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瀠

《身經通考》~ 身經通考卷三 脈說 (22)

回本書目錄

身經通考卷三 脈說 (22)

1. 何謂奇經之脈

衝脈者,自臍至胸,與陽明則並於前,與少陰則並於後,故與陽明皆得,稱為臟腑之海。其氣不順、血不和,則胸腹之氣循經壅逆而裡急矣。

帶脈為病,帶下臍痛精失者,以帶脈起於季脅,圍身如帶,臟腑十二經絡,皆過於此。若飲食不節,勞欲縱傷,致令濕熱下流,邪火內郁,外或風入,胞宮邪凝,臍腹帶脈不任,與邪俱陷,或赤或白,加涕如膿,或青黃雜色,淋漓不淨,其兼證則腰腹痠痛,足膝痿軟,頭目暈眩,經脈參差,甚或寒熱往來,容顏枯瘁。然而發源於衝脈、脾胃者,多以沖為血海,任總諸陰,脾胃司水穀故耳。

是以《骨空論》曰:任脈為病,女子帶下瘕聚。又《痿論》曰:衝脈與陽明合於宗筋之會,而陽明為之長,皆屬於帶脈,帶脈起於季脅章門,前則當臍上,故又或為臍痛。《靈樞經》曰:腎足少陰,當十四椎出屬帶脈。蓋腎主藏精,帶固腰膂,虛則一不能藏,一不能固,而精有失者矣。

陽維為病,寒熱、目眩、僵仆者,以陽維維絡一身之陽,於頭目、手足、頸項、肩背諸陽無一不到。其脈不榮則不能維,在頭目無維則眩,在頸項,肩背無維則僵,在手足無維則僕矣。

陰維為病,心痛胸腹刺築者,以陰維維絡一身之陰,於胸腹諸陰亦無一不到。其脈不榮,則不能維,在胸脅失所維,則動築而刺痛矣。

陽蹻為病,陰緩陽急;陰蹻為病,陽緩陰急,及癲癇瘛瘲,寒熱恍惚者,蓋二蹻之脈,同發一源,故其為病亦不似前六脈,逐經分屬本文,以癲癇瘛瘲,寒熱恍惚總系二經之下,以二經均可病。此二脈一為經,一為絡,病在經則經急絡緩;病在絡,則經緩絡急,總之皆可言經,皆可言絡,但以男女分陰陽之所屬,緩急證病邪之所在,而正文以諸證為二經所共義良深矣!

白話文:

何謂奇經之脈

衝脈,從肚臍到胸部,在前面與陽明經並行,在後面與少陰經並行,所以它與陽明經都相通,稱為「臟腑之海」。如果衝脈的氣機不順暢、血液不和諧,就會導致胸腹部的氣機循經絡阻塞逆流,出現腹痛絞腸的症狀。

帶脈生病,會出現帶下、臍腹疼痛、遺精等症狀。因為帶脈起於脅肋部,像一條腰帶一樣環繞身體,十二經脈都經過它。如果飲食不節制,房事過度,導致濕熱下注,內火鬱結,或外感風邪,使得胞宮氣血凝滯,帶脈負擔過重,邪氣入侵,帶下就會呈現紅色或白色,甚至像膿液一樣,顏色混雜,淋漓不盡。伴隨症狀可能還有腰腹酸痛、腿膝無力、頭暈目眩、經脈紊亂,嚴重者還會寒熱交替,面色憔悴。這些病症的根源多在衝脈和脾胃,因為衝脈是血海,統攝所有陰經,而脾胃負責消化吸收水谷精微。

《骨空論》說:任脈生病,婦女會出現帶下、腹部腫塊。另外,《痿論論》說:衝脈與陽明經在宗筋交匯處相合,陽明經較長,都屬於帶脈,帶脈起於脅肋部的章門穴,前面經過肚臍上方,所以也可能導致臍腹疼痛。《靈樞經》說:腎經少陰脈,在第十四節椎骨處屬於帶脈。因為腎主藏精,帶脈固攝腰部,腎虛則精氣不能收藏,腰部不能固攝,就會出現遺精的症狀。

陽維脈生病,會出現寒熱、頭暈、身體僵硬、跌倒等症狀。因為陽維脈是維繫一身陽氣的經脈,頭面、手足、頸項、肩背等陽氣部位,它都經過。如果陽維脈氣血不足,就不能夠維繫陽氣,頭面部位陽氣不足就會頭暈,頸項、肩背部位陽氣不足就會僵硬,手足部位陽氣不足就會跌倒。

陰維脈生病,會出現心痛、胸腹刺痛、脹滿等症狀。因為陰維脈維繫一身陰氣,胸腹等陰氣部位,它都經過。如果陰維脈氣血不足,就不能夠維繫陰氣,胸脅部位陰氣不足就會產生刺痛和脹滿感。

陽蹻脈生病,則陰經緩弱,陽經亢盛;陰蹻脈生病,則陽經緩弱,陰經亢盛,還會出現癲癇、抽搐、寒熱、神志恍惚等症狀。因為陽蹻脈和陰蹻脈都起源於同一個地方,所以它們的病症不像前六經那樣,各自循經而發病,癲癇、抽搐、寒熱、神志恍惚都是這兩條經脈共同的病症,因為這兩條經脈都可能生病。這兩條經脈,一條是經脈,一條是絡脈,經脈生病則經脈急促,絡脈緩慢;絡脈生病則經脈緩慢,絡脈急促。總而言之,都可以說經脈生病,也可以說絡脈生病。但是要根據男女不同的陰陽屬性,以及緩急的症狀來判斷邪氣所在的位置,文中列舉的各種症狀都是這兩條經脈共同的病症,其道理很深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