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瀠

《身經通考》~ 身經通考卷二 圖說 (17)

回本書目錄

身經通考卷二 圖說 (17)

1. 汗、吐、下三法(附)

人身不過表裡,氣血不過虛實,良工先治其實,後治其虛。粗工或治實或治虛。謬工實實虛虛,惟庸工能補其虛,不敢治其實。舉世不省其誤,此余所以著三法也。夫病非人身素有之物,或自外入,或自內生,皆邪氣也。邪氣中人去之可也。攬而留之,可乎?留之輕則久而自盡,甚則久而不已,更甚則暴死矣。

若不去邪,而先以補劑,是盜未出門而先修室字,真氣未勝而邪已橫驚矣。惟脈脫下虛、無邪無積之人,始可議補爾!他病惟先用三法,攻去邪氣,而元氣自復也。《素問》一書,言辛甘發散淡滲泄為陽,酸苦鹹湧泄為陰,發散歸於汗,泄歸於下,滲為解表同於汗,泄為利小便同於下,殊不言補。

所謂補者,辛補肝,咸補心,甘補腎,酸補脾,苦補肺,更相君臣佐使,皆以發腠理、致津液、通氣血而已。非今人所謂溫燥邪僻之補也。蓋草木皆以治病,病去則五穀菜果肉皆補物也。猶當辨其五臟所宜,毋使偏傾可也。若以藥為補,雖甘草、人參,久服必有偏勝增氣而夭之慮,況大毒有毒乎?是故三法猶刑罰也,粱肉猶德教也。治亂用刑,治治用德,理也。

余用三法,常兼眾法,有按有蹻,有揃有導,有減增有續止,醫者不得余法而反誣之,哀哉!如引涎漉涎,取嚏追淚,凡上行者皆吐法也;薰蒸澡洗、熨烙針刺砭射。導引按摩,凡解表者,皆汗法也;催生下乳、磨積逐水、破經泄氣,凡下行者,皆下法也。天之大氣,風寒暑濕燥火發病多在乎上;地之六氣,霧露雨雪水泥,發病多在乎下;人之六味,酸苦甘辛鹹淡,發病多在乎中。發病者三,出病者亦三。

風寒之邪,結搏於皮膚之間,滯於經絡之內,留而不去,或發痛注麻痹、腫癢拘攣,皆可汗而出之。痰飲宿食,在胸膈為諸病,皆可吐而出之。寒濕固冷火熱,客下焦發為諸病,皆可泄而出之。吐中有泄,下中有補。《經》云:知其要者,一言而終,是之謂也。

吐法,凡病在胸膈,中脘已上者,皆宜吐之。考之《本草》,吐藥之苦寒者,瓜蒂、梔子、茶末、豆豉、黃連、苦參、大黃、黃芩;辛苦而寒者,常山、藜蘆、鬱金。甘而寒者,桐油;甘而溫者,牛肉。甘苦而寒者,地黃、人參、蘆;苦而溫者,青木香、桔梗、蘆、遠志、厚朴。

辛苦而溫者,薄荷、芫花、松蘿;辛而溫者,蘿蔔子、穀精草、蔥根鬚、杜衡、皂莢。辛而寒者,膽礬石、綠石青;辛而溫者,蠍稍、烏梅、烏頭、附子尖、輕粉。酸而寒者,晉礬、綠礬、齏汁;酸而平者,銅綠。甘酸而平者,赤小豆。酸而溫者,飯漿。咸而寒者,青鹽、滄鹽、白米飯;甘而寒者,牙硝。

辛而熱者,砒石。諸藥惟常山、膽礬、瓜蒂有小毒,藜蘆、芫花、烏、附、砒石有大毒。他皆吐藥之無毒者。凡用法先宜少服,不湧漸加之,仍以雞羽撩之,不出以齏投之。不吐再投,且投且探,無不吐者,吐至瞑眩,慎勿驚疑,但飲冷水、新水立解。強者可一吐而安,弱者作三次吐之。

白話文:

人體不外乎是表與裡,氣血不外乎是虛與實。高明的醫生會先治療實證,再治療虛證。普通的醫生可能只治療實證或只治療虛證。錯誤的醫生會把實證當虛證治,把虛證當實證治,只有庸醫才會只敢補虛,不敢攻實。世人都沒有意識到這個錯誤,這就是我寫這三種治療方法的原因。

疾病不是人體本來就有的東西,有的是從外面侵入,有的是從體內產生,這些都是邪氣。邪氣侵入人體,應該把它去除。如果攬著它、留著它,可以嗎?留著它,輕微的可能久了自己會消失,嚴重的可能久久不會好,更嚴重的可能會突然死亡。

如果不去除邪氣,反而先用補藥,就像小偷還沒出門就先修好牢房等他回來,正氣還沒增強,邪氣就已經囂張起來了。只有脈象虛弱、身體虛弱、沒有邪氣和積滯的人,才可以考慮用補藥。其他的疾病都應該先用汗、吐、下這三種方法,把邪氣攻出去,元氣自然會恢復。《素問》這本書說,辛、甘可以發散,淡可以滲泄,都屬於陽;酸、苦、鹹可以湧泄,都屬於陰。發散歸於汗法,泄歸於下法,滲泄是疏散表邪,與汗法相同;泄是通利小便,與下法相同,卻沒有提到補。

所謂的補,辛味補肝,鹹味補心,甘味補腎,酸味補脾,苦味補肺,再搭配君臣佐使,都是為了使毛孔開合、產生津液、疏通氣血而已,並不是現在人所說的溫燥邪僻的補法。草木本來都是用來治病的,病好了,五穀、蔬菜、水果、肉類等食物都是補品。只是要分辨適合哪個臟腑,不要讓偏頗就好。如果把藥當作補品,即使是甘草、人參,長期服用也會有偏勝、增氣而早夭的危險,更何況是大毒之藥呢?所以說,汗、吐、下三法就像刑罰,五穀肉類就像德教。治理亂世用刑罰,治理太平盛世用德教,這是理所當然的。

我使用這三法時,常常會配合其他方法,有按摩、有推拿、有按壓、有引導,有減少、有增加、有持續、有停止等變化。醫生如果不了解我的方法就反過來誣蔑它,真是可悲啊!像引出黏液、打噴嚏、流眼淚,凡是向上發散的都屬於吐法;薰蒸、洗浴、熨燙、針刺、砭石,導引、按摩,凡是疏解表邪的都屬於汗法;催生、下乳、磨積、逐水、破經、泄氣,凡是向下疏泄的都屬於下法。天氣的六氣,風、寒、暑、濕、燥、火,發病多在人體的上方;大地的六氣,霧、露、雨、雪、泥、水,發病多在人體的下方;人的六味,酸、苦、甘、辛、鹹、淡,發病多在人體的中部。發病有三種,治療疾病的方法也有三種。

風寒邪氣,結聚在皮膚之間,停留在經絡之內,久留不去,可能會導致疼痛、麻木、腫脹、瘙癢、拘攣,都可以用汗法發散出去。痰飲、宿食積聚在胸膈之間會引起各種疾病,都可以用吐法吐出來。寒濕凝結、虛冷實熱,客於下焦所引起的各種疾病,都可以用下法排泄出去。吐法中有泄的作用,下法中有補的作用。《黃帝內經》說:了解其中的關鍵,一句話就能說清楚,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吐法,凡是疾病在胸膈、中脘以上部位的,都適合用吐法治療。《本草》記載,吐藥中苦寒的有:瓜蒂、梔子、茶末、豆豉、黃連、苦參、大黃、黃芩;辛苦而寒的有:常山、藜蘆、鬱金;甘而寒的有:桐油;甘而溫的有:牛肉;甘苦而寒的有:地黃、人參、蘆;苦而溫的有:青木香、桔梗、蘆、遠志、厚朴。

辛苦而溫的有:薄荷、芫花、松蘿;辛而溫的有:蘿蔔子、穀精草、蔥根鬚、杜衡、皂莢;辛而寒的有:膽礬石、綠石青;辛而溫的有:蠍稍、烏梅、烏頭、附子尖、輕粉;酸而寒的有:晉礬、綠礬、齏汁;酸而平的有:銅綠;甘酸而平的有:赤小豆;酸而溫的有:飯漿;鹹而寒的有:青鹽、滄鹽、白米飯;甘而寒的有:牙硝。

辛而熱的有:砒石。這些藥中,只有常山、膽礬、瓜蒂有小毒,藜蘆、芫花、烏頭、附子、砒石有大毒。其他的都是無毒的吐藥。使用方法應先少量服用,沒有嘔吐再逐漸增加劑量,可以用雞毛撩喉嚨,還是不吐就用齏汁催吐。沒吐就再投藥,邊投邊催吐,沒有不吐的。吐到頭暈眼花,不要驚慌,喝點冷水、新水就能馬上緩解。身體強壯的,可能吐一次就好;身體虛弱的,可能要吐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