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經通考》~ 身經通考卷四 方選 (13)
身經通考卷四 方選 (13)
1. 咳嗽門(附哮喘嘔逆)
凡嗽引脅痛,宜疏肝氣。用青皮、枳殼、香附,實者白芥子。
陰虛火動而嗽,四物湯加黃柏、知母,合二陳,順而下之;或吐血者四物加黃柏、知母、五味、人參、麥冬、桑白皮、地骨皮。
好色之人元氣虛弱,用瓊玉膏最捷。勞者補陰清金,四物加竹瀝、薑汁。
治久嗽、勞嗽,用貝母、知母、白芨、阿膠、麥冬、陳皮、人參、五味子之類,太平丸噙化俱妙。
久嗽,積痰留肺,脘中如膠氣不能升降,或挾濕,與酒而作。用瓜萎、海粉、半夏、神麯、香附、陳皮之屬。
治食積痰嗽,半夏、南星為君,瓜蔞、蘿蔔子為臣,青黛、海石為使,薑汁蒸餅為丸,服。
治痰嗽氣急,二朮、香附、杏仁、茯苓、黃芩、川芎、蘿蔔子,為丸服。咳嗽聲嘶者,乃血虛受熱,用青黛、蛤粉,蜜調服。
肺脹者,主收斂。五味子、烏梅、罌粟殼、冬花、訶子、倍子、枯礬之類。肺脹抑遏不得眠者,難治。
治肺實,有火邪者,宜桑白皮、片芩、天花粉、杏仁、枳殼、桔梗之類以瀉之;有外感風寒者,用五拗湯以發散之。凡久嗽肺虛,須用人參、冬花、紫菀、馬兜鈴、五味之類補之。凡咳,不論風、寒、痰、火、虛、實,曾經發散過,並服麻黃、杏仁、防風、枳殼等藥,病雖已,或病根未除者,只以二陳加粟殼、烏梅、訶子、五味子、阿膠之類,一服立愈。
熱嗽,咽喉干痛,鼻出熱氣,其痰嗽而難出,色黃且濃,或帶血縷,或出血腥臭,或堅如蠣肉,又若風寒之嗽痰清而白。宜金沸草散,去麻黃、半夏,加薄荷、枇杷葉、五味、杏仁、桑白、貝母、茯苓、桔梗,入棗一枚,同煎,仍以辰砂化痰丸或薄荷煎、八風散,含化。
有熱嗽,諸藥不效,竹葉石膏湯去竹葉,入粳米,少加知母,多服五味、杏仁、枇杷葉。此必審是伏熱在上焦心肺間可用。
冷熱嗽,因增減衣裳,寒熱俱感,遇乍寒亦嗽,乍熱亦嗽,飲熱亦嗽,飲冷亦嗽。宜金沸草散、消風散各一貼,和煎,或應夢人參散,或款冬花散,以薄荷代麻黃,或二母散,仍以辰砂化痰丸、八風丹吞化。
七情飢飽嗽,無非傷動臟腑,正氣致邪七逆,結成痰涎,肺道不理,宜順氣為先。四七湯一貼,加杏仁、五味、桑白、人參、阿膠、麥冬、枇杷葉各一錢。有嗽吐痰,與食俱出者,此蓋飲食失節,致肝氣不利,而肺又有各邪,肝濁道、肺清道,清濁相干,宜二陳湯加木香、杏仁、細辛、枳殼各半錢。
治食積痰嗽,發熱。二陳湯加瓜蔞、萊菔子、山楂、枳實、面櫱。《機要》云:痰而能食者,大承氣微下之;痰而不能食者,厚朴湯主之。
治嗽而失聲,潤肺散或青音丸。戴云:有熱嗽,失聲咽疼,多進冷劑,而聲愈不出者,宜以生薑汁調消風散,少少進之,或只一味薑汁宜。得嗽而失聲者,非獨熱嗽有之,宜審其症用藥。聲啞者,寒包熱也,宜細辛、半夏、生薑,辛以散之;亦有痰熱壅於肺者,金空則鳴,必清金中邪滯,用清咽寧嗽湯。
白話文:
咳嗽門(附哮喘嘔逆)
咳嗽伴隨肋部疼痛,應疏通肝氣。可用青皮、枳殼、香附,實證者加白芥子。
陰虛火旺導致咳嗽,可用四物湯加黃柏、知母,再合用二陳湯,使病情順利好轉;若伴有吐血,則在四物湯中加黃柏、知母、五味子、人參、麥冬、桑白皮、地骨皮。
好色之人元氣虛弱,用瓊玉膏效果最快。勞累者需滋陰清肺,可用四物湯加竹瀝、薑汁。
治療久咳、勞咳,可用貝母、知母、白芨、阿膠、麥冬、陳皮、人參、五味子等,太平丸含服效果也很好。
久咳導致痰液積聚於肺部,胸脘部如同膠著,氣機不能升降,或伴有濕邪,飲酒後加重。可用瓜蔞、海粉、半夏、神麴、香附、陳皮等。
治療食積引起的痰咳,可用半夏、南星為主藥,瓜蔞、蘿蔔子為輔藥,青黛、海石為使藥,以薑汁蒸餅製成藥丸服用。
治療痰咳氣促,可用二朮(蒼朮、白朮)、香附、杏仁、茯苓、黃芩、川芎、蘿蔔子製成藥丸服用。咳嗽聲音嘶啞,是血虛受熱所致,可用青黛、蛤粉,用蜂蜜調和服用。
肺脹,應以收斂為主。可用五味子、烏梅、罌粟殼、款冬花、訶子、倍子、枯礬等。肺脹導致胸悶氣促,無法入睡者,難以治療。
治療肺實有熱邪者,可用桑白皮、黃芩、天花粉、杏仁、枳殼、桔梗等瀉火;如有外感風寒,則用五拗湯發散風寒。久咳肺虛者,需用人參、款冬花、紫菀、馬兜鈴、五味子等補益肺氣。各種咳嗽,不論風寒痰火虛實,都曾用過發散的藥物,如麻黃、杏仁、防風、枳殼等,即使病症已癒,但病根未除者,可用二陳湯加粟殼、烏梅、訶子、五味子、阿膠等,一劑即可痊癒。
熱咳,咽喉乾燥疼痛,鼻孔排出熱氣,痰液黏稠難以咳出,顏色黃濁濃稠,甚至帶血絲,或出血腥臭,或堅硬如牡蠣,而風寒咳嗽的痰液則清稀潔白。宜用金沸草散,去掉麻黃、半夏,加入薄荷、枇杷葉、五味子、杏仁、桑白皮、貝母、茯苓、桔梗,再加一枚大棗同煎,並服用辰砂化痰丸或薄荷煎劑、八風散含化。
熱咳,服用其他藥物無效者,可用竹葉石膏湯去竹葉,加入粳米,少加知母,多服五味子、杏仁、枇杷葉。必須確定是伏熱在上焦心肺之間才可以使用。
寒熱交加咳嗽,由於增減衣物,寒熱並感,一冷一熱都咳嗽,喝熱飲也咳嗽,喝冷飲也咳嗽。宜用金沸草散、消風散各一劑,混合煎服,或用玉屏風散、款冬花散,用薄荷代替麻黃,或用二母散,並服用辰砂化痰丸、八風丹含服。
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或飢飽不節導致的咳嗽,都是由於情志內傷或飲食失調,損傷臟腑,正氣不足,導致邪氣逆亂,形成痰涎,肺氣失調,應先順氣。用四七湯一劑,加杏仁、五味子、桑白皮、人參、阿膠、麥冬、枇杷葉各少許。咳嗽伴有痰液咳出,且與食物一起排出者,這是飲食失節,導致肝氣不暢,肺部又有邪氣,肝臟濁氣與肺臟清氣相干擾所致,宜用二陳湯加木香、杏仁、細辛、枳殼各少許。
治療食積引起的痰咳伴發熱,可用二陳湯加瓜蔞、萊菔子、山楂、枳實、面糊。 《局方》記載:痰多而能進食者,用大承氣湯輕微瀉下;痰多而不能進食者,用厚朴湯治療。
治療咳嗽失聲,可用潤肺散或青音丸。戴氏醫案記載:熱咳失聲咽喉疼痛,服用大量寒涼藥物,聲音仍不能恢復者,可用生薑汁調和消風散,少量服用,或只用生薑汁即可。咳嗽失聲,不單是熱咳才有,應仔細辨證施治。聲音嘶啞,是寒邪包裹熱邪,可用細辛、半夏、生薑,辛味藥物發散寒邪;也有痰熱壅塞於肺部,肺氣虛弱則聲音嘶啞,必須清熱解毒,用清咽寧嗽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