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經通考》~ 身經通考卷二 圖說 (11)
身經通考卷二 圖說 (11)
1. 應用藥品
泄火,滑石、豬苓、澤瀉、茯苓。下虛,熱用黃柏,知母補之,寒用桔梗、升麻、益智、烏藥、山茱萸。降火用地黃、梔子、茵陳、黃柏、牡丹皮、地骨皮。發表用麻黃、桂枝、羌活、蒼朮、防己、黃耆、木賊。
白話文:
[使用藥物]:若要清熱去火,可使用滑石、豬苓、澤瀉、茯苓。若是下焦虛弱,若屬熱性,可用黃柏和知母來滋補;若屬寒性,則應使用桔梗、升麻、益智、烏藥、山茱萸。要降低火氣,可以選擇地黃、梔子、茵陳、黃柏、牡丹皮、地骨皮。若需發汗解表,則適用麻黃、桂枝、羌活、蒼朮、防己、黃耆、木賊等藥物。
2. 三焦圖說
相火之用,分布命門元氣,主升降出入,總領五臟六腑,營衛經絡,上主納,中主化,下主出。
三焦病,腹脹氣滿,小腹尤堅,不得小便,溢則為水,留則為脹,熱在上焦,因咳為肺痿,中焦因堅,下焦因尿血,嗌腫,喉痹,汗出,目銳眥痛,頰腫,耳後、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凡吐、衄、便尿諸血,皆三焦所生。
白話文:
相火的功能,是分配命門的元氣,主要掌控身體物質與能量的上下運行及進出,全面領導五臟六腑,以及營養物質和經絡系統,上部負責吸收,中部負責消化轉換,下部負責排泄。
當三焦出現問題,會導致腹部脹大,氣滯不暢,尤其是小腹部位會變得特別硬實,可能無法正常排尿,若體內水分過多無法排出則會形成水腫,水分停留體內過久會導致脹氣,上焦熱盛會引發咳嗽,進一步可能導致肺部萎縮,中焦受阻會造成消化不良,下焦受影響可能引起尿血,也可能出現咽喉腫痛,喉嚨堵塞,出汗,眼睛刺痛,面頰腫脹,耳後、肩膀、上臂、肘部和前臂的外側都會疼痛,甚至小指和無名指失去功能。所有嘔吐、鼻血、大小便出血等症狀,都可能是三焦功能失調所致。
3. 應用藥品
實火瀉之,麻黃、柴胡、葛根、荊芥、升麻、薄荷、羌活、石膏以汗之;瓜蒂、滄鹽,齏汁、白礬、皂莢、梔子以吐之;大黃、芒硝、元明粉以下之。虛火補之,上用人參、天雄、桂心;中用人參、黃耆、丁香、木香、草果;下用附子、桂心、硫黃、人參、沉香、烏藥、補骨脂。本熱寒之,用涼藥;標熱散之,用解表藥。
白話文:
[使用藥物]的部分內容可翻譯為:對於實質性的火氣,會使用如麻黃、柴胡、葛根、荊芥、升麻、薄荷、羌活、石膏等藥物來促進排汗;瓜蒂、滄鹽、齏汁、白礬、皁莢、梔子等則用來引發嘔吐;而大黃、芒硝、元明粉等藥物則用於幫助排便。
對於虛弱型的火氣,上部會使用人參、天雄、桂心等藥物進行補充;中部會使用人參、黃耆、丁香、木香、草果等進行調理;下部則會使用附子、桂心、硫磺、人參、沉香、烏藥、補骨脂等藥物進行滋補。
如果是根本上的熱症,會使用涼性藥物來降溫;若是表面的熱症,則會使用解表藥來散熱。
4. 心包絡經說
手厥陰心包絡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下鬲歷絡三焦。《經》云: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謂心包也,其經在心下橫膜之上,豎膜之下。與橫膜相黏而黃脂裹者,心也。其脂膜之外有細筋如絲,與心肺相連者。即包絡也。
心包絡病,笑不休,手心熱,心中大熱,面黃目赤,心中動。其餘見症與心臟同。
白話文:
[手厥陰心包絡經的脈絡],起源於胸腔之中,從這裡發出屬於心包的脈絡,向下穿越膈肌,遍歷並聯繫到三焦。根據古籍《經》記載:膻中,是心的臣使,主管喜悅和歡樂的情緒。所說的心包,就是位於心臟下方的橫膈膜上方,豎膈膜下方。與橫膈膜緊密相連且被黃色脂肪包裹的部分,是心臟。在心臟的脂肪膜外,有細如絲的筋脈,連結著心臟和肺部,這部分就是所謂的心包絡。
當心包絡出現病症時,患者會不停地笑,手掌心發熱,心臟部位感覺非常熱,臉色泛黃,眼睛呈現紅色,心臟會有跳動感。除此之外,其他症狀與心臟疾病相似。
5. 應用藥品
補用地黃,濕用桂,瀉用枳殼、烏藥,涼用梔子、引經用柴胡,川芎以行上。青皮以行下。
以上十二經,陰穴共一百八十,陽穴共四百三十四穴,陰穴少,陽穴多,乃知陽易熾,陰易虧,人可不惜其陰乎?
6. 奇經八脈圖說
督脈起於下極之俞,並於脊裡,上至風府,入腦上巔,循額至鼻柱,屬陽脈之海。其見症,脊強而腰厥。
任脈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至喉嚨,屬陰脈之海。其見症,男子為七疝,女子為瘕聚。
衝脈起於氣衝。《難經》云:並陽明之經,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醫統》辯:井足少陰之經。至《針經》所載:衝任與督脈同起於會陰,在兩陰間。又云:浮於外者,循腹上行,會於咽喉,別而絡唇口。
帶脈起於季脅,回身一周。其見症也,苦腹滿,腰溶溶如坐水中。
陽維起於諸陽之會。維者,維持之義也,為諸脈之綱維。陰維起於諸陰之交。二經之見症也,悵然失志,容容不能自持,驚即失志,喜忘恍惚。
陽蹻脈者,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風池。其見症
陰蹻脈者,起於跟中,循內踝上行,至咽喉交貫衝脈。其見症也,陽緩而陰急。
白話文:
督脈起源於人體最下方的腧穴,沿著脊椎內側向上,直至風府穴,進入腦部,再到頭頂,沿著額頭到達鼻子,屬於陽脈的海洋。其可能的症狀表現為脊椎僵硬及腰部有異常感。
任脈起源於人體中下方,往上至毛髮邊緣,沿著腹部內側上至關元穴,到達喉嚨,屬於陰脈的海洋。其可能的症狀表現為,男性可能出現七種疝氣,女性可能出現瘕聚(一種腫瘤)。
衝脈起源於氣衝穴。根據《難經》記載,它沿著陽明經走,夾在肚臍旁邊向上,到達胸部後散開。《醫統》則認為它是足少陰經的一部分。但《針經》指出,衝脈、任脈和督脈都起源於會陰穴,位於兩個生殖器之間。另有一說法,衝脈在體表的部分,沿著腹部向上,會合於咽喉,然後分開並聯繫嘴脣和嘴巴。
帶脈起源於季脅穴,繞身體一圈。其可能的症狀表現為腹部飽滿,腰部感覺濕潤,好像坐在水中一樣。
陽維脈起源於所有陽脈的交會點。"維"的意思是維持,因此它是所有脈絡的綱領。陰維脈起源於所有陰脈的交會點。這兩條脈絡的可能症狀表現為心情空虛,精神無法集中,受到驚嚇時會失去意志,高興時會忘記事情,精神狀態恍惚。
陽蹻脈起源於腳跟中間,沿著外踝向上,進入風池穴。其可能的症狀表現未提及。
陰蹻脈起源於腳跟中間,沿著內踝向上,到達咽喉,與衝脈交匯。其可能的症狀表現為陽性脈絡鬆弛,陰性脈絡緊張。
7. 督任二脈導引說
夫人身之有督任,猶天地之有子午也。人身之任督,以腹背言;天地之子午,以南北言。可以分,可以合,分之以見陰陽不離;合之以見渾淪無間,此修真者之周行也。惜夫舉世昏昏,盡趨岐徑,或默朝上帝;或內視腑臟;或存神閉息;或服氣吞霞;或運氣機,行火候;或煉日月,採精華;或日運臍輪,夜運泥丸;或朝乎三魂,暮攝七魄;或按周大,而行搬運;或指斗柄,而轉化機;或守中黃絳宮,而待神凝氣聚;或運三華五氣,而用洗骨伐毛,種種玄言,豈離督任?獨惜其舍正路而不由耳!知之者,四門外閉,兩目內觀,心如止水,身似空壺,締觀黍米之珠,權作黃庭之主,不施搬運,自妙轉旋,含光嘿嘿,調息綿綿,握固內守,注意玄關,頃刻而真元內還,未幾而一陽來復,兩腎如湯煎,膀胱似火熱,任督猶車輪,四肢若山石,鼓巽運坤,天機自動,微以意定,則水火自然升降,如桔槔之呼水,稻花之凝露,謂之乾坤交媾罷,一點落黃庭,到此地位,意不可散,散則不成丹矣,故紫陽翁曰:真汞生於離,其用卻在坎,奼女過南園,手持玉橄欖,身心渾飩,與虛空等,不知身之為我,我之為身,神之為氣,氣之為神。不規中而自規中,不胎息而自胎息,虛室生白,黑地引針,亦不知任之為督,督之為任也。
此是最上一乘,慎勿身中摸索。真志修者,其知所務哉!
又十二經,每經各得五穴,以應五行。所出為井,所流為榮,所注為俞,所行為經,所入為合。肝邪治並,心邪治榮,脾邪治俞,肺邪治經,腎邪治合,惟督任則總而貫之。
白話文:
人體中的督脈和任脈,就像天地間的子午線一樣重要。督脈和任脈在人體中,分別代表著背與腹;而天地的子午線,則是代表了南與北。它們既可被視為獨立的存在,也能被看作是一體的,這分別象徵著陰陽兩極的互依互存;同時,當我們把他們視為一體時,便能理解整個宇宙是一個完整無縫的世界,這就是修練者進行的全身循環。可惜的是,全世界的人大多都糊裏糊塗,走偏了道路,有人默默向上帝禱告;有人向內觀照自己的臟腑;有人專注精神、屏住呼吸;有人吸取天地之氣、吞吐雲霞;有人運氣機動,調整火候;有人煉化日月,採集精華;有人白天運轉肚臍,夜晚運轉頭頂;有人早上迎接三魂,晚上攝取七魄;有人按摩全身,進行氣血運轉;有人以北斗七星為指引,轉換生命機制;有人守護心臟,等待精神凝聚;有人運轉三華五氣,進行身體淨化。這些方法雖然玄妙,但究其根本,都離不開督脈和任脈。只可惜,他們都捨棄了正確的道路,而不去遵循!
真正懂得的人,會閉上外界的感官,向內觀照自己,心境平靜如止水,身體輕盈如空壺,專注於內在的精華,作為自己生命的主宰。不需刻意運轉,自然就能巧妙地轉換,保持內心的安靜,呼吸平穩綿長,堅守內心,專注於玄關,片刻之間,真正的元氣就會回歸,不久,陽氣就會再次復甦。雙腎如被熱湯煎熬,膀胱如被火燒般熱烈,任脈和督脈如車輪般運轉,四肢堅固如山石,心靈與身體的運作,就如天機自動,只需微微定下心意,水火自然會上下升降,如同汲水的桔槔,稻花上的晨露,我們稱之為乾坤交媾,一點精華落入黃庭,到達這個境界,心意不能散亂,一旦散亂,丹藥就不能形成。因此,紫陽真人曾說:真汞出生於離卦,但作用卻在坎卦,奼女經過南園,手裡拿著玉橄欖,身心合一,與虛空相等,忘記了身與我,我和身,神與氣,氣與神的區別。沒有刻意追求中心,卻自然而然地找到了中心,沒有特意進行胎息,卻自然而然地進行了胎息,虛室生出光明,黑暗中也能引導方向,更不知道任脈與督脈的區別。
這是最高層次的修煉法門,千萬不要在身體中盲目摸索。真正有決心修行的人,應該明白自己的目標!
再來說十二經絡,每條經絡各有五個穴位,與五行相對應。初始的穴位為井,流動的穴位為榮,注入的穴位為俞,運行的穴位為經,進入的穴位為合。肝臟的問題治療井穴,心臟的問題治療榮穴,脾臟的問題治療俞穴,肺臟的問題治療經穴,腎臟的問題治療合穴,只有督脈和任脈,才能貫穿所有經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