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瀠

《身經通考》~ 身經通考卷三 脈說 (7)

回本書目錄

身經通考卷三 脈說 (7)

1. 何謂癆瘵之脈

男子尺脈數無力,發於陰分者,陰虛火動也,兩尺洪大,必遺精,陰火盛也。又有腎水泛症,兩尺亦洪大,大抵脈洪大者,虛也。

尺脈虛弱微細者,必盜汗出也;弦大數,按之無力,亦陰火也;浮而洪數,為虛火;沉而實數,為實火。凡勞熱喘嗽,脈必數無力,按之沉而稍有力者生;浮而細數無力不能容指者死。

《脈經》曰:平人脈大為勞,脈虛亦為勞。勞之為病,其脈浮大,手足煩熱,春夏劇,秋冬瘥。陰寒,精自出。

脈虛沉弦,無寒熱,短氣裡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時時目瞑鼻衄,小腹滿,此為勞使之然。

腎脈微弱而澀,為無子,精氣清冷也。

白話文:

男性手腕尺脈跳動頻率快但力道不足,且脈象浮現於手腕內側陰分,代表身體陰虛火旺。若兩側尺脈都強勁有力,則可能遺精,表示陰火過盛。另外,腎水泛溢的患者,兩側尺脈也會強勁有力。總之,脈象強勁有力通常代表身體虛弱。

尺脈虛弱細微,則容易盜汗。脈象弦緊有力,但按壓時力道不足,也代表陰火旺盛。若脈象浮在表面且跳動頻率快,代表虛火;若脈象沉在深處且跳動頻率快,代表實火。凡是勞累導致的發熱、喘咳,脈象通常會是跳動頻率快但力道不足,按壓時沉在深處且略微有力則代表病情較輕,可以治癒;若脈象浮在表面且細小无力,难以容纳手指则代表病情危重,可能難以挽回。

《脈經》說:正常人的脈象有力,代表勞累,脈象虛弱也代表勞累。勞累導致的疾病,其脈象會浮在表面且有力,手腳發熱,春季和夏季病情加重,秋季和冬季病情減輕。身體陰寒,則精氣會自行流失。

脈象虛弱、沉在深處且弦緊有力,沒有發熱或寒冷症狀,呼吸急促,腹部絞痛,小便不順暢,面色蒼白,經常昏昏欲睡,鼻子流血,小腹脹滿,這些都是過度勞累導致的病症。

腎臟的脈象微弱而澀,則代表不孕,精氣虛弱而寒冷。

脈極虛芤遲為亡血、失精。

凡脈得諸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女人夜夢鬼交。凡脈遲而小弱者,名脫氣。其人疾行則喘喝,手足逆冷,腹滿,甚則溏泄,食不消化。

脈弦而大,按之中空外急,此名為革,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

寸口脈浮而遲,浮則為虛,遲則為勞,虛則衛氣不足,浮則榮氣竭。

左手脈細,右手浮大動急,而不退者,為正氣虛,邪氣盛,主必死。

《脈要》云:勞極諸虛,浮軟微弱,土敗雙弦,火炎急數,骨蒸發熱,脈數而虛,熱而澀小,必殞其軀,如汗加嗽,非藥可除。

巢氏《病原》云:五勞者,一曰志勞,二曰思勞,三曰心勞,四曰憂勞,五曰瘦勞。

白話文:

脈象解讀:

脈極虛芤遲為亡血、失精。

脈象極度虛弱、細小、遲緩,表示失血或失精。

凡脈得諸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女人夜夢鬼交。

脈象微弱、跳動不規則且略微緊緊的,男性則容易失精,女性則可能出現夢遺或夜夢交合。

凡脈遲而小弱者,名脫氣。其人疾行則喘喝,手足逆冷,腹滿,甚則溏泄,食不消化。

脈象遲緩、細小虛弱,稱為“脫氣”。這種人容易在快速行走時喘不過氣,手腳冰冷,腹部脹滿,嚴重時會腹瀉,飲食難以消化。

脈弦而大,按之中空外急,此名為革,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

脈象弦緊、粗大,按壓時感覺中間空虛、外圍緊繃,稱為“革”。女性容易出現半產漏下(即分娩後陰道出血不止),男性則容易失血或失精。

寸口脈浮而遲,浮則為虛,遲則為勞,虛則衛氣不足,浮則榮氣竭。

寸口脈(手腕橈側脈搏)浮而遲緩,浮則代表虛弱,遲則代表勞累。虛弱代表衛氣不足,浮則代表營氣不足。

左手脈細,右手浮大動急,而不退者,為正氣虛,邪氣盛,主必死。

左手脈細小,右手脈浮大、跳動急促且不恢復,代表正氣虛弱、邪氣旺盛,預示著病人將要死亡。

《脈要》云:勞極諸虛,浮軟微弱,土敗雙弦,火炎急數,骨蒸發熱,脈數而虛,熱而澀小,必殞其軀,如汗加嗽,非藥可除。

《脈要》中記載:過度勞累導致身體虛弱,脈象浮軟微弱,土氣敗壞(脾胃功能衰竭)導致雙弦脈,火氣旺盛導致脈象急數,骨蒸發熱,脈象頻數虛弱、熱而澀小,這種情況預示著病人必死無疑,即使出現汗多咳嗽的症狀,也無法用藥物治療。

巢氏《病原》云:五勞者,一曰志勞,二曰思勞,三曰心勞,四曰憂勞,五曰瘦勞。

巢氏的《病原》中提到,五種勞損:一、志勞(精神過度勞累),二、思勞(思慮過度),三、心勞(心力交瘁),四、憂勞(憂慮過度),五、瘦勞(身體過度瘦弱)。

肺勞者,短氣而面腫,鼻不聞香臭;肝勞者,面目乾黑,口苦,精神不守,恐畏不能獨臥,目視不明;心勞者,忽忽喜忘,大便苦難,或時鴨溏,口內生瘡;脾勞者,舌苦直,不得嚥唾;腎勞者,背難以俯仰,小便不利,色赤黃而有餘瀝,莖內痛,陰濕、囊生瘡,小腹滿急,以上亦名五勞。

七傷:一曰陰寒,二曰陰痿,三曰裡急,四曰精滑,五曰精少,六曰精清,七曰小便苦數,臨事不卒。

又曰:七傷者,一曰大飽傷脾,脾傷善噫欲臥,面黃;二曰大怒逆氣,傷肝,肝傷少氣,目開或閉;三曰強力舉重,久坐濕地傷腎,腎傷少精,腰背痛,厥逆下冷;四曰形寒飲冷傷肺,肺傷少氣,咳嗽鼻鳴;五曰憂愁思慮傷心,心傷苦驚,善忘善怒。七曰大恐懼不節傷志,志傷恍惚不樂。

白話文:

肺勞的人,會呼吸短促,臉部浮腫,鼻子聞不到香味和臭味;肝勞的人,臉色乾燥發黑,口苦,精神不集中,容易恐懼害怕,不能獨自睡覺,視力模糊;心勞的人,容易心神恍惚,健忘,大便乾燥難排,有時會腹瀉,嘴巴裡會長瘡;脾勞的人,舌頭發苦,伸直不能吞嚥唾液;腎勞的人,背部難以彎曲伸展,排尿困難,尿液顏色赤黃且滴滴答答,陰莖內疼痛,陰部潮濕,陰囊容易長瘡,小腹脹滿疼痛。以上五種症狀也稱為“五勞”。

七傷是指:1. 陰寒 2. 陰痿 3. 裡急 4. 精滑 5. 精少 6. 精清 7. 小便頻繁而苦澀,臨事不能持久。

七傷的病因:1. 暴飲暴食傷脾,脾臟受損會經常打嗝想睡覺,臉色發黃;2. 大發脾氣逆氣上衝傷肝,肝臟受損會氣短,眼睛時開時閉;3. 強力舉重,久坐潮濕地方傷腎,腎臟受損會精氣不足,腰背疼痛,四肢厥冷;4. 受寒飲冷傷肺,肺臟受損會氣短,咳嗽,鼻子發出聲音;5. 憂愁思慮傷心,心臟受損會容易驚嚇,健忘,容易生氣;6. 驚恐過度,失節傷志,意志受損會神志恍惚,不快樂。

《金匱》云:五勞虛極羸瘦,腹滿不能飲食,食傷、憂傷、飲傷、房室傷、飢傷、勞傷、經絡榮衛氣傷。肉肓乾血肌膚甲錯,兩目黯黑,緩中補虛,大黃䗪蟲丸主之。按:虛勞發熱,未有不由瘀血者,而瘀血未有不由內傷者,故以潤劑治乾血,以軟動啖血之物行死血,死血已去,病根已劃,而後可從事乎滋補之劑。仲景為萬古醫方之祖有以哉!

《玄珠》云:五行六氣,水特五之一耳,一水既虧,豈能勝五火哉?虛勞等症蜂起矣!體虛者,最易感於邪氣,當先和解,微利、微下之,以其緩而治之;次則調之。醫者,不知邪氣加於身而未降,便行補劑,邪氣得補,遂入經絡,至死不悟,良可悲矣!夫涼劑能養水清火,熱劑能燥水補火,理易明也。勞為熱症明矣,當可補乎?惟無邪、無熱、無積之人,脈舉按無力而弱者,方可議補。

白話文:

《金匱》記載:勞累過度導致體虛極度消瘦,腹部飽脹無法進食,這是因為飲食、憂慮、飲酒、房事、飢餓、勞累、經絡氣血受損所致。身體內部如同枯竭,肌肉萎縮,皮膚乾燥,指甲有缺陷,雙眼黯淡無光。應該選擇溫和的藥物來補益脾胃、滋補身體,大黃䗪蟲丸可以治療此症。

有人認為:虛勞發熱,一定是由於瘀血導致的,而瘀血又多半是因為內傷造成的。所以應該用潤滑的藥物治療乾燥的血液,用能夠軟化血液的藥物來疏通瘀血。一旦瘀血去除,病根就消除了,然後才能使用滋補的藥物。張仲景是醫藥學的鼻祖,他的醫方確有獨到之處!

《玄珠》記載:五行中水只佔其中之一,如果水氣不足,怎麼能克制五種火呢?因此就會出現虛勞等疾病。體虛的人很容易受到邪氣的侵襲,應該先用和解的藥物來調節身體,稍加利尿,稍微瀉下,用溫和的方法治療;然後再進行調理。有些醫生不知道邪氣侵入人體還沒有下降,就急於使用補藥,結果邪氣得到滋補,反而進入經絡,最後導致死亡,卻還不明白原因,實在令人悲痛!

涼性的藥物可以滋養水氣、清熱解毒,熱性的藥物可以燥濕生火,這個道理很容易理解。勞累屬於熱症,應該補嗎?只有那些體內沒有邪氣、沒有熱症、沒有積滯,脈象浮而無力的人,才適合使用補藥。

又必察其胃中及右腎二火虧而用之。

心虛,則動怵,恍惚憂煩,少色舌強,宜養榮湯,琥珀定神丸之類,以益其心血。

脾虛,面黃肌瘦,吐利清冷,腹脹腸鳴,四肢無力,飲食不進,宜快脾進食丸之類,以調其飲食。

肝虛,目昏筋脈拘變,面青恐懼,如人將捕之狀,宜牛膝益中湯、虎骨之類,以養其筋脈。

肺虛,呼吸少氣,喘之咳嗽,嗌乾,宜枳實湯加人參、黃耆、阿膠、蘇子,以調其氣。

白話文:

如果發現病人胃部和右腎的火氣不足,就應該用這種藥方。

如果病人心氣虛弱,就會出現心悸、恍惚、憂慮煩躁、面色蒼白、舌頭僵硬等症狀,應該服用養榮湯、琥珀定神丸等藥物,來滋養心血。

如果病人脾氣虛弱,就會出現面黃肌瘦、嘔吐腹瀉、腹脹腸鳴、四肢無力、食慾不振等症狀,應該服用快脾進食丸等藥物,來調節飲食。

如果病人肝氣虛弱,就會出現目眩、筋脈拘攣、面部青色、恐懼不安、像被人追捕一樣的狀態,應該服用牛膝益中湯、虎骨等藥物,來滋養筋脈。

如果病人肺氣虛弱,就會出現呼吸短促、氣喘咳嗽、咽喉乾燥等症狀,應該服用枳實湯,並加入人參、黃芪、阿膠、蘇子等藥物,來調節氣血。

腎虛,腰背脊膝厥逆而痛,神昏耳鳴,小便頻數,精漏,宜八味九加五味、鹿茸,去附子,用山藥等丸,以生其精。

白話文:

如果腎臟虛弱,出現腰部背部膝蓋疼痛並且有痙攣感,精神模糊耳朵嗡鳴,尿頻且頻繁遺精的情況,可以使用八種藥物加上五種藥草(包括鹿茸),去掉一種名爲“附子”的藥材,並加入山藥製成丸劑服用,以此來滋養身體和恢復精力。

2. 何謂有痰之脈

沉弦細滑大小不勻,皆痰為病,偏弦為飲,雙弦為寒飲,左右手關前脈浮弦大而實者,膈上有稠痰也。宜吐而愈,病人百藥不效,關上脈浮而大者,痰也。眼胞及眼下如煙薰者,痰也。丹溪曰:久得澀脈,痰飲膠固,脈道阻滯也。卒難得開,必費調理。

痰屬濕,乃津液所化,因風寒濕熱之感,或七情飲食所傷,以至氣逆,液濁變為痰飲,或吐咯上去,或疑滯胸膈,或留聚腸胃,或留注經絡,四肢隨氣升降,遍身無處不到。其為病也,為喘、為咳、為噁心嘔吐,為痞膈壅塞、關格;異病為泄利,為眩暈、為嘈雜、為怔忡驚悸、為癲狂、為寒熱、為痛、為胸膈轆轆有聲,或背脊一點常如冰冷,或四肢麻痹不仁,皆痰所致。百病多有兼痰者,世所不知也。

白話文:

如果脈象沉而細滑,大小不均勻,都是痰引起的病症。脈象偏向一邊的,是單純的「飲」,兩邊都沉弦的,是「寒飲」。如果左右手關脈位置浮弦而大且實,則表示膈膜上有稠密的痰,應該用吐法治療,才能痊癒。病人如果各種藥物都无效,關脈位置浮而大的,也是痰引起的病症。眼皮和眼睛下面像是被烟熏过一样,也是痰的表现。

丹溪先生说:如果长期出现涩脉,说明痰饮已经凝固,脉络阻塞了,很难一下子打开,必须经过长时间的调理才能治好。

痰屬濕,乃津液所化,因風寒濕熱之感,或七情飲食所傷,以至氣逆,液濁變為痰飲,或吐咯上去,或疑滯胸膈,或留聚腸胃,或留注經絡,四肢隨氣升降,遍身無處不到。其為病也,為喘、為咳、為噁心嘔吐,為痞膈壅塞、關格;異病為泄利,為眩暈、為嘈雜、為怔忡驚悸、為癲狂、為寒熱、為痛、為胸膈轆轆有聲,或背脊一點常如冰冷,或四肢麻痹不仁,皆痰所致。百病多有兼痰者,世所不知也。

痰屬於濕邪,是津液转化而成的。因为风寒湿热入侵,或者七情失调、饮食不节,导致气机逆乱,津液变得浑浊,形成了痰饮。痰饮可能会吐出来,也可能停滞在胸膈,或者积聚在肠胃,或者留存在经络中,随着气机的升降,遍布全身,无处不在。痰引起的病症很多,包括喘息、咳嗽、恶心呕吐、胸闷气滞、胃口不佳;另外还会出现泄泻、头晕目眩、胃部嘈杂、心悸不安、癫狂、寒热交替、疼痛、胸膈有声音、背部某一点感觉冰冷、四肢麻木等症状。很多疾病都伴有痰,但世人往往不知道。

痰有新久、輕重之殊,新而清者,形色清白稀薄,氣味亦淡;久而重者,黃濁稠黏,凝結咳咯難出,漸成惡味,酸辣腥膻鹹苦,甚至帶血而出。蓋痰生於脾胃,宜實。脾燥渴又隨氣而升,宜順氣為先,分導次之;又氣升屬火,順氣在於降火。熱痰則清之,濕痰則燥之,風痰則祛之,郁痰則開之,頑痰則軟之,食積痰則消之,在上者吐之,在中者下之。又中氣虛者,宜固中氣以運痰,若攻之太重,則胃氣虛,而痰愈盛矣。

二陳(湯)加升提之藥,能使大便潤而小便長。熱痰用青黛、黃連,用青礞石丸最捷;濕痰身多軟而重,用蒼、白朮、黃芩、香附、半夏、貝母;熱痰加瓜蔞、青黛;酒痰用瓜蔞、青黛,蜜丸噙化。

白話文:

痰分新舊輕重,新痰清稀淡味,舊痰濃稠惡臭,甚至帶血。痰源於脾胃,宜健脾實胃,脾燥生痰,應順氣降火。熱痰宜清,濕痰宜燥,風痰宜祛,郁痰宜開,頑痰宜軟,食積痰宜消,上痰宜吐,中痰宜下。中氣虛者,宜補中氣以運化痰液,切忌過度攻伐,以免傷胃加重痰症。

二陳湯加升提藥,有助於通便利尿。熱痰可用青黛、黃連,青礞石丸效果最快。濕痰表現為身體沉重乏力,可用蒼朮、白朮、黃芩、香附、半夏、貝母。熱痰可加瓜蔞、青黛;酒痰可用瓜蔞、青黛,製成蜜丸含服。

痰在脅下,非白芥子不能達;痰在四肢,非竹瀝不能行;痰在皮裡膜外,非竹瀝不除。氣虛之人有痰,非竹瀝不開。痰結核在咽喉,噪不能出,化痰藥加咸能軟堅之味,瓜蔞仁、杏仁、海石、桔梗、連翹,少佐以朴硝,以薑汁、蜜丸噙之。

治痰用利藥過多,致脾氣下虛,則痰反易生而多。

虛人中焦有痰,胃氣亦賴所養,卒不可便攻,攻盡則愈虛。

白話文:

痰停在肋骨下方,非白芥子無法達到;痰停在四肢,非竹瀝無法通行;痰停在皮膚和肌肉之間,非竹瀝無法去除。氣虛的人有痰,非竹瀝無法化開。痰結核在咽喉,聲音無法發出,化痰藥需加入鹹味軟堅之物,如瓜蔞仁、杏仁、海石、桔梗、連翹,少量佐以朴硝,以薑汁、蜂蜜做成丸劑含服。

治療痰症過度使用利藥,會導致脾氣虛弱,反而容易產生更多痰。

體虛的人中焦有痰,胃氣也需要滋養,不可急於攻伐,攻伐過度則更加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