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瀠

《身經通考》~ 身經答問十 (6)

回本書目錄

身經答問十 (6)

1. 身經答問十二

敢問奇經八脈之見症何如也?

曰:沖之為病,氣逆而裡急也。督之為病,脊強而厥冷也。任之為病,其內苦結,甲為七疝,女為瘕聚也。陽維之病,苦寒熱;陰維之病,苦心痛。陽矯為病,陰緩而陽急;陰嬌為病,陽緩而陰急。帶之為病,赤白帶下,臍痛而精失也。

敢問諸脈之相忌者,何如也?

曰:中風宜浮遲,忌急實。傷寒宜洪大,忌沉細,咳嗽宜浮儒,忌沉伏。腹脹宜浮大,忌虛小。下利宜微小,忌浮洪。狂疾宜實大,忌沉細。霍亂宜浮洪,忌微遲。消渴宜數大,忌虛小。水氣宜浮大,忌沉細。鼻衄宜沉細,忌浮大。心腹痛宜沉細,忌浮大。上氣浮腫宜浮滑,忌微細。

頭痛宜浮滑,忌短澀。喘急宜浮滑,忌澀。唾血宜沉弱,忌實大。金瘡宜微細,忌緊數。中惡宜緊細,忌浮大。中毒宜數大,忌微細。吐血宜沉小,忌實大。腸澼宜沉遲,忌數疾。內傷宜弦緊,忌小弱。風痹宜虛濡,忌緊急。溫病發熱忌微小,腹中有積忌虛弱。病熱忌脈靜,病泄忌脈大。

翻胃宜浮緩,忌沉澀,咳逆宜浮緩,忌弦急。諸氣宜浮緊,忌虛弱。痞滿宜滑脈,忌澀脈。婦人帶下宜遲滑,忌虛浮也。婦人妊娠宜洪大,忌沉細也。婦人已產宜小實,忌虛浮也。病若團目不欲見人者,宜強急而長,忌浮短而澀也。病若開目而渴,心下牢者,宜緊實而數,忌浮澀而微也。

白話文:

讓我來問問,奇經八脈所表現的病症是怎麼樣的呢?

回答說:沖脈有問題時,會有氣逆和腹部緊急的症狀。督脈出問題,會出現脊椎僵硬和四肢厥冷。任脈出問題,內部會感到悶結,男性可能會得七種疝氣,女性則可能有瘤或聚塊。陽維脈出問題,會有發冷發熱的困擾;陰維脈出問題,則心會痛。陽矯脈出問題,陰部會鬆弛而陽部會緊急;陰嬌脈出問題,陽部會鬆弛而陰部會緊急。帶脈有問題,會有白帶或紅色分泌物,肚臍周圍疼痛,且可能有精液流失。

再問,各條脈絡在病症上有哪些需要特別注意的呢?

回答說:中風的病人,脈象應該是浮遲的,若出現急實則要注意。患了傷寒,脈象應該是洪大的,若是沉細則要小心。咳嗽的病人,脈象應為浮濡,若是沉伏則需注意。腹脹的病人,脈象應為浮大,若是虛小則需警覺。下痢的病人,脈象應為微小,若是浮洪則需小心。精神失常的病人,脈象應為實大,若是沉細則需警覺。霍亂的病人,脈象應為浮洪,若是微遲則需注意。糖尿病的病人,脈象應為數大,若是虛小則需小心。水腫的病人,脈象應為浮大,若是沉細則需警覺。鼻子出血的病人,脈象應為沉細,若是浮大則需小心。心腹痛的病人,脈象應為沉細,若是浮大則需警覺。呼吸困難和浮腫的病人,脈象應為浮滑,若是微細則需小心。

頭痛的病人,脈象應為浮滑,若是短澀則需注意。喘息急促的病人,脈象應為浮滑,若是澀則需警覺。咯血的病人,脈象應為沉弱,若是實大則需小心。外傷的病人,脈象應為微細,若是緊數則需注意。中邪的病人,脈象應為緊細,若是浮大則需警覺。中毒的病人,脈象應為數大,若是微細則需小心。吐血的病人,脈象應為沉小,若是實大則需警覺。腸炎的病人,脈象應為沉遲,若是數疾則需小心。內傷的病人,脈象應為弦緊,若是小弱則需警覺。風濕的病人,脈象應為虛濡,若是緊急則需小心。溫病發燒,脈象忌微小,腹部有積塊,脈象忌虛弱。發燒的病人,脈象不能平靜,腹瀉的病人,脈象不能太大。

反胃的病人,脈象應為浮緩,若是沉澀則需注意。咳嗽的病人,脈象應為浮緩,若是弦急則需警覺。各種氣血不調的病人,脈象應為浮緊,若是虛弱則需小心。胸脹的病人,脈象應為滑脈,若是澀脈則需小心。婦女白帶異常,脈象應為遲滑,若是虛浮則需注意。懷孕的婦女,脈象應為洪大,若是沉細則需警覺。產後的婦女,脈象應為小實,若是虛浮則需小心。如果病人眼睛緊閉不想看人,脈象應為強急且長,若是浮短且澀則需注意。如果病人眼睛睜開且口渴,心下有堅硬感,脈象應為緊實且數,若是浮澀且微則需小心。

2. 身經答問十三

長春子曰:凡脈之見鬼祟者,宜針也,其穴可得知乎?

曰:孫真人有歌訣也。

百邪顛狂所謂病,

針有十三穴須認。

凡針之體先鬼宮,

次針鬼信無不應

一一從頭逐一求,

男從左起女從右

一針人中鬼宮停,

左邊下針右出針。

第二手大指甲下(商陽穴),名鬼信刺三分深。

三針足大指甲下(大敦穴),名曰鬼壘人二分。

四針掌後太陵穴,

入寸五分為鬼心。

五針申脈名鬼路,

火針三下七鋥鋥。

第六卻尋大杼上,

入發一寸為鬼枕。

七刺耳垂下五分,

名曰鬼床針要溫。

八針承漿名鬼市,

從左出右君須記。

九針間使(心包)鬼市上,十針上星名鬼堂。

十一陰下縫三壯,

女玉門頭為鬼藏。

十二曲池(右肘外)名鬼臣,火針仍要七鋥鋥。

十三舌頭當舌中,

此穴之名是鬼封。

手足兩邊相對刺,

若逢孤穴只單通。

此是先師真口訣,

猖狂惡鬼走無蹤。

敢問古人針法之效可得聞乎?

曰:徐文伯瀉孕於苑內,範九思療咽於江夏。高年抱疾未搓,李氏刺巨闕而復甦。太子暴疾為厥,越人針維會而復醒。肩井、曲池,甄權針臂痛而復射。懸鐘、環跳,華陀刺躄足而立行,秋大針腰俞而鬼免沉疴,王纂針交俞而妖精立出。取肝俞與命門,使瞽士視秋毫之末,刺少陽與交別,俾聾夫聽夏蚋之聲。

長春子曰:刺之法妙矣!然有恐其痛者,則嘗廢刺而不行,不如灸之為便也。敢問其要者為何如?

尊生子曰:其繁者不可悉舉也,吾取其救急者可乎?大凡氣血久虛之人,其卒然而中風也,必口眼喎斜,中腑,則四肢不收;中臟則九竅不利,昏危不語,雖有續命、愈風之湯,而求其速效或鮮矣。故凡覺心中昏亂,神思不定,手足麻木,此即中風之兆也。不必問是風是氣,有七穴可灸焉。謂之鑿竅疏風,可保無虞也。穴列於後:

百會、風池、大椎、肩井、曲池、足三里、間使。

如口眼喎斜,則灸聽會、頰車、百會、地倉。若喎左則灸右,喎右則灸左。以麥大之艾炷,頻頻灸之,口服即正而

如手足不遂,灸百會、髮際、肩髃、曲池、風市、足三里、絕骨。患左則灸右,患右則灸左。

如半身不遂,灸肩髃、曲池、合谷、列缺、陽陵泉、環跳、足三里、絕骨、風市、丘墟、委中。

如癱瘓,灸曲池、陽谷、合谷、中渚、三里、陽輔、崑崙。

如厲風,乃受天地肅殺之氣,酷烈暴悍而可畏,則承漿為任脈之穴,宜灸三次;委中為膀胱脈之穴,刺其腫處,血出如墨,其血色變紅方愈。一云:刺到二十餘日,間日一刺之。

如中寒,脈絕欲死,則速灸氣海、神閥、丹田、關元,俱任脈也,宜灸百壯,陽氣自回。

如熱入血室,刺期門。

如頭痛,灸腕骨、風池。

如腰痛,灸腎俞、崑崙、命門。

凡犯寒心痛,灸大溪、然谷、尺澤、行間、建里、大都、大白、中脘、神門、陰都、通谷。

白話文:

長春子說:凡是脈象顯示受到邪靈幹擾的人,適合用針灸治療,這些穴位我們可以知道嗎?

他說:孫真人有一套歌訣。

所有的精神疾病,針灸有十三個特定穴位需要認識。

針灸的原則是先從鬼宮穴開始, 再針灸鬼信穴,效果通常都不錯。

從頭部開始一個接一個來,男性從左邊開始,女性則從右邊開始。

第一針是人中穴,也就是鬼宮穴,由左邊進針,右邊出針。

第二針在手指大拇指指甲下的商陽穴,深度約三分。

第三針在腳大拇趾指甲下的大敦穴,稱為鬼壘穴,深度約二分。

第四針在手掌後的太陵穴,深度約一寸半,這是鬼心穴。

第五針在腳踝後方的申脈穴,稱為鬼路穴,用火針點刺三次。

第六針在背部的大杼穴上方,進入頭髮一寸的位置,這是鬼枕穴。

第七針在耳垂下方五分的地方,稱為鬼牀穴,針灸時要保持溫度。

第八針在承漿穴,稱為鬼市穴,由左邊進針,右邊出針,必須記住。

第九針在心包經的間使穴,位於鬼市穴上方,第十針在上星穴,稱為鬼堂穴。

第十一針在女性私密部位縫隙處,稱為鬼藏穴。

第十二針在右肘外側的曲池穴,稱為鬼臣穴,還是要用火針點刺七次。

第十三針在舌頭中央,這個穴位叫做鬼封穴。

手腳的穴位都是左右對應的,如果遇到單獨的穴位就只單邊施針。

這是老師親口傳授的真訣,讓猖狂的惡鬼無處遁形。

請問古人的針灸法的效果如何?

他說:徐文伯在苑內針灸幫助婦女分娩,範九思在江夏治療咽喉疾病。年老的病人長期患病,李氏針灸巨闕穴使其病情好轉。太子突然病倒,越人針灸維會穴使其清醒。甄權針灸肩井和曲池穴治療手臂疼痛,病人又能正常活動。華佗針灸懸鐘和環跳穴治療跛腳,病人立刻就能行走。秋大針灸腰俞穴使病人擺脫了重病,王纂針灸交俞穴驅除了妖魔。取肝俞和命門穴,使盲人能看清細微的東西,針灸少陽和交別穴,使聾子能聽到蟬鳴。

長春子說:針灸的技巧真是奇妙!但是,有些病人害怕疼痛,於是針灸就無法實施,不如用灸法更方便。請問灸法的關鍵是什麼?

尊生子回答:灸法的細節太多,無法一一舉例,我可以告訴你一些緊急情況下的灸法嗎?一般來說,對於長時間氣血虛弱的人,一旦突然中風,肯定會出現口眼歪斜的情況。如果影響到身體內部,可能會導致四肢無力;如果影響到臟器,可能會導致九竅不通,昏迷不能說話。即使有救命、治風的湯藥,但想要快速見效可能很難。所以,一旦感覺心神混亂,精神恍惚,手腳麻木,這就是中風的前兆。不必問是風邪還是氣虛,有七個穴位可以進行灸療。這叫做開竅疏風,可以確保不會有危險。以下是相關穴位:

百會、風池、大椎、肩井、曲池、足三里、間使。

如果口眼歪斜,可以灸聽會、頰車、百會、地倉。如果左側歪斜,灸右側;如果右側歪斜,灸左側。使用像麥粒大小的艾炷,頻繁灸療,直到恢復正常。

如果手腳不靈活,灸百會、髮際、肩髃、曲池、風市、足三里、絕骨。如果左側受影響,灸右側;如果右側受影響,灸左側。

如果半身不遂,灸肩髃、曲池、合谷、列缺、陽陵泉、環跳、足三里、絕骨、風市、丘墟、委中。

如果癱瘓,灸曲池、陽谷、合谷、中渚、三里、陽輔、崑崙。

如果厲風,是受到天地肅殺之氣,非常猛烈且可怕,承漿穴是任脈的穴位,應該灸三次;委中穴是膀胱脈的穴位,刺破腫脹處,血液像墨水一樣流出,直到血色變紅才會痊癒。另一種說法是:持續刺二十多天,每隔一天刺一次。

如果中寒,脈搏微弱快要死亡,應迅速灸氣海、神閥、丹田、關元,它們都是任脈的穴位,適量灸療一百壯,陽氣自然回復。

如果熱入血室,刺期門。

如果頭痛,灸腕骨、風池。

如果腰痛,灸腎俞、崑崙、命門。

對於因寒冷引起的心痛,灸大溪、然谷、尺澤、行間、建裏、大都、大白、中脘、神門、陰都、通谷。

如果脅痛,是由於木氣過盛,存在死血和痰塊,灸丘墟,刺中瀆。

如果患有瘧疾,灸大陵、內關、大椎第一節、第三節、小指尖,男性灸左手,女性灸右手。

如果患有癥瘕,灸氣海,女性灸天樞兩個穴位;如果積聚,灸胃脘。

如果患有霍亂,在肚臍中放入鹽巴然後灸療,同時灸氣海。

如果反胃,灸乳根、中脘、下脘、建裏、三里。

如果患有瘰癧,灸肩井、曲池、大迎、肘骨尖。

如果患有各種疝氣,灸大敦、三陰交、小腹上橫紋斜尖。

如果患有噎膈,灸石關、三里、胃俞、胃脘、胃倉、膈俞、水分。

如果夢遺,灸中極、曲骨、膏肓、腎俞、心俞、然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