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瀠

《身經通考》~ 身經通考卷二 圖說 (4)

回本書目錄

身經通考卷二 圖說 (4)

1. 小腸腑圖說

小腸主泌別水穀,為受盛之官,化物出焉。食下則腸實而胃虛。又云:小腸為赤腸。

小腸病少腹痛,腰脊控睪而痛,時窘復,耳前熱,若寒甚,獨肩上熱,及手小指次指之間熱。小腸有寒,其人下重,便膿血;有熱必痔。小腸有宿食,常暮發熱,明日復止。小腸脹者,少腹䐜脹,引腹而痛。小腸虛,病若顱際偏頭痛,耳頰痛;實,苦身熱,汗出而煩,心中滿,身重,口中生瘡。

膀胱移熱於小腸,鬲腸不便,上為口糜。是動病則嗌痛頜腫,不可回顧,肩似拔,臑似折。是主液,耳聾,目黃。

白話文:

[小腸腑功能說明]

小腸的主要工作是將食物中的水和養分進行分離,它就像一個負責接受和消化食物的官員,將食物轉化為身體可用的營養。當我們吃東西後,小腸會充滿食物,而胃則相對空虛。另有一說,稱小腸為紅色的腸子。

當小腸出現問題,會有下腹部疼痛,腰背到睪丸的疼痛感,甚至會感到行動不便。耳朵前方可能感覺熱,或者在極度寒冷的情況下,只有肩膀上方和手的小指與無名指間會感到熱。如果小腸受寒,人會感到下體沉重,排泄物可能帶有膿或血。小腸有熱,則容易形成痔瘡。如果有食物殘留小腸,通常在傍晚會發燒,但第二天又會好轉。小腸脹氣,會有下腹部膨脹,且牽扯腹部產生疼痛。小腸虛弱,可能會引起頭部偏側疼痛,耳部和臉頰疼痛;若小腸過於充實,則會感到全身發熱,汗多且心煩,胸中飽脹,全身乏力,口腔內易長潰瘍。

當膀胱的熱氣影響到小腸,會導致消化不順,口腔黏膜潰爛。當小腸功能失調,會有咽喉痛、頜部腫大,頭不能向後轉,肩膀像被拉扯,手臂像要斷裂的症狀。此外,小腸主導體液運行,若失調可能導致聽力下降,眼睛泛黃。

2. 應用藥品

實熱瀉之,氣用木通、豬苓、滑石、瞿麥、澤瀉、燈草;血用地黃、蒲黃、赤茯苓、梔子、牡丹皮。虛寒補之,氣用白朮、楝實、茴香、砂仁、神麯、扁豆;血用桂心、延胡索。降火用黃柏、黃芩、黃連、連翹、梔子。解肌用藳本、羌活、防風、蔓荊。

白話文:

[使用藥物]:對於實證的熱症,需用清熱利濕的藥物,如木通、豬苓、滑石、瞿麥、澤瀉、燈心草來幫助排泄;若是熱入血分,則使用地黃、蒲黃、赤茯苓、梔子、牡丹皮等涼血解毒的藥物。

對於虛弱且有寒象的症狀,則需補氣溫陽,可用白朮、楝實、茴香、砂仁、神麯、扁豆等藥物;若為血虛寒凝,則可使用桂心、延胡索來溫經散寒。

要降火去熱,可選擇黃柏、黃芩、黃連、連翹、梔子等苦寒清熱的藥物。

而欲解除肌肉的緊繃或疼痛,則應使用藳本、羌活、防風、蔓荊子等解肌止痛的藥物。

3. 脾臟圖說

脾為三陰之首,心、肺之下,腎、肝之上。脾掩太倉,脂膜相連,附著於脊之第十一椎。脾、胃。大、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營之居也,募在腹旁章門。脾之大絡,名曰大包,其系自膈下正中,微著左脅,於胃之上與胃包絡相附。其胃之包,在脾之上,與胃相併結絡,周迴漫脂,遍布上下,有二系。

上者,貫膈入肺中,與肺系相併,而在肺系之後,其上即咽門也。嚥下,胃脘。胃脘下即胃上口,賁門是也。其門處膈模相貼之間,亦漫脂相包。若胃中腐熟水穀,則自幽門而傳入小腸,故曰:太倉之下口為幽門。平脈緩,賊脈弦,其聲吞噦。又歌云:其臭香,其液涎,其味甘,其色黃,四季宜呼,須撮口。

脾氣虛,則四肢不用,五臟不安;實則腹脹,涇溲不利。病在脾,日映慧,平旦甚,日中持,下晡靜。病先發於脾,身痛體重,一日之胃,而腹脹;二日之腎,少腹腰脊痛,脛酸;三日之膀胱,背膂筋痛,小便閉。脾脈搏堅而長,其色黃,當病少氣;其耍而散,色不澤者。當病足骭腫,若水狀。

脈大而虛,有積氣在腹中,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肢,汗出當風。脈浮則胃氣微;澀即脾氣衰,呼吸不得。寒在於膈而反下之,寒積不消,胃微脾傷。穀氣不行,食已自噫。寒在胸膈,上虛下實,穀氣不通,為秘塞之病。能食而腹不滿,此為胃氣有餘;腹滿而不能食,心下如飢,此為胃氣不行,心氣虛也。

脾中風者,發熱,形如醉人,腹中煩重,皮肉瞤瞤而短氣。凡有所擊僕,若醉飽入房,汗出當風,則傷脾。病人鼻下平者;胃病也;微赤者,發癰;微黑者,有熱;青者有寒;白者不泊。臍反出者,此為脾先絕。脾脹者,善噦,四肢急,體重不能衣。脾水者,其人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若少氣,小便難。

脈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堅,其脾為約,小便利而反不渴。凡人病脈已解,而反暮微煩者,人見病者差安,而強與谷,脾胃尚弱不能消穀,故令微煩,損谷則愈。脾之積名曰痞,氣在胃管,覆大如盤,久久不愈,病四肢不收,黃癉,飲食不為肌膚,以冬壬癸日得之。脾病色黃,飲食不消,腹苦脹滿,體重節痛,大便不利,其脈微緩而長,此為可治。

是動則病舌本強,食則嘔,胃管痛,腹脹善噫,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寒瘧,溏瘕泄,水閉,黃疸,好臥,不能食肉,唇青,強立股膝內痛厥,足大指不用。厥氣上逆則霍亂,實則腹中切痛;虛則鼓脹。脾實,足寒脛熱,脹滿,煩擾不得臥。虛則泄注腸鳴,嘔吐,心煩不眠。

久坐傷肉,勞於脾也。飲食勞倦則傷脾,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假令得脾脈,其外症面黃善噫;其內症當臍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腹脹滿,體重食不化,節痛,嗜臥,四肢不收。有是者脾也,無是者非也。脾熱病,鼻先赤,先頭重頰痛,煩心欲嘔,身熱,熱爭則腰痛不可俯仰,兩頜痛,甲乙甚,戊己大汗。腎移熱於脾,傳為虛腸澼,死不可治。

白話文:

[脾臟圖解]

脾臟是三陰經之首,位於心肺之下,腎肝之上。脾臟遮蓋住太倉(胃),與脂肪組織緊密相連,附著在脊椎的第十一個椎節。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等,都是負責儲存和運輸營養物質的部位,募穴在腹部旁邊的章門。脾臟的大絡脈稱為大包,從膈下中央開始,稍微偏左肋骨,與胃上方的包絡組織相連接。胃的包絡組織在脾臟之上,與胃並列結合,周圍有脂肪組織,上下延伸,有兩條主要的聯繫。

其中一條向上穿過膈膜進入肺部,與肺的系統結合,位於肺系後方,其上端就是咽喉的入口。咽喉下方是胃脘。胃脘下方即是胃的上口,也就是賁門。賁門位於膈膜與胃壁相貼的位置,也被脂肪組織包繞。若食物在胃中消化,會通過幽門進入小腸,所以幽門是太倉的下出口。平時脈象緩慢,異常時脈象會變得緊繃,聲音會出現吞噦的情況。

此外,脾臟與香氣、口水、甜味、黃色、四季呼氣有關,需要抿嘴。

脾氣虛弱,四肢會無力,五臟功能也會失調;脾氣過盛,則會腹脹,大小便不順。脾臟生病,會在黃昏時分症狀明顯,清晨時加重,中午稍有緩解,傍晚時較為平靜。如果疾病最先發生在脾臟,會感到全身疼痛、身體沉重,一天後影響到胃,導致腹部脹大;兩天後影響到腎,會感到小腹、腰部和脊椎疼痛,小腿痠痛;三天後影響到膀胱,背部、脊椎和筋骨疼痛,小便困難。脾臟脈象堅硬且長,顏色偏黃,可能表示氣血不足;如果脈象細弱且散開,顏色暗淡,可能會有小腿腫脹或像水腫一樣的症狀。

脈象大而虛,表示腹部有氣塊,這種情況被稱為厥疝,女性也有同樣的情況,通常是由四肢過度活動,出汗後受風所引起。脈象浮起表示胃氣微弱;脈象澀滯表示脾氣衰弱,呼吸困難。如果寒氣在膈膜而用下瀉的方法治療,寒氣會積聚無法消除,胃氣微弱,脾臟受傷。食物消化不良,飯後會打嗝。寒氣在胸膈,上半身虛弱下半身實,食物無法通過,造成便祕。胃口好但是腹部不脹滿,表示胃氣充足;腹部脹滿但是沒有胃口,胸口像餓了一樣,表示胃氣無法運行,心氣虛弱。

脾臟受風邪影響,會發燒,形態像喝醉的人,腹部煩悶沉重,皮膚肌肉抽搐,呼吸短促。如果受到撞擊、跌倒,或是醉酒飽食後進行性行為,出汗後受風,都會傷害脾臟。病人鼻子下方平坦,表示胃部有問題;微紅表示可能發炎;微黑表示有熱氣;青色表示有寒氣;白色表示缺乏活力。肚臍反轉出來,表示脾臟功能已經完全喪失。脾臟腫脹,會頻繁打嗝,四肢緊繃,身體沉重無法承受衣物。脾臟水腫,腹部膨脹,四肢沉重,無法產生津液,呼吸短促,小便困難。

脈象浮起表示胃氣旺盛,脈象澀滯表示小便頻繁。浮澀相交,大便就會變得堅硬,脾臟功能受限制,小便順暢但不感到口渴。病人原本的症狀已經緩解,但在傍晚時分卻出現輕微煩躁,人們看到病人病情好轉,就強迫他吃東西,但是脾胃仍然虛弱,無法消化食物,因此會感到輕微煩躁,減少食量就能恢復健康。脾臟的積聚稱為痞,氣體在胃道中聚集,像盤子一樣覆蓋在上面,長期不治療,會導致四肢無法活動,黃疸,飲食無法滋養皮膚,通常在冬天壬癸日得到。脾臟疾病面色黃,飲食消化不良,腹部脹滿,身體沉重,關節疼痛,大便不暢,脈象微緩且長,這種情況是可以治療的。

如果脾臟功能失調,會出現舌根僵硬,飯後嘔吐,胃痛,腹部脹氣,頻繁打嗝,排便或放屁後會感到舒緩,寒熱交替,腹瀉,水腫,黃疸,喜歡躺臥,無法吃肉,嘴脣發青,站立時大腿和膝蓋內側疼痛,腳趾無法活動。氣體上沖會導致嘔吐,脾臟實則腹部劇烈疼痛;脾臟虛則腹部鼓脹。脾臟實,腳部寒冷,小腿熱,腹部脹滿,煩躁無法入睡。脾臟虛,會有腸胃炎、腸鳴、嘔吐、心煩失眠等症狀。

久坐會傷害肌肉,這會影響脾臟的功能。過度飲食和勞累也會傷害脾臟,如果脾臟受損,應調整飲食和適應環境溫度。例如,如果得到脾臟的脈象,外部症狀可能是面色黃,頻繁打嗝;內部症狀可能是在肚臍附近有動脈搏動,按壓時感覺硬或疼痛,病徵是腹部脹滿,身體沉重,食物無法消化,關節疼痛,喜歡躺臥,四肢無法活動。如果出現這些症狀,就表示是脾臟問題;如果沒有這些症狀,就不是脾臟問題。脾臟熱病,鼻子先變紅,頭部沉重,臉頰疼痛,心煩想嘔吐,身體發熱,熱氣鬱結會導致腰部疼痛,無法彎腰,顴骨疼痛,在甲乙日病情加重,戊己日大量出汗。腎臟的熱氣傳到脾臟,會發展為虛腸澼,無法治療。

脾臟咳嗽的特徵是右側下腹部疼痛,連帶肩膀和背部疼痛,嚴重時無法移動,移動時咳嗽加劇。脾氣熱,胃部乾燥口渴,肌肉失去靈活性,發展為肌肉萎縮,腳部無法控制,易於抽搐,腳底疼痛。精氣集中在脾臟,會感到恐懼。嘴脣是肌肉的基礎,如果肌肉失去光澤,嘴脣就會變厚,如果嘴脣反轉,肌肉就會先死亡。脾臟疾病,面色黃,身體青色,尿失禁,目光呆滯,嘴脣反轉,指甲青色,嘔吐,情況危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