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經通考》~ 身經通考卷四 方選 (8)
身經通考卷四 方選 (8)
1. 脾胃門
人參啟脾湯,治脾胃虛弱、不進飲食,此藥最效。
藿香、半夏、茯苓、砂仁各五分,甘草、黃連、神麯、麥芽各四分,陳皮七分,人參二錢,白朮一錢,木香三分(不見火),上水二鍾,煎八分。空心服。
沖和養胃湯,治內脹。
黃耆(一錢五分)、人參(一錢)、甘草(一錢五分)、當歸(一錢)、白朮(一錢)、白芍(炒,八分)、白茯苓(三分),柴胡(七分)、乾薑(一分)、升麻(一錢)、葛根(一錢)、羌活(一錢五分)、防風(五分)、黃連(七分)、黃芩(七分)、五味子(二分)、水煎,稍熱服。
食鹽治法,凡胸胃酒食停積,心下脹滿,只用鹽花擦牙,溫水嗽下,不過三次,如湯潑雪。
四君子湯,一切脾胃虛弱,飲食減少,諸虛不足,無問內傷外感,病之新久,不論諸病服藥無效,宜用此劑以補之,脾胃漸充,諸病皆愈。
人參(二錢)、白朮(二錢)、白茯苓(一錢)、甘草(炙,五分),上水一鍾半,姜五片,棗一枚,煎七分,食遠服。血虛加當歸、川芎;氣虛表不固加黃耆、桂枝;嘔吐加砂仁、蓿香;心虛加茯神、酸棗仁、益智仁;有痰加陳皮、半夏;泄瀉加山藥、白扁豆;虛寒久瀉者,加肉蔻、乾薑;咳嗽加麥門冬、五味子;心煩不寐加麥門冬、酸棗仁;口渴加乾葛、五味子;胸腹脹滿加枳實、白豆寇;有潮熱加軟柴胡;遍身疼痛加羌活、紫蘇;走注氣痛加延胡索、木香;身體腫滿加大腹皮、厚朴;腹脅疼加吳茱萸、廣木香;小兒痘疹不出加升麻、葛根;女人腹痛加香附、延胡索;大便秘結加枳殼、桃仁、檳榔;小便不利加澤瀉、木通。
平胃散,健脾進食,和胃卻痰,自然榮衛調暢。及療四時感冒,手足腰疼,五勞七傷,外感風寒,內傷生冷,不問三焦痞滿,並有平效。
陳皮、蒼朮、厚朴、甘草各一錢,上水二鍾,姜三片、棗一枚,煎七分,食遠服。五勞七傷有熱加黃芩、柴胡;手足痠疼加烏藥、桂枝;痰嗽發瘧加草果、烏梅;冷熱氣疼加小茴香、木香;水氣脹滿加桑白皮、木通;有氣加茴香;酒傷脾胃加丁香、砂仁、葛根;傷食加白豆蔻、草果;四時瀉泄加豆蔻、訶子;風痰加半夏、皂角;腿膝冷痛加牛膝、肉桂;腿痹加菟絲子、漢防己;渾身拘急有熱加柴胡、黃芩;痢疾加黃連;頭風加藳本,白芷;氣塊加三稜、莪朮;冷淚加夏枯草;有瘟疫時氣二毒,寒熱頭痛加撫芎、蔥白;眼熱加大黃、荊芥;婦人赤白帶下加當歸、茯苓;腰痛加杜仲、八角茴香;婦人腹疼加香附子、烏藥。
參苓白朮散,治久瀉,脾胃大虛必用此,久服方可以復元氣,再無脾胃之患時,常漸瀉漸已者,尤宜多服。
人參(二兩)、白朮(五兩,蒸)、蓮肉(四兩,去心)、白桔梗(一兩)、乾山藥(四兩,炒黃色)、薏苡仁(四兩,炒)、芡實粉(四兩)、白茯苓(四兩,蒸)、炙甘草(二兩,去皮)、砂仁(一兩,炒)、白扁豆(四兩),上為末,欲留久滴水為丸綠豆大,方能久貯,每服二錢,米湯或棗湯調亦可。
人參利膈丸,治胸中不利,痰咳喘滿。和脾開滯,推陳致新。治噎膈之聖藥。
木香(一兩)、檳榔(一兩)、人參(一兩)、當歸(一兩)、藿香(一兩)、甘草(一兩)、枳實(一兩)、大黃(一兩,酒浸)、厚朴(薑製,一兩),為細末,水丸桐子大,下五十丸,仍用豬膽導之,得通便佳。
三因沖和丸,開胃順氣,不拘內外諸證,能宣行諸藥,秘妙之方。
人參末(一兩)、石斛末(一兩)、白豆仁末(一兩)、山楂肉末(一兩,擇有味有肉者)、陳皮末(一兩),合研勻,碗盛碟蓋,飯上蒸。一餐取起,待冷方開,乃調胃補心、接丹田之氣也。
遠志(甘草湯泡,去骨取末,一兩)、山梔(炒焦色取末,二兩)、香附(童便浸半日,溫水洗淨,米醋炒細末,二兩),此三味再共研勻,如法蒸一餐,毋令泄氣,乃透暢心包,達膈間之滯氣也。
海石末(二兩)、蒼朮(米泔水浸,去粗浮皮,炒黃取末,二兩),此二味同蒸,乃消痰飲而通內外之用也。
川芎末一兩、北柴胡末一兩、青黛一兩,此三味和勻,蒸如上法,乃疏肝鬱調達者也。夫心為脾母,補心則土有力。肝為脾賊,平賊則國乃昌,故曰安穀則昌。用穀芽取粉打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曬乾,用益元散五錢(水飛過),神砂五錢,共研勻為衣,食後少頃,白湯下。量人大小、輕重,數服之。
異功散,治中氣不足,純陰無陽諸證。在小兒痘瘡癢塌,為回生要藥,非虛寒不用。
木香、當歸各三錢,官桂、茯苓、白朮各二錢,人參、厚朴、肉豆蔻、丁香、陳皮各二錢半,半夏、附子各一錢半,又每服二錢,姜三片、棗二枚同煎,空心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