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經通考》~ 身經通考卷三 脈說 (12)
身經通考卷三 脈說 (12)
1. 何謂從症而不從脈
凡病有從症而不從脈者,如久病無脈,是氣將絕也,主必死。若不繫久病或暴病無脈,或傷寒痛風,或痰積經閉,或憂驚折傷,或氣運不應。一時無脈,不可便以死斷。當聽其五音,察其五色,問其所欲所苦,或寒或熱,看病參詳治之。又如傷寒六、七日,不大便,目中不了了,無表症,脈雖浮亦有可下者,如大便不難,不可輕下。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無里症,脈雖沉亦有可汗者,謂身熱而表猶未解也,故用麻黃細辛湯之類,微取其汗,如身不發熱,不可輕汗。東垣云:形質肌肉顏色,似不病者,此心病也,不形於脈。又大去血後,勿以脈診,脈雖數為假熱,獨參湯救之,血脫則補氣也。五臟之輪至也,肺在一與六,心在二與七,脾在三與八,肝在四與九,腎在五與十,肺心在上屬陽,主呼,肝腎在下屬陰,主吸,脾居中間,陰中有陽,主呼吸之間。代止之脈在何臟何腑,以此斷生死之期。
2. 何謂瘡瘍之脈
沉實,發熱煩躁,外無焮赤痛,其邪深在裡,宜先疏通,以絕其源;浮大數,焮腫在外,當先托裡,恐邪入內;不沉不浮,內外症無,知其在經,當和榮衛。
脈數,身無熱,內有癰膿。脈數,應當發熱,而反惡寒,若有痛處,當發癰。若數脈不時見,當生惡瘡。
浮,腫瘍為虛,為風,潰瘍為虛,宜補。洪,腫瘍為虛,為熱盛,宜宣熱拔毒,年壯形實,宜下;潰瘍為邪氣盛。服藥久不退者,難治。
滑,腫瘍為熱:潰瘍為熱,為虛,為邪未退。
數,腫瘍為病進,為熱,數而洪者,欲膿:潰瘍為難愈。
散,腫瘍為氣不收斂;潰瘍為痛未退,洪滑大數難治。
芤,腫瘍為血虛;潰瘍為虛,為脈病相應。
長,腫瘍宜消退之法;潰瘍為易愈。
牢,腫瘍為邪盛欲膿;潰瘍為邪不退。
實,腫瘍為邪氣太盛;潰瘍為邪不退,為實,緩豁大者為虛。
弦,腫瘍為痛欲膿,弦洪相搏,外緊內熱為疽發也:潰瘍為血虛,為痛。
緊,腫瘍浮而緊,發熱惡寒,或有痛處,是為癰疽。
澀,腫瘍為氣實,為氣滯;潰瘍為血虛,為脈病相應。
短,腫瘍為元氣不足;潰瘍為虛,宜補。
微,腫瘍為虛;潰瘍勻者,為脈病相應。
遲,腫瘍為寒,為虛,尺遲為血少;潰瘍為氣血不能滋榮於瘡。為有外寒。
緩,腫瘍為可治,大而緩為虛;潰瘍緩而澀者愈,以其病相應,及胃氣充也
沉,腫瘍為邪氣深;潰瘍為遺毒在內,寸沉為胸有痰。
伏,腫瘍為陰,中伏陽邪;潰瘍為陽伏,陰中為內蝕,為流注浸淫,難治。
虛,腫瘍宜內托;潰瘍宜大補。
弱,腫瘍為元氣不足,宜內托;潰瘍為病脈相應,宜補。
結,腫瘍為邪結;潰瘍漸勻則愈,不調則危。
促,腫瘍為熱,為病進;潰瘍為熱不減,漸進則死,漸退則生。
代,腫瘍為氣血敗壞,元氣損傷;潰瘍為元氣竭絕。
3. 何謂小兒之脈
小兒乳抱之時,未能飲食,不可診脈,但以食指三節為三關,辨驗之,上節為命關,中節為風關。下節為氣關。黃赤為熱,青黑為痛,白為寒。見於氣關者,主在內之疾;見於風關者,主在外之疾也;於命關者不治。
4. 何謂將死之脈
《歌》曰:雀啄(或云肝絕)連來三五啄,屋漏(或云胃絕)半日一點落(脾胃心肺絕,腎絕也)。彈石硬(或云腎絕)來尋即散(肺絕也),搭指散亂(或云脾絕)真解索(五臟絕也)。魚翔似有又似無(或云心絕腎絕也),鰕遊靜中跳一躍(人或云大腸絕,脾胃絕也)。
更有釜沸湧如羹,旦占夕死不須藥。余謂此七脈亦不必強分,總之,陰陽之氣將散,不能自有之象。
一動一止兩日死,兩動一止四日逝,三動一止六日亡,四動一止八日事,五動一止只十日,十動一止一年去,春草生時即死期,二十一動二年住,清明節後始傾亡,三十動止三年次,立秋節後病則危。四十動止四年斃,小麥方熟是死期,五十一止五年絕,草枯木脫時死矣。
五臟之輪至也,肺在一與六,心在二與七,脾在三與八,肝在四與九,腎在五與十,肺心在上,屬陽,主呼;肝腎在下,屬陰,主吸;脾居中間,陰中有陽,主呼吸之間代止之脈,在何臟何腑,以此斷生死之期。
5. 何謂心腹疼痛之脈
陳無擇云:十二經絡,外感六淫,則其氣閉塞,鬱於中焦,氣與邪爭,發為疼痛。足厥陰心痛,兩脅急引小腹,連陰股相引痛。手心主心痛徹背,心煩,掌中熱,嘔干目黃,亦脅滿。足太陰心痛,腹脹滿,澀澀然,大便不利,隔閉咽塞。手太陰心痛,短氣,不足以息,季脅空痛,遺矢無度,胸滿煩心。
足少陰心痛,煩劇面黑,心懸若飢,胸滿,腰脊痛。背俞、諸經心痛,心與背相引,心痛徹背,背痛徹心;諸府心痛,難以俯仰,少腹上衝,卒不知人,嘔吐泄瀉,此皆諸經,諸府涉邪所致痛,屬外所因。
若五臟內動,汩以七情則其氣痞膈,聚於中脘,氣與血搏,發為疼痛。肝心痛者,色蒼蒼然如死狀,終日不得太息;真心痛者,寒邪傷其君也,手足青至節,旦發夕死,夕發旦死;脾心痛者,如針錐刺其心腹,蘊蘊然氣滿;肺心痛者,若從心間起,動作益甚,色不辨;腎心痛者,與背相引善瘛,如物從後觸其心,身偃僂;胃心痛者,腹脹滿,不下食,食則不消,皆臟氣不平,喜怒憂鬱所致,屬內因。
若飲食勞逸,觸忤非類,使臟氣不平,痞隔於中,或飲啖生冷果實,中寒不能消散,結而為積,遇時還發,名積心痛;及其臟寒生蛔致心痛者,所謂九種心痛:曰飲,曰食,曰風,曰冷、曰熱、曰悸、曰蟲、曰疰、曰去來痛者,除風熱冷屬外因,余皆不內外因。
婦人惡血,人心脾經發作疼痛,尤甚於諸痛。
卒中客忤,鬼擊屍疰,使人心痛,亦屬不內外因。
《經》曰:陰弦為心痛,心脈微急為痛,微大為心痹引背,短而數心痛,澀則心痛,沉細者生,浮大弦長者死。
凡諸心痛者,皆少陰厥氣上衝也,有熱厥心痛者,身熱足寒,甚則煩躁而吐,額自汗出,如為熱也,其脈浮大而洪,當灸太谿及崑崙,謂表裡俱瀉之,是調熱。病汗不出,飲熱下利,表汗通身而出者,愈也。灸畢,服金鈴子散則愈。痛止,服枳朮丸,去其餘邪也。
又有大實心中痛者,閒氣而食,卒然發痛,大便或秘,久而注悶,心胸高起,按之愈痛,不能飲食,急以煮黃丸利之,後以藳本湯去其邪也。
有寒厥心痛者,手足逆而通身冷汗出,便溺清利,或大便利而不渴,氣微力弱,急以朮附湯溫之。寒厥暴痛,非久病也,朝發暮死,急當救之,是知久病無寒,暴病非熱也。
《內經》曰:寒氣客於脈外則脈寒,脈寒則縮蜷,縮蜷則脈絀急,絀急則外引小絡,故卒然而痛,得炅則痛立止。因重中於寒,則痛久,寒氣客於經脈之中,與炅氣相薄則脈滿,滿則痛而不可按,寒氣稽留,炅氣從上則脈充大而血氣亂,故痛甚不可按也。寒氣客於腸胃之間,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絡急引故痛,按之則血氣散,故痛止。
寒氣客於俠脊之脈,則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無益也。寒氣客於衝脈,衝脈起於關元,隨腹直上,寒氣客則脈不通,脈不通則氣因之,故喘,動應手矣。寒氣客於背俞之脈,則血脈泣,脈泣則血虛,血虛則痛,其俞注於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則熱氣至,則痛止。重感於寒則痛久,寒氣客於厥陰之脈,厥陰之脈者,絡陰器,繫於肝,寒氣客於脈中,則血泣脈急,故肋與少腹相引痛。厥氣客於陰股,寒氣上及少腹,皿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陰股。
寒氣結於小腸募原之間、絡血之中,血泣不得注於大經,血氣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積。寒氣客於五臟,厥逆上泄,陰氣竭,陽氣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氣復反則生矣。寒氣客於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寒氣客於小腸,小腸不得成聚,故後泄腹痛。熱氣留於小腸,腸中痛,癉熱焦渴,則堅幹不得出,故痛而閉不通。
《脈經》曰:陰弦則腹痛,弦急小腹痛,尺脈緊臍下痛,尺脈伏小腹痛瘕疝,尺脈實小腹痛,當利之,心腹痛不得息,脈細小遲者生,堅大疾者死。
邪氣聚於下焦,則津液不得通,血氣不得行,或溺或血留滯於下,是生脹滿而硬痛也。若從心下至少腹,皆硬滿而痛者,是邪實也,須陷胸湯下之。若但小腹硬滿而痛,小便利者則是畜血之症;小便不利者,則是溺澀之症。
凡腹痛,四物苦楝湯,酒煮當歸丸之類。
夏月腹痛,肌熱,惡熱,脈洪疾,手太陰、足陽明主之,苓芍湯主之。
秋兒腹痛,肌寒,惡寒,脈洪疾,足太陰、足少陰主之,桂枝芍藥湯。四時腹痛,芍藥甘草湯。
卒暴疼痛,若非中惡客忤,即飲食過度,腸胃不勝,氣不及化,傷於太陰脾經而然,則東垣三物備急丸,不可缺也。然腹痛為病,有冷、有熱、有虛、有實,至於血氣蟲積,皆能作痛,當詳審其證,診其脈而施治焉。大抵痛則不通,通則不痛,凡痛甚先通利,此要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