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瀠

《身經通考》~ 身經通考卷二 圖說 (18)

回本書目錄

身經通考卷二 圖說 (18)

1. 汗、吐、下三法(附)

吐之次日,有頓快者,有轉甚者,引之未盡也,俟數日再吐之。吐後不禁物,惟忌飽食鹹酸、硬物、乾物、油肥之物。吐後心火既降,陰道必強,大禁房室、悲憂,病人既不自責,必歸罪於吐法也。

不可吐者有八,性剛暴、好怒、喜淫者,病勢已危、老弱氣衰者,自吐不止者,陽敗血虛者,吐血、咯血、衄血、嗽血、崩血、溺血者,病人粗知醫書、不辨邪正者,病人無正性、反覆不定者,左右多嘈雜之言者,皆不可吐,吐則轉生他病,反起謗端,雖懇切求之,不可強從也。

汗法,風寒暑濕之邪,入於皮膚之間而未深,欲速去之,莫如發汗,所以開玄府而逐邪氣也。然有數法,有溫熱發汗、寒涼發汗、□□發汗、導引發汗,皆所謂開玄府而逐邪氣也。以《本草》校之,荊芥、薄荷、白芷、陳皮、半星、細辛、天麻、生薑、蔥白,皆辛而溫者也;蜀椒、胡椒、茱萸、大蒜,皆辛而熱者也。

青皮、防己、秦艽,其辛而平者乎?麻黃、人參、大棗,其甘而溫者乎?葛根、赤茯苓,其甘而平者乎?桑白皮,其甘而溫者乎?防風、當歸,其甘辛而溫者乎?官桂、桂枝,其甘辛而大熱者乎?厚朴、桔梗,其苦而溫者乎?黃芩、知母、枳實、苦參、地骨皮、柴胡、前胡,其苦而寒者乎,羌活、獨活,其苦辛而微溫者乎?升麻,其苦甘且平者乎?芍藥,其酸而微寒者乎?浮萍,其辛酸而寒者乎?凡此皆發散之屬也。善擇者,當熱而熱。

當寒而寒;不善擇者,反此,則病有變也。發汗,中病則止,不必盡劑。凡破傷風、小兒驚風、飧泄不止、酒家火病,皆宜汗之。所謂火鬱則發之也。

下法,積聚陳莝於中,留結寒熱於內,必用下之。陳莝去而腸胃潔,癥瘕盡而營衛通。下之者,所以補之也。庸工妄投,當寒反熱,當熱反寒,故謂下為害也。考之《本草》下之寒者,戎鹽之咸,犀角之酸鹹,滄鹽,澤瀉之甘鹹,枳實之苦酸,膩粉之辛,澤漆之苦辛,杏仁之苦甘。下之微寒者,豬膽之苦。

下之大寒者,則牙硝之甘,大黃、牽牛、瓜蒂、苦瓜、牛膽、藍汁、羊蹄根苗之苦,大戟,甘遂之苦甘,朴硝,芒硝之苦鹹。下之溫者,檳榔之辛,芫花之苦辛,石蜜之甘,皂角之辛鹹。下之熱者,巴豆之辛。下之涼者,豬、羊血之咸。下之平者,郁李仁之酸,桃花之苦,皆下藥也。

惟巴豆性熱,非寒積不再輕用,妄下則使人津液涸竭,留毒不去,胸熱目燥,轉生他病。其不可下者凡四:洞泄寒中者,表裡俱虛者,厥而唇青手足冷者,小兒病後慢驚者,誤下必致殺人。其餘大積、大聚、大痞、大秘、大燥、大堅,非下不可,但須寒熱積氣用之,中病則止,不必盡劑也。

白話文:

汗、吐、下三法(附)

吐瀉後,有些人當天症狀減輕,有些人卻加重,這是因為邪氣未盡的緣故,需過幾天再行吐瀉。吐瀉後飲食要清淡,忌食油膩、辛辣、堅硬、乾燥的食物。吐瀉後心火下降,陰氣則會增強,因此務必避免房事和悲傷憂慮的情緒。病人若不反省自身,反而歸咎於治療方法,那是不對的。

以下八種情況不可使用吐瀉法:性情剛烈暴躁、易怒好色之人;病情危急、年老體弱之人;自行嘔吐不止之人;陽氣衰敗、血虛之人;有吐血、咯血、鼻出血、咳嗽帶血、崩漏出血、尿血等症狀之人;病人略懂醫書卻不能辨別邪正之人;病人病情反覆不定,缺乏穩定症狀之人;身邊有太多雜亂議論之人。以上情況皆不可使用吐瀉法,否則反而會導致其他疾病,招致非議。即使病人再三懇求,也不可勉強施行。

汗法適用於風寒暑濕等邪氣入侵皮膚,尚未深入臟腑的情況,快速發汗是最佳的驅邪方法,這相當於打開人體的排泄通道,將邪氣排出體外。發汗的方法有很多,例如溫熱發汗、寒涼發汗等等,目的都是為了開通排泄通道,驅除邪氣。根據藥典記載,荊芥、薄荷、白芷、陳皮、半夏、細辛、天麻、生薑、蔥白都屬辛溫藥;蜀椒、胡椒、茱萸、大蒜則屬辛熱藥。

青皮、防己、秦艽是辛平藥嗎?麻黃、人參、大棗是甘溫藥嗎?葛根、赤茯苓是甘平藥嗎?桑白皮是甘溫藥嗎?防風、當歸是甘辛溫藥嗎?官桂、桂枝是甘辛大熱藥嗎?厚朴、桔梗是苦溫藥嗎?黃芩、知母、枳實、苦參、地骨皮、柴胡、前胡是苦寒藥嗎?羌活、獨活是苦辛微溫藥嗎?升麻是苦甘平藥嗎?芍藥是酸微寒藥嗎?浮萍是辛酸寒藥嗎?以上這些都是發散的藥物。善於用藥者,應根據病情選擇溫熱或寒涼的藥物;不善用藥者,則可能適得其反,加重病情。發汗治療,見效即可停止,不必用盡藥量。破傷風、小兒驚風、久瀉不止、酒毒等症,都適合用汗法治療,這是因為鬱積的熱邪需要發散出來。

下法適用於體內積聚的陳舊邪氣及寒熱之邪,必須使用瀉下之法。將宿便排出,使腸胃清潔,清除積聚,使氣血運行通暢。瀉下是為了補充身體的正氣。不精通醫理的人胡亂用藥,寒熱不分,反而會造成傷害。根據藥典記載,具有寒性瀉下作用的藥物有:戎鹽(鹹)、犀角(酸鹹)、滄鹽(鹹)、澤瀉(甘鹹)、枳實(苦酸)、膩粉(辛)、澤漆(苦辛)、杏仁(苦甘);微寒瀉下的藥物有:豬膽(苦);大寒瀉下的藥物有:牙硝(甘)、大黃、牽牛、瓜蒂、苦瓜、牛膽、藍汁、羊蹄根苗(苦)、大戟、甘遂(苦甘)、朴硝、芒硝(苦鹹);溫性瀉下的藥物有:檳榔(辛)、芫花(苦辛)、石蜜(甘)、皂角(辛鹹);熱性瀉下的藥物有:巴豆(辛);涼性瀉下的藥物有:豬、羊血(鹹);平性瀉下的藥物有:郁李仁(酸)、桃花(苦)。

巴豆性熱,非寒邪積聚不宜輕易使用,濫用會導致津液耗竭,毒素不除,胸熱目乾,轉生他病。以下四種情況不可使用瀉下法:腹瀉伴有胃寒;表裡俱虛;手腳冰冷,嘴唇發青;小兒病後慢驚。誤用瀉下法會危及生命。其餘如腹部脹滿、腫塊、痞塊、便秘、乾燥、堅硬等情況,非瀉下不可,但需根據寒熱積滯的情況用藥,見效即可停止,不必用盡藥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