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瀠

《身經通考》~ 身經通考卷三 脈說 (31)

回本書目錄

身經通考卷三 脈說 (31)

1. 何謂心腹疼痛之脈

寒氣客於俠脊之脈,則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無益也。寒氣客於衝脈,衝脈起於關元,隨腹直上,寒氣客則脈不通,脈不通則氣因之,故喘,動應手矣。寒氣客於背俞之脈,則血脈泣,脈泣則血虛,血虛則痛,其俞注於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則熱氣至,則痛止。重感於寒則痛久,寒氣客於厥陰之脈,厥陰之脈者,絡陰器,繫於肝,寒氣客於脈中,則血泣脈急,故肋與少腹相引痛。厥氣客於陰股,寒氣上及少腹,皿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陰股。

寒氣結於小腸募原之間、絡血之中,血泣不得注於大經,血氣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積。寒氣客於五臟,厥逆上泄,陰氣竭,陽氣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氣復反則生矣。寒氣客於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寒氣客於小腸,小腸不得成聚,故後泄腹痛。熱氣留於小腸,腸中痛,癉熱焦渴,則堅幹不得出,故痛而閉不通。

《脈經》曰:陰弦則腹痛,弦急小腹痛,尺脈緊臍下痛,尺脈伏小腹痛瘕疝,尺脈實小腹痛,當利之,心腹痛不得息,脈細小遲者生,堅大疾者死。

邪氣聚於下焦,則津液不得通,血氣不得行,或溺或血留滯於下,是生脹滿而硬痛也。若從心下至少腹,皆硬滿而痛者,是邪實也,須陷胸湯下之。若但小腹硬滿而痛,小便利者則是畜血之症;小便不利者,則是溺澀之症。

凡腹痛,四物苦楝湯,酒煮當歸丸之類。

夏月腹痛,肌熱,惡熱,脈洪疾,手太陰、足陽明主之,苓芍湯主之。

秋兒腹痛,肌寒,惡寒,脈洪疾,足太陰、足少陰主之,桂枝芍藥湯。四時腹痛,芍藥甘草湯。

卒暴疼痛,若非中惡客忤,即飲食過度,腸胃不勝,氣不及化,傷於太陰脾經而然,則東垣三物備急丸,不可缺也。然腹痛為病,有冷、有熱、有虛、有實,至於血氣蟲積,皆能作痛,當詳審其證,診其脈而施治焉。大抵痛則不通,通則不痛,凡痛甚先通利,此要法也。

白話文:

何謂心腹疼痛之脈

寒邪入侵脅脊經脈,按壓時感受不到脈搏,所以按壓無效。寒邪入侵衝脈(衝脈起於關元穴,沿腹部直上),導致脈絡不通,氣機阻滯,因此出現喘息,按壓即有反應。寒邪入侵背俞穴附近的經脈,則血脈瘀滯,血虛則疼痛,因背俞穴與心臟相關聯,所以牽引致心腹疼痛,按壓後熱氣散發,疼痛便會減輕。若感受寒邪較重,疼痛就會持續很久。寒邪入侵厥陰經脈(厥陰經脈與生殖器相連,並與肝臟相關),則血脈瘀滯,脈搏急促,因此肋部和少腹會牽引疼痛。厥陰經脈受寒邪入侵陰部,寒邪上行至少腹,下焦瘀滯,因而腹痛牽引至陰部。

寒邪停滯於小腸募穴之間及絡脈之中,血液瘀滯不能流入大經脈,氣血運行受阻,久而久之形成積聚。寒邪入侵五臟,逆流上衝,陰氣耗竭,陽氣未達,因此突然劇烈疼痛,甚至昏迷不省人事,氣機恢復後才能甦醒。寒邪入侵腸胃,逆流上衝,因此疼痛並伴有嘔吐。寒邪入侵小腸,小腸不能正常吸收,因此腹痛並伴有腹瀉。熱邪停滯於小腸,腸道疼痛,伴隨發熱、口渴,大便乾燥難解,因此疼痛並便秘。

《脈經》記載:脈象弦細則腹痛,弦急則小腹痛,尺脈緊則臍下痛,尺脈沉伏則小腹痛且伴有癥瘕疝氣,尺脈實則小腹痛,應當瀉下通便。心腹疼痛難以緩解,脈象細小遲緩者可治癒,脈象強盛而疾者則難以痊癒。

邪氣積聚在下焦,則津液運行不暢,氣血運行受阻,或小便不利,或血液停滯在下焦,則會出現脹滿堅硬疼痛。若從心窩到小腹都脹滿堅硬疼痛,是邪氣實證,需服用陷胸湯治療。若只有小腹脹滿堅硬疼痛,大便通暢,則是蓄血症;小便不通則是溺澀症。

一般腹痛,可用四物湯、苦楝湯、酒煮當歸丸等治療。

夏季腹痛,伴隨發熱,怕熱,脈象洪數有力,屬手太陰經和足陽明經病變,可用苓桂術甘湯治療。

秋季腹痛,伴隨畏寒,怕冷,脈象洪數有力,屬足太陰經和足少陰經病變,可用桂枝芍藥湯治療。四季腹痛,可用芍藥甘草湯治療。

突然發作的劇烈疼痛,如果不是中惡或外邪入侵,就是飲食過度,腸胃負擔過重,氣機不能化,損傷了脾經,可用東垣三物備急丸治療。但腹痛的病因有寒、熱、虛、實之分,還有血瘀、蟲積等,需詳細診察病情,診脈後再施治。總之,疼痛是因為不通暢,通暢則不痛,疼痛劇烈時應先通利,這是重要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