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瀠

《身經通考》~ 身經通考卷二 圖說 (6)

回本書目錄

身經通考卷二 圖說 (6)

1. 應用藥品

土實瀉之,瀉子用訶子、防風、桑白皮、葶藶;吐用豆豉、梔子、蘿蔔子、常山、瓜蒂、鬱金、韭汁、藜蘆、赤小豆、苦參、鹽湯、苦茶;下用大黃、芒硝、青礞石、大戟、甘遂、續隨子、芫花。土虛補之,補母用桂心、茯苓;氣用人參、黃耆、升麻、葛根、甘草、陳皮、藿香、葳蕤、砂仁、木香、扁豆;血用白朮、蒼朮、白芍、膠飴、大棗、乾薑、木瓜、烏梅、蜜。

除濕用蒼白朮、半夏、陳皮、吳茱萸、南星、草豆蔻、白芥子、木通、赤茯苓、豬苓、藿香、葛根、蒼朮、麻黃、獨活。

白話文:

[使用藥物]

如果體內濕氣過重需進行排泄,可以使用的藥材有訶子、防風、桑白皮和葶藶來幫助排便;若要催吐,可採用豆豉、梔子、蘿蔔籽、常山、瓜蒂、鬱金、韭菜汁、藜蘆、紅小豆、苦參、鹽水和濃茶等藥物;若要進行瀉下,則可用大黃、芒硝、青礞石、大戟、甘遂、續隨子、芫花等藥材。

若是體內濕氣不足需補充,可用桂心和茯苓來補充能量;補氣方面,可使用人參、黃耆、升麻、葛根、甘草、陳皮、藿香、葳蕤、砂仁、木香、扁豆等藥材;補血方面,則可以使用白朮、蒼朮、白芍、阿膠糖漿、大棗、乾薑、木瓜、烏梅和蜂蜜。

去除濕氣方面,可以使用蒼朮、白朮、半夏、陳皮、吳茱萸、南星、草豆蔻、白芥子、木通、赤茯苓、豬苓、藿香、葛根、蒼朮、麻黃和獨活等藥材。

2. 胃腑圖說

胃俞在十二椎旁,募在太倉,百病先觀胃氣何如,主容受,為水穀之海。胃之大絡,名曰虛里,貫膈絡肺,出於左乳下,其動應衣,脈宗氣也。

腹脹胃管,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膈咽不通,飲食不下,取三里。胃脈搏堅而長,其色赤,當病折髀;其耍而散者,當病食癉髀痛。胃中有癖,食冷物者,痛不能食,食熱即能食。胃脹者,腹滿,胃管痛,鼻聞焦臭,妨於食,大便難。病先發於胃,脹滿,五日之腎,少腹腰脊痛,脛疫;三日之膀胱,背膂筋痛,小便閉;五日上之心,閉塞不通,身痛體重。脈數者,胃熱消穀;脈澀者,胃寒水穀不化。

虛則遺尿,實則失氣。動作頭痛,重熱氣朝者,屬胃。胃瘧,令人疸病,善飢不能食,食而支滿腹大。胃風之狀,頸多汗,惡風,食飲不下,鬲塞不通,腹滿失衣則䐜脹,食寒則泄,新食竟取風,為胃風。大腸移熱於胃,善食而瘦,又謂之食㑊。飲食自倍,腸胃乃傷。人迎者,胃脈也。

逆則盛而熱,聚於胃口而不行,故胃脘為癰也。胃脈急甚為瘛瘲;微急為膈滿不食;緩甚為痿厥;微緩為風痿,四支不用;大甚為擊僕;微大為痞氣,裹大膿血在腸胃之外;小甚為寒熱。微小為消癉;滑甚為頹癃;微滑為蟲毒,腸鳴熱;澀甚為腸潰;微澀為內潰,多下膿血。

胃實,腹中堅痛而熱,汗不出,如溫瘧,唇口乾,善噦,乳癰,缺盆腋下腫痛。胃虛,脛寒,不得臥,目急,腹痛虛鳴,時寒時熱,唇口乾,面目浮腫。是動病,則灑然振寒,善伸數欠,顏黑,病至則惡人與火,聞木聲則惕然而驚,心欲動,獨閉戶牖而處,甚則欲上高而歌,棄衣而走,賁響腹脹。

所生病者,狂瘧,濕淫汗出,鼻衄口喎,唇疹,頸腫,喉痹,大腹水腫,膝髕腫痛,循膺、乳、氣衝、股、伏兔、䯒外廉、足跗上皆腫痛,中指不用。氣盛則身以前皆熱,消穀善飢,溺色黃;氣不足,則身以前皆寒慄,寒則脹滿。

白話文:

胃俞穴位於第十二胸椎旁邊,而它的募穴則在太倉。在診斷各種疾病時,首先應該觀察胃氣的情況,因為胃是負責容納食物,被稱為水穀之海。胃部的大絡脈,被稱為「虛裏」,它穿過膈肌連接肺臟,並從左側乳下延伸出去。這條絡脈的跳動可以穿透衣物,反映的是宗氣的狀態。

如果腹部脹大且胃管痛,痛感會向心臟方向傳遞,還會影響到兩側脅肋,導致膈肌和咽喉部位不舒暢,甚至無法吞嚥食物。治療這種情況,可以選擇刺激三里穴。胃脈如果搏動堅硬且長,顏色呈現紅色,可能表示有骨折的風險;若胃脈軟弱散亂,可能預示著消化不良和大腿疼痛。胃裡若有異常結塊,食用冷食會引發劇烈疼痛,無法進食,但吃熱食就能緩解。胃脹的情況下,腹部會感到飽脹,胃管痛,鼻腔會聞到燒焦的味道,影響食慾,排便也會困難。疾病最先在胃部發作,出現脹滿感,五天後可能擴散到腎臟,引起下腹部、腰部和脊椎的疼痛,小腿肌肉也會緊繃。三天後,可能影響到膀胱,造成背部肌肉疼痛,以及小便不暢。再過五天,可能影響到心臟,使心臟功能受阻,全身痠痛,身體沉重。脈象數速,表示胃熱旺盛,易消化食物;脈象澀滯,則表明胃寒,食物不易消化。

如果胃氣虛弱,可能會有尿牀的現象;若是胃氣過盛,則可能頻繁放屁。做任何動作都會頭痛,感覺身體沉重,早晨容易出汗,這些症狀都與胃部有關。胃部的瘧疾,會讓人臉色發黃,雖然容易餓但卻食不下嚥,吃一點就覺得脹滿,腹部膨脹。胃風的表現為脖子多汗,怕風吹,飲食難以下嚥,胸口堵塞,腹部飽脹,衣服一鬆就會更加脹痛,吃了冷食就容易拉肚子,剛吃完飯就吹風,會得胃風。大腸將熱量轉移到胃部,會讓人食慾旺盛但身體消瘦,這種情況也被稱為食快。如果飲食過量,會傷害腸胃。人迎穴是胃部的脈象。

脈象逆亂且強烈,表示胃熱過旺,熱氣聚集在胃口,無法正常運行,所以會導致胃脘部位發炎。胃脈急促嚴重,可能是手足抽搐;稍微急促,可能是膈肌飽脹,無法進食;脈象緩慢嚴重,可能是四肢無力的痿病;稍微緩慢,可能是因風引起的痿病,四肢無法活動;脈象極度強烈,可能是突然倒地的病症;稍微強烈,可能是痞氣,包裹著大塊膿血在腸胃外;脈象極度微弱,可能是寒熱交錯的症狀。稍微微弱,可能是消耗性疾病;脈象滑順嚴重,可能是排尿障礙;稍微滑順,可能是寄生蟲或毒素,導致腸鳴和熱症;脈象澀滯嚴重,可能是腸道潰瘍;稍微澀滯,可能是內臟潰瘍,會大量排出膿血。

胃實的情況下,腹部會感到堅硬疼痛且發熱,不出汗,像溫熱型瘧疾一樣,嘴脣和口腔乾燥,容易打嗝,乳房和腋下會腫脹疼痛。胃虛的情況下,小腿感覺寒冷,難以入睡,眼睛感到緊張,腹部虛弱鳴叫,時冷時熱,嘴脣和口腔乾燥,面部和眼睛浮腫。如果出現動脈病變,會感到寒顫,經常伸懶腰和打哈欠,臉色發黑,病情加重時會對人和火光產生恐懼,聽到木頭聲音就會驚慌,心裡想要動靜,卻只能關窗戶躲在房間裡,病情更嚴重時,可能想爬上高處唱歌,脫掉衣服奔跑,腹部會響起腸鳴聲,並伴隨脹痛。

可能發生的疾病包括精神失常、瘧疾、過度濕潤導致的汗水,鼻子出血,嘴角歪斜,嘴脣起疹子,脖子腫脹,喉嚨堵塞,腹部和腳踝水腫,膝蓋和腳跟腫痛,胸部、乳房、氣沖穴、大腿、伏兔穴、小腿外側、腳背等部位都可能腫脹疼痛,中指也可能無法正常使用。如果胃氣過盛,身體前半部會感到熱,消化能力增強,食慾旺盛,尿液顏色偏黃;如果胃氣不足,身體前半部會感到寒冷,寒涼時會感到脹滿。

3. 應用藥品

胃實瀉之,用大黃、芒硝。飲食傷,用巴豆、神麯、山楂、阿魏、硇砂、三稜、輕粉、鬱金。胃虛補之,濕熱用蒼、白朮、半夏、陳皮、茯苓;寒濕用乾薑、附子、草果、官桂、丁香、肉蔻、人參、黃耆。降火用石膏、地黃、犀角、黃連。解肌用升麻、葛根,豆豉。犀角能解飲食之毒,以升麻佐之。

白話文:

如果胃部消化功能過強導致腹瀉,可以使用大黃和芒硝。

若是因飲食過量或食物不適導致的問題,可使用巴豆、神麯、山楂、阿魏、硇砂、三稜、輕粉、鬱金這些藥材。

對於胃虛的情況,如果是由濕熱引起的,可用蒼朮、白朮、半夏、陳皮、茯苓來調理;如果是寒濕導致的,則使用乾薑、附子、草果、官桂、丁香、肉蔻、人參、黃耆來補益。

要降火氣,可以選擇石膏、地黃、犀角、黃連。

想要緩解肌肉緊繃,可用升麻、葛根、豆豉。

犀角有解毒的作用,特別是對飲食中毒,搭配升麻使用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