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經通考》~ 身經通考卷三 脈說 (26)
身經通考卷三 脈說 (26)
1. 何謂《內經》之脈
以《內經》九候考之:人身分三才之部,上部天兩額之動脈,上部地兩頰之動脈,上部入耳前之動脈;中部天手太陰也,中部地手陽明也,中部人手少陰也;下部天足厥陰也,下部地足少陰也,下部人足太陰也。上部天以候頭角之氣,地以候口齒之氣,人以候耳目之氣;中部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氣,人以候心;下部天以候肝,地以候腎,人以候脾胃之氣。
江州王九達云:上部天以候頭角,脈在額兩旁瞳子髎、聽會等處,足少陽膽經(會陽陵泉)脈氣所行也;地以候口齒,脈在鼻孔下兩旁,近於巨髎之分,足陽明胃脈氣所行也;人以候耳目,脈在耳前陷中,竹絲空和髎等處,手少陽三焦經脈氣所行也。
中部天手太陰肺經,脈在掌後寸口中,是名經渠,即手太陰肺經脈氣所行也;地手陽明大腸經,脈在手大指次指岐骨間合谷之分,即手陽明大腸經脈氣所行也;人手少陰心經,脈在掌後銳骨之端神門之分(刺之治心瘧),即手少陰心經脈氣所行也。
下部天足厥陰肝經,脈在氣衝下三寸、五里之分,女子取太衝,在足大指本節後二寸陷中,即足厥陰肝經脈氣所行也;地足少陰腎經,脈在足內踝後跟骨上陷中,太谿之分,即足少陰腎經脈氣所行也;人足太陰脾經脈(統於公孫一穴,一切脾病皆治),在魚腹上越兩筋之間箕門(血海上六寸)之分,即足太陰脾經(會陰陵泉)脈氣所行也。三而三之謂之九候,上古診法精詳,故兼取十二經動脈。
後世診法簡約,故獨取寸口。《內經》云:氣口成寸,以決死生。氣口即可以決死生,則余經之動脈,可以弗診矣。況女子取太衝,如何可行?此今古之異也。
白話文:
根據《內經》中的九候理論,人體可分為天地人的三個部分,每個部分又細分為三個小部分,總共九個區域。在上部(頭部),天指的是額頭兩側的動脈,地是兩頰的動脈,人則是進入耳朵前的動脈。在中部(手臂),天指的是手太陰肺經,地是手陽明大腸經,人是手少陰心經。而在下部(腿部),天是足厥陰肝經,地是足少陰腎經,人是足太陰脾經。
每一個區域都有特定的器官或部位與之相應,例如上部的天用來判斷頭部的情況,地用來判斷口齒的健康,人用來判斷耳目的狀況。中部的天用來判斷肺部,地用來判斷胸腔的氣,人用來判斷心臟的狀況。下部的天用來判斷肝臟,地用來判斷腎臟,人用來判斷脾胃的健康。
江州的王九達解釋,上部的天用來判斷頭部的狀況,脈搏位置在額頭兩側靠近瞳子髎和聽會的部位,這是膽經的脈氣運行路線;地用來判斷口齒,脈搏位置在鼻孔下兩側,這是胃經的脈氣運行路線;人用來判斷耳目,脈搏位置在耳前的竹絲空和髎等處,這是三焦經的脈氣運行路線。
在中部,手太陰肺經的脈搏位置在手掌後方的寸口中,也就是經渠的位置,這是肺經的脈氣運行路線;手陽明大腸經的脈搏位置在大拇指和食指間的合谷,這是大腸經的脈氣運行路線;手少陰心經的脈搏位置在手掌後方尖骨末端的神門,這是心經的脈氣運行路線。
在下部,足厥陰肝經的脈搏位置在氣衝下三寸、五里的地方,女性則是在大腳趾根部後二寸的太衝,這是肝經的脈氣運行路線;足少陰腎經的脈搏位置在腳踝後跟骨上的太谿,這是腎經的脈氣運行路線;足太陰脾經的脈搏位置在魚腹上方、越過兩根肌肉之間的箕門,這是脾經的脈氣運行路線。
這些就是所謂的九候,上古時代的診斷方法非常精確詳細,因此會參考全身十二經絡的動脈。然而後世的診斷方法較為簡化,主要只關注寸口的脈搏。
《內經》指出,氣口的脈象能判斷生死,既然氣口就能決定生死,那麼其他的脈象就不用再診斷了。而且對於女性來說,取太衝的脈象是否實際可行呢?這就是古今診法的差異。
2. 何謂王叔和二十六脈
浮而大散者心,浮而短澀者肺,浮緩為不仁,浮緊為傷寒,浮大而虛主內傷。浮脈,按之不足,輕舉有餘,為風虛,運動之候,為病在表,為風應人迎,為氣應氣口,為熱、為痛、為暑、為嘔、為脹、為痞、為喘、為滿、不食。浮大(左甚)為傷風(頭重)鼻塞,浮滑(左關)疾為宿食(風痿)。
浮大長為風眩癲疾,浮細而滑(右關)為傷飲(浮數之脈應發熱反惡寒者,瘡疽也)。
芤脈,浮大而軟,按之中空旁實,如按蔥葉。為失血之候。寸芤主吐血衄血(血絲),關芤主嘔血(脈痛噎雜),尺芤主下血(崩漏)。
滑脈,往來流利、圓滑如珠。為血實(陰有餘)氣壅之候,為嘔吐(寸關滑),為痰逆,為宿食,為經閉;滑而不斷者,經不閉;滑而斷絕者,經閉也。上為吐逆,下為氣結,滑數為熱結。婦人太陰脈滑,主有胎孕、吐嘔。平人脈滑以弱,主有胃氣,無病。
實脈,浮、中、沉三處皆有力曰實。為三焦氣滿之候。為熱、為嘔,為痛、為氣塞、為氣聚、為食積、為利,為伏陽在內。平人脈太實,主有痢疾來,宜先下之。瘡疽人脈實者,亦急下之。久病脈實者凶。
弦脈,端直以長,狀如弓弦。為氣血不舒之候,為陽中伏陰,或經絡寒滯,為痛、為飲、為瘧、為疝、為拘急、為寒熱、為血虛盜汗、為冷痹、為勞倦。弦數為勞瘧,弦緊為惡寒,雙弦脅痛,長主積隨左右上下。
緊脈,舉按急數,如轉索之無常。為邪風激搏,伏於榮衛之間,為寒、為痛。浮緊為傷寒,身痛沉緊,為腹中有寒,為風癇,緊數為寒熱。
洪脈,來大去長,為榮衛大熱之候。為表裡皆熱,為煩滿,為咽乾,為二便不通。洪實為癲,洪緊為癰疽,喘急,又為脹滿不食乎?人脈洪大為病至,宜先清利之。
微脈,極細而軟,無浮沉之別曰微。為氣血俱虛之候,為虛弱、為嘔、為瀉、為虛汗、為拘急、為崩漏。敗血不止。微弱為少氣,浮而微者為陽不足,主肌寒。下利久病者,脈微易治,平人脈微為虛。
沉脈,輕手不見,重按乃得。為陰逆陽郁之候,為氣、為水、為寒、為喘、為停飲、為瘕症、為脅脹、為厥逆、為洞泄。沉細為少氣,臂不能舉,沉遲為痼冷,沉滑為宿食,沉伏為霍亂,沉數為內熱,沉遲為內寒,沉弦主心腹冷痛。肝腎俱沉、牢長者,肝也;按之濡,舉指來實者,腎也,主水鬱,以兼脈取之,如兼滑、痰鬱之類。
緩脈,支來微遲,浮大而軟。浮緩為風邪、皮膚不仁,中緩為胃氣平和。在上為項強,在下為腳弱,浮緩為風,沉緩血氣弱。凡病見緩脈,為不治自愈。若脾脈大數,時微緩一代者,飲食不節,寒溫失所也。
澀脈,按之則散而復來,舉之則細而不足。為氣多血少之候。為傷精,為敗血、耗氣、亡汗。寸澀為陽虛頭痛,關澀為腹痛,尺澀為下部疼痛,女人有孕為胎漏,無孕為敗血病,主心痛,主血痹。澀而堅主內留惡血表熱,脈澀主中霧露。
白話文:
何謂王叔和二十六脈
脈搏浮起且大而散亂,代表心臟的狀況;脈搏浮起且短而澀,代表肺臟的狀況;脈搏浮起且緩慢,代表身體麻木不仁;脈搏浮起且急促,代表感受了外來的寒邪;脈搏浮起、大而無力,代表身體內有損傷。脈搏浮起,輕輕按壓時感覺無力,稍加力按反而比較明顯,代表是風邪侵入導致的虛弱,是疾病在體表的徵兆,也代表感受了風邪,對應到人迎穴的脈象;氣虛則對應氣口穴的脈象;可能會有發熱、疼痛、中暑、嘔吐、腹脹、痞塊、喘氣、胸悶、不想吃東西等症狀。脈搏浮起且大,左手脈搏更明顯,代表受了風寒(頭重)、鼻塞;脈搏浮起、圓滑且快速,左手關脈更明顯,代表有宿食(風邪導致肢體無力)。
脈搏浮起、大而長,代表有眩暈、癲癇等疾病;脈搏浮起、細而圓滑,右手關脈更明顯,代表有飲邪(脈搏浮起且快速,同時發熱卻反而怕冷,代表是瘡瘍腫毒)。
脈搏呈現空虛的狀態,浮起且大而柔軟,按壓時中間感覺空虛,兩旁反而感覺充實,就像按壓蔥葉一樣,代表有失血的狀況。寸脈出現空虛的脈象,代表有吐血、流鼻血(血絲);關脈出現空虛的脈象,代表有嘔血(脈痛、哽噎);尺脈出現空虛的脈象,代表有下血(崩漏)。
脈搏往來流暢、圓滑如珠,代表血液充實(陰氣有餘)、氣機壅塞;可能會有嘔吐(寸關脈滑)、痰逆、宿食、經閉等症狀;脈搏圓滑但不斷續,代表月經沒有閉止;脈搏圓滑且斷續,代表月經閉止。在上的部位,代表有吐逆;在下的部位,代表氣機凝結。脈搏圓滑且快速,代表體內有熱邪凝結。婦女太陰脈滑,代表懷孕、想吐。一般人脈搏滑弱,代表胃氣正常,沒有疾病。
脈搏在浮、中、沉三個層次按壓都有力,稱為實脈,代表三焦的氣機充盛;可能會有發熱、嘔吐、疼痛、氣塞、氣聚、食積、便秘,或是體內有潛藏的陽氣等狀況。一般人脈搏過於強實,代表將有痢疾,應先瀉下。瘡瘍腫毒的人脈搏強實,也應盡快瀉下。久病的人脈搏強實,代表病情危險。
脈搏端直而長,像弓弦一樣,代表氣血不暢;代表陽氣中潛伏著陰氣,或是經絡寒冷阻塞;可能會有疼痛、飲邪、瘧疾、疝氣、拘急、寒熱、血虛盜汗、肢體寒冷麻木、勞累等症狀。脈搏像弓弦且快速,代表是勞累引起的瘧疾;脈搏像弓弦且急促,代表是惡寒;左右兩手脈搏都像弓弦,代表脅肋疼痛;脈搏長,代表有積聚,位置可能在左右上下。
脈搏按壓時急促且頻率不定,就像轉動繩索一樣,代表外來的邪風侵襲,停留在榮衛之間;可能會有寒冷、疼痛等症狀。脈搏浮起且急促,代表感受了外來的寒邪;身體疼痛且脈搏按壓急促,代表腹中有寒氣;也可能是有癲癇;脈搏急促而快,代表有寒熱。
脈搏來勢大且去勢長,代表榮衛之氣有熱;可能會有體表和體內都有熱、心煩、口渴、大小便不通等症狀。脈搏洪大且強實,代表有癲癇;脈搏洪大且急促,代表有癰瘡腫毒、喘急;也代表腹脹、不想吃東西。人脈搏洪大,代表疾病將至,應先用清熱利濕的方法治療。
脈搏極細且柔軟,沒有浮沉的差別,稱為微脈,代表氣血嚴重虛弱;可能會有虛弱、嘔吐、腹瀉、虛汗、拘急、崩漏、敗血不止等症狀。脈搏微弱代表氣虛;脈搏浮起且微弱,代表陽氣不足,感到肌肉寒冷。腹瀉久病的人,脈搏微弱反而容易治療,一般人脈搏微弱代表身體虛弱。
脈搏輕按摸不到,重按才摸得到,稱為沉脈,代表陰氣逆行,陽氣鬱結;可能會有氣滯、水腫、寒冷、喘氣、停飲、瘕癥、脅肋脹痛、厥逆、腹瀉等症狀。脈搏沉細代表氣虛,手臂無力;脈搏沉遲代表體內寒冷;脈搏沉滑代表有宿食;脈搏沉伏代表霍亂;脈搏沉數代表內熱;脈搏沉遲代表內寒;脈搏沉而像弓弦,代表心腹冷痛。肝脈和腎脈都沉而牢實且長,代表是肝的問題;按壓柔軟,抬起手指時感覺脈搏充實,代表是腎的問題,可能是水液停滯,需要結合其他脈象來判斷,例如兼有滑脈,可能是痰濕等。
脈搏來勢緩慢,浮起時大而柔軟,稱為緩脈;脈搏浮起且緩慢,代表感受風邪、皮膚麻木不仁;脈搏按壓中間緩慢,代表胃氣平和。脈搏表現在上,代表頸部僵硬;脈搏表現在下,代表腳部無力;脈搏浮起且緩慢,代表受風;脈搏沉而緩慢,代表氣血虛弱。凡是疾病出現緩脈,通常會不治自癒。如果脾脈大而快速,時而微弱且間歇性停止,代表飲食不節制、沒有注意寒溫變化。
脈搏按壓時感覺分散且又恢復原狀,抬起手指時感覺細小且無力,稱為澀脈,代表氣多血少;可能會有傷精、敗血、耗氣、亡汗等症狀。寸脈澀,代表陽虛頭痛;關脈澀,代表腹痛;尺脈澀,代表下部疼痛。婦女有孕,代表有胎漏;沒有懷孕,代表敗血病。也代表心痛、血痹。脈搏澀且堅硬,代表體內有惡血停滯且體表發熱;脈搏澀,代表感受了霧露等濕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