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瀠

《身經通考》~ 身經通考卷二 圖說 (1)

回本書目錄

身經通考卷二 圖說 (1)

1. 身經通考卷二 圖說

2. 圖說小敘

《孝經》云:天地之性,人為貴。孟子云:守孰為大,守身為大。守身,守之本也,然不通貫乎天地之理,烏知人之所以為貴?且不曉然於一身之義,亦烏知守之所以為本乎?竊謂人之生也,天地予之貌,父母予之形,形生神發,而理在其中矣。容固不異於父母,理乃大同於天地。

語其原,則一致而殊途;究其委,實百慮而同歸。宇宙間觸處有畫前之易,不越乎人之一心而統,於身乎載之。是故身得心而靈,心得身而固。古之聖賢,莫不以修身為先務。蓋以身也者,內之可以致知誠意正心,外之可以齊家治國平天下,則身固萬事之樞機,不可不究其詳者也。

然今之好學者,博極群書,而於一身之內或不知臟腑之所安,懵然於周身經絡之名,欲修而修何所據,則亦為不善學者矣!余因取身體經絡內外名目,既於答問詳言之,而復繪為圖考,仍系之以說,使覽者知一身之內,有如是不同之經;一經之內,有如是不同之病;一病之內,有如是不同之藥。庶幾有身者盡知所以為身,必盡知所以為修,而於守身之學不無小補云。

若夫修理道之身,以為格致誠正工夫者,則仍有程朱諸先生之書,在余又何敢贅焉!

白話文:

【圖說小敘】

《孝經》裡提到:在天地萬物中,人的存在是最珍貴的。孟子曾說:什麼是最重要應守住的呢?守住自己的身心最重要。守住自身,是一切守護的根本,然而如果不懂得天與地之間的運作道理,怎麼會明白人之所以珍貴?再者,如果不瞭解自己身體的意義,又如何能明白守住自身為何是根本?

我認為,人的誕生,是天地賦予我們外貌,父母給予我們形體,形體產生精神,而道理就藏在其中。外表雖然與父母相似,但其內涵的道理卻與天地相通。

從源頭來看,道理雖然多元且各不相同,但探究其終點,實際上都是經過各種思考後,歸結到同一個目標。宇宙之間,處處可見易經中的哲理,這些哲理並未超出人類的一顆心所能統攝,並且載於我們的身體之中。因此,身體得到心靈的啟迪變得靈活,心靈有了身體的支撐而更加堅定。古時的聖賢,無不把修身放在首要位置。因為身體是我們的基礎,對內可以達到知行合一、心意誠懇、心態端正,對外可以管理家庭、治理國家、平定天下。因此,身體是萬事萬物的核心,值得我們深入研究。

然而,現今的好學者們,涉獵大量書籍,但在他們自身內部,可能連臟腑的位置都不清楚,對於全身經絡的名字一無所知,想要修身卻找不到根據,這樣的人,也只能算是不善於學習者。因此,我整理了身體、經絡、內外器官的名稱,詳細地回答和解釋,並繪製成圖表,附加說明,讓閱讀者瞭解身體內部,有著如此多樣化的經脈;每條經脈中,有著如此多種不同的疾病;每種疾病中,有著如此多種不同的治療方法。希望每個人都能全面瞭解自己的身體,進而瞭解如何修身,對於學習保護身體的知識有所幫助。

至於那些深入研究道德修身,作為求知、實踐、誠信、正直功夫的人,則可參考程朱等先生的著作,我就不在此多言了。

3. 五臟六腑位次

肺最居上,為諸臟之華蓋,六葉兩耳,主藏魄。心在肺下,其體半垂,如未開蓮花,上有七孔三毛,主藏神。心下為膈,膈下有胃,主藏水穀。胃左有肝,左三葉,右四葉,主藏魂。膽在肝之短葉間,有精汁三合。胃右有脾,主藏意。胃下為腹,大腸當臍,右回十六曲;小腸左回疊積十六曲,主傳溲便。

二腸之下為臍,臍下為膀胱,主藏溺。背脊骨節第七之下有二腎,左者為腎,主藏志;右為命門,主藏精。故曰臟者藏也,腑者聚也。今將圖說列於左:

五臟六腑所生病症並宜用藥性修養法

白話文:

在人體內臟的排列中,肺部位居最高位置,像保護其他臟器的華麗傘蓋,形狀有六葉兩耳,主要功能是藏魄(即呼吸功能)。

肺部下方是心臟,心臟的形狀一半垂下,類似未開放的蓮花,頂端有七孔三毛,主要功能是藏神(即精神活動)。

心臟下方是橫膈膜,橫膈膜下方則是胃,胃的主要功能是儲存和消化食物。

胃的左側是肝臟,肝臟左側有三葉,右側有四葉,主要功能是藏魂(即情緒調節)。

膽囊位於肝臟短葉之間,能產生約三合的膽汁。

胃的右側是脾臟,主要功能是藏意(即思考與理解)。

胃的下方是腹部,其中大腸環繞肚臍,右側有十六個彎曲;小腸在左側,也有十六個彎曲,主要功能是傳遞尿液和糞便。

大腸和小腸下方是膀胱,主要功能是儲存尿液。

背部脊椎的第七節下方有兩個腎臟,左側的腎臟主要功能是藏志(即意志力);右側的是命門,主要功能是藏精(即生殖能力)。

總結來說,臟器指的是儲存和運行各種生理功能的器官,腑則是聚集和處理物質的部位。

以下將詳細的五臟六腑圖解及相應病症及其適用的藥性和修養方法列於後面: (此段無具體內容,僅說明後續會有相關的圖解和說明,因此不進行翻譯。)

4. 肺臟圖說

肺俞在背第三椎,募在胸旁中府,上連會厭。俞者輸也,經氣由此而輸彼也;募者結也,經氣聚於此也。平脈浮,賊脈洪,其聲咳,其臭腥,其液涕,其味辛,其色白,秋宜咽,手宜雙擎。

肺虛,鼻息利,少氣,實則喘喝,仰息,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靜。病先發於肺,喘咳三日之肝,脅病支滿;一日之脾,閉塞不通,身痛體重;五日之胃,腹脹。肺脈搏堅而長,當病吐血;濡而散,當病漏汗;肺脈沉而數,浮而喘,苦寒熱,腹滿,腸中熱,小便赤,肩背痛,從腰以上汗出,

白話文:

[肺臟圖解]

肺俞穴位於背部第三個胸椎旁邊,募穴則在胸部旁邊的中府穴處,向上連接到會厭部位。俞穴的意思是輸送,指的是經絡氣血從這裡運輸到其他地方;募穴的意思是聚集,指的是經絡氣血在此處集中。正常的脈象為浮脈,異常的脈象為洪脈,發病時會有咳嗽的聲音,其特有氣味為腥味,體液表現為鼻涕,口味偏好辛辣,皮膚色澤為白色,在秋季適合多喝水,用手舉起東西時應雙手同時進行。

肺部虛弱時,會出現呼吸急促、氣短的症狀,若肺部實火旺盛,則會出現喘息、仰頭呼吸的症狀,且在傍晚精神較佳,中午病情加重,夜晚則較安靜。疾病如果首先從肺部發作,三天後可能影響到肝臟,導致脅痛和支氣管炎;一天後可能影響到脾臟,造成消化不暢和身體疼痛;五天後可能影響到胃部,引起腹部脹大。如果肺脈強硬且長,可能會出現吐血的病症;如果肺脈軟弱且散亂,可能會出現漏汗的問題。如果肺脈深沉且頻率高,或者浮動且伴有喘息,可能會有怕冷怕熱、腹部脹滿、腸道熱感、小便顏色偏紅、肩背疼痛以及腰部以上出汗的症狀。

5. 應用藥品

氣實瀉之,用澤瀉、葶藶、桑白皮、地骨皮瀉子,粳米、石膏、寒水石、知母、河子瀉火。氣虛補之,補母用甘草、人參、升麻、黃耆、山藥。除濕用半夏、白礬、白茯

白話文:

如果體內氣過盛,需用以排除,可選擇澤瀉、葶藶、桑白皮、地骨皮來調節肺部功能,以及粳米、石膏、寒水石、知母、荷葉來清熱降火。

若氣力不足,則應進行補充,可以使用甘草、人參、升麻、黃耆、山藥等藥材來補充體力和增強免疫系統。

要除去身體濕氣,則可以使用半夏、白礬、白茯苓這類藥材。

6. 大腸腑圖說

大腸俞,在脊十六椎旁,募在臍旁天樞下,連肛門,屬金,主變化,為傳送之官。

腸中切痛而鳴,冬感寒則泄,當臍而痛,與胃同候。大腸有宿食,寒慄發熱,有時如瘧狀。水氣客於大腸,疾行則鳴,如囊裹漿。小腸移熱於大腸,為虙瘕。是動病齒痛䪼腫。是主津液,目黃口乾,鼻鼽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氣盛則當脈所過者熱腫,虛則寒慄。

大腸實,腹滿善咳,面赤身熱,喉咽中如核狀;大腸虛,腸鳴虛渴,唇口乾,目急善驚,泄白。

白話文:

[大腸腑圖解]

大腸俞穴位於脊椎第十六節兩側,募穴則在肚臍旁邊,接近天樞穴下方,它連結到肛門,屬五行中的金,負責身體物質的轉換與代謝,可視為身體的傳輸官。

當腸道劇烈疼痛且發出響聲,冬天若感受寒氣便容易拉肚子,特別是在肚臍周圍感到疼痛,這些症狀和胃部問題有關。若大腸內殘留食物未消化,人會感到寒冷且發燒,甚至出現類似瘧疾的症狀。當水份積聚在大腸,快速走動時腸子就會發出聲音,彷彿裝滿了漿液的袋子。如果小腸的熱量過多,轉移到大腸,可能會導致腸胃問題。受此影響,可能出現牙痛、腫脹等症狀。

此外,它掌控著體內的津液平衡,若失調會導致眼睛泛黃、口乾舌燥、鼻塞、咽喉痛、肩膀前方及上臂疼痛,以及大拇指和食指疼痛且無法正常使用。當大腸的氣血旺盛,其經絡途徑的部位會感到熱和腫脹;相反的,若氣血不足,人體會產生寒顫。

當大腸功能過盛,會有腹部脹滿、常咳嗽、臉色紅潤、身體發熱,以及喉嚨中有異物感的症狀;若是大腸虛弱,腸鳴音明顯、常感到口渴、嘴脣和口腔乾燥、視力緊張且易驚嚇,排泄物呈現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