流動而不固定;最後進入肘內側尺澤穴,屬合穴,這就是手太陰肺經。

心經起於中指末端,稱為中衝穴,屬井穴;循行至手掌中指第二指節內側,稱為勞宮穴,屬榮穴;再至手掌後兩骨之間,稱為大陵穴,屬腧穴;繼續向上至手腕關節內側,稱為間使穴,屬經穴,脈氣流動有度,可達或止;最後進入肘內側曲澤穴,屬合穴,這就是手少陰心經。

肝經起於足大拇指末端,稱為大敦穴,屬井穴;循行至足大拇指與第二趾之間,稱為行間穴,屬榮穴;再至足背大趾與第二趾之間上二寸陷處,稱為太衝穴,屬腧穴;繼續向上至內踝前一寸半陷處,稱為中封穴,屬經穴,脈氣流動順暢則足部柔軟,流動不順則足部僵硬;最後進入膝內側股骨內髁下緣,稱為曲泉穴,屬合穴,這就是足厥陰肝經。

脾經起於足大拇指內側末端,稱為隱白穴。

為井木,溜於大都,大都,本節之後,下陷者之中也,為榮;注於太白,太白,腕骨之下也,為腧;行於商丘,商丘,內踝之下,陷者之中也,為經;入於陰之陵泉,陰之陵泉,輔骨之下、陷者之中也,伸而得之,為合,足太陰也。腎出於湧泉,湧泉者,足心也,為井木。

溜於然谷,然谷,然骨之下者也,為榮;注於太谿,太谿,內踝之後、跟骨之上,陷中者也,為腧;行於復留,復留,上內踝二寸,動而不休,為經;入於陰谷,陰谷,輔骨之後、大筋之下。小筋之上也,按之應手,屈膝而得之,為合,足少陰經也。

膀胱出於至陰,至陰者,足小指之端也,為井金;溜於通谷,通谷,本節之前外側也,為榮;注於束骨,束骨,本節之後,陷者中也,為腧;過於京骨,京骨,足外側大骨之下,為原;行於崑崙,崑崙,在外踝之後、跟骨之上,為經;入於委中,委中,膕中央,為合,委而取之,足太陽也。

白話文:

足太陰脾經起始於足大趾內側端湧泉穴,循行向上經足背內側,經過太白穴、商丘穴,最後止於胸部。足少陰腎經起始於足小趾下湧泉穴,沿足內側向上行,經過然谷穴、太溪穴、復溜穴,最後止於胸部。足太陽膀胱經起始於足小趾外側端至陰穴,沿足外側向上行,經過通谷穴、束骨穴、京骨穴、崑崙穴,最後止於頭部。

膽出於竅陰,竅陰者,足小指次指之端也,為井金;溜於俠谿,俠谿,足小指次指之間也,為榮;注於臨泣,臨泣,上行一寸半,陷者中也,為腧;過於丘墟,丘墟,外踝之前,下陷者中也,為原;行於陽輔,陽輔,外踝之上,輔骨之前,及絕骨之端也,為經;入於陽之陵泉,陽之陵泉,在膝外,陷者中也,為合,伸而得之,足少陽也。

胃出於厲兌,厲兌者,足大指內次指之端也,為井金;溜於內庭,內庭,次指外間也,為榮注於陷谷,陷谷者,上中指內間上行二寸,陷者中也,為腧;過於衝陽,衝陽,足跗上五寸,陷者中也,為原,搖足而得之;行於解谿,解谿,上衝陽一寸半,陷者中也,為經;入干下陵,下陵,膝下三寸,䯒骨外三里也,為合;復下三里三寸,為巨虛上廉,復下上廉三寸,為巨虛下廉也,大腸屬上,小腸屬下,足陽明胃脈也。大腸、小腸皆屬於胃,是足陽明也。

白話文:

膽經起源於足小指第二指尖,稱為井金;沿著足小指第二指與第三指之間的俠谿穴,稱為榮;再往上走一寸半,到達臨泣穴,稱為腧;接著經過外踝前方下陷的丘墟穴,稱為原;繼續向上,經過外踝上方輔骨之前的陽輔穴,稱為經;最後進入膝蓋外側凹陷的陽陵泉穴,稱為合,這就是足少陽膽經。

胃經則起源於足大拇指第二指尖,稱為井金;沿著第二指與第三指之間的內庭穴,稱為榮;再往上走二寸,到達中指內側凹陷的陷谷穴,稱為腧;接著經過足背上五寸的衝陽穴,稱為原,搖動腳踝就能觸摸到;繼續向上,經過衝陽穴往上走一寸半的解谿穴,稱為經;最後進入膝蓋下方三寸,腓骨外側三里的下陵穴,稱為合;再往下三寸,稱為巨虛上廉,再往下三寸,稱為巨虛下廉。大腸屬於巨虛上廉,小腸屬於巨虛下廉,這都是足陽明胃經的範圍。大腸和小腸都屬於胃,所以稱為足陽明。

三焦者,上合手少陽,出於關衝,關衝者,手小指次指之端也,為井金;溜於液門,液門者,小指次指之間也,為榮;注於中渚,中渚者,本節之後,陷中者也,為腧;過於陽池,陽池,在腕上陷者之中也,為原;行於支溝,支溝,上腕三寸,兩骨之間陷者中也,為經;入於天井,天井,在肘外大骨之上,陷者中也,為合,曲肘乃得之;三焦下腧,在於足大指之前、少陽之後,出於膕中外廉,名曰委陽,是太陽絡也。

手少陽經也,三焦者,足少陽、太陰(一本作陽)之所將,太陽之別也,上踝五寸,別入貫腨腸,出於委陽,並太陽之正,入絡膀胱,約下焦,實則閉癃,虛則遺溺,遺溺則補之,閉癃則瀉之。

白話文:

三焦經脈,向上連接手少陽經脈,從關衝穴開始,關衝穴位於小指和無名指末端,屬井穴;然後沿著液門穴,液門穴位於小指和無名指之間,屬榮穴;再流注到中渚穴,中渚穴位於腕骨後方凹陷處,屬腧穴;經過陽池穴,陽池穴位於腕部上端凹陷處,屬原穴;行經支溝穴,支溝穴位於腕部上三寸,兩骨之間凹陷處,屬經穴;到達天井穴,天井穴位於肘外側大骨上方凹陷處,屬合穴,彎曲肘部就能摸到這個穴位;三焦經脈向下循行,在足大拇指之前、少陽經脈之後,從膝蓋後外側凹陷處出來,叫做委陽穴,這個穴位屬於太陽經脈的絡穴。

手少陽經脈是三焦經脈,足少陽經脈和足太陰經脈(或足陽明經脈)都與三焦經脈相連,是太陽經脈的分支。在足踝上五寸處,三焦經脈分支進入貫穿腸胃,從委陽穴出來,與太陽經脈正經相合,然後連接膀胱經脈,控制下焦。如果三焦經脈實證,就會出現小便閉塞不通,如果三焦經脈虛證,就會出現小便失禁,小便失禁要補益三焦經脈,小便閉塞要瀉火三焦經脈。

手太陽小腸者,上合於太陽,出於少澤,少澤,小指之端也,為井金;溜於前谷,前谷,在手外廉本節前陷者中也,為滎;注於後溪,後谿者,在手外側本節之後也,為腧;過於腕谷,腕谷,在手外側腕骨之前,為原;行於陽谷,陽谷,在銳骨之下陷者中也,為經;入於小海,小海,在肘內大骨之外,去端半寸,陷者中也,伸臂而得之,為合,手太陽經也。

大腸上合手陽明,出於商陽,商陽,大指次指之端也,為井金;溜於本節之前二間,為滎;注於本節之後三間,為腧;過於合谷,合谷,在大指歧骨之間,為原;行於陽谿,陽谿,在兩筋間陷者中也,為經;入於曲池,曲池,在肘外輔骨陷者中,屈臂而得之,為合,手陽明也。是為五臟六腑之腧。

白話文:

手太陽小腸經,起始於太陽穴,從小指末端(少澤穴)開始,經過手外側腕骨前方的腕谷穴,到達肘內側大骨外側的半寸凹陷處(小海穴),這條經絡屬於手太陽經。

大腸經,起始於手陽明,從大拇指第二節的末端(商陽穴)開始,經過兩筋之間的凹陷處(陽谿穴),到達肘外側輔骨凹陷處(曲池穴),這條經絡屬於手陽明經。

這兩條經絡都是五臟六腑的腧穴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