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春錄

《回春錄》:王孟英臨床醫學精華的匯聚

《回春錄》是一部源自清代中醫的珍貴文獻,經由王士維(極可能即本書所載醫案的主人翁——名醫王孟英)於道光二十三年(西元1843年)編輯及補充內容而成。雖然書名「回春」二字常令人聯想到延年益壽、青春永駐的養生秘訣,基礎介紹亦提及飲食、運動、藥物等養生方法,但從目前提供的序文與內科醫案精選內容來看,《回春錄》的核心價值與主要篇幅,似乎更側重於記錄並闡釋清代名醫王孟英(字孟英)的臨床診療經驗與獨到見解,特別是其在處理複雜、危重病情時的「妙法」。本書透過一系列詳實的醫案,展現了一位醫者深厚的學養、敏銳的洞察力以及敢於突破常規的臨證膽識。

書之序,由周鑅所撰,開宗明義讚揚其友王君孟英之醫術非凡。序中提到,王孟英自幼立志「有用於世」,因「不為良相,則為良醫」之古訓,遂銳志於醫學,潛心研究,盡得醫道之精微。周鑅以「潛齋」為其室名,喻其醫學造詣之淵深莫測。序文高度評價王孟英的臨床療效,謂其「治病之奇,若有天授」、「活人無錯」,並將其醫術提升至「用世之才,運其濟世之術,而可垂諸後世者哉」的高度。周鑅編輯此書,仿效前人整理名家醫案的做法,意在將王孟英「耳目所及之妙法」記錄流傳,並謙稱自己「見聞有限,遺美極多」,期望後世醫家能繼續補充,廣泛傳播王孟英的醫學思想。由此可知,《回春錄》實為王孟英臨床實踐的案例集與心得錄,是周鑅出於景仰和推廣其醫術的意願而編纂。

醫案部分是本書最為精彩與核心的內容,目前提供的內科醫案涉及感冒、風溫、春溫等常見及複雜的溫熱病範疇。透過這些具體案例,讀者得以一窺王孟英的診斷思路、辨證方法及處方用藥特色。

在「感冒」醫案中,王孟英展現了對病機的深刻洞察。何叟案中,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冬月感冒卻出現面赤、氣逆、煩躁不安等類似「戴陽證」的表現。王孟英沒有被表面的熱象所迷惑,而是根據患者高齡體虛、真陽素擾的背景,診斷為「衛陽不固,風邪外入,有根蒂欲拔之虞」,誤投表散則可能「一汗亡陽」。他大膽採用了類似真武、四逆等回陽鎮飲、攘外安內的思路,方用東洋人參、熟附片、乾薑等溫補之藥,配伍細辛、白朮、茯苓、五味子、胡桃肉等藥,一劑而癒。此案凸顯了王孟英「見病知源」的能力,即使是看似尋常的感冒,在高年體虛者身上也可能出現複雜變局,治療必須顧護正氣,不可拘泥於傳統感冒的表散法則。他並且鄭重警告此方「不可輕試於人,致干操刃之辜」,足見其用藥的獨特性與嚴謹性。

江小香案則是一個因前醫誤治導致病情危篤的複雜案例。患者素體虛弱,感冒後經溫散再進補,病情反而加劇,出現陰津陽氣俱傷、中運受阻、內風妄動等一系列危險症狀,被其他醫生視為「無藥可治之證」。王孟英通過細緻的脈診(虛弦而小數)及症狀分析,精確診斷為陰陽俱傷、風痰內動,但認為「不過難治耳,未可遽棄」。他採用了結合秋石水製的高麗參、肉蓯蓉、首烏等滋補腎陰、填精益氣之品,配伍生白芍、牡蠣、蒺藜等柔肝潛陽熄風之藥,以及楝實、橘紅、桑椹、石斛、茯苓等理氣化痰、養陰清熱之藥,並用肉桂心微量引火歸元。此方組複雜,兼顧陰陽、虛實、內外、氣血、痰風,體現了王孟英在處理多重病機交織的疑難雜症時,善於協調多種治法,逐步調整用藥,最終使患者轉危為安。

周子朝案中,患者病勢酷似傷寒,兼有心下脹痛。王孟英憑藉脈象(右部沉滑)和舌苔(黃不渴)以及小便特徵(如蘇木汁),判斷其非典型傷寒。初用蔥豉湯加減發汗,但隨後出現惡熱、氣逆欲死等變證。王孟英立即意識到「客邪解矣,清其痰熱可也」,轉而使用大量清化痰熱、肅肺降逆的藥物,促使患者吐出大量膠痰,病情隨之緩解。此案體現了王孟英對病邪傳變的動態觀察與靈活應變能力,以及對「痰」這一病理產物在病情轉歸中作用的高度重視。

黃鼎如母案和陳舜廷父案則再次強調了辨證論治的重要性,特別是警惕被假象所誤導。黃母高齡感冒,看似痰嗽氣逆、顴紅等熱象,但王孟英結合脈診與苔色,診為「冬溫挾痰阻肺,治節不伸,肝陽鼓舞直升」,引用羅謙甫「治痰火類孤陽」的思路,以小陷胸湯加減大劑清化痰熱、降逆平肝,迅速取效。而陳父案中,患者因喜飲薑湯被誤診為虛寒而迭投溫補,最終導致胃陰枯竭而無法救治。王孟英一語道破「渴喜薑湯者,不過為痰阻清陽之證據耳」,並非真寒。這兩個案例都是對「見症不惑」、「識得病機」的生動演示。

在「風溫」醫案中,王孟英提出了區別於傳統觀點的「溫邪順傳胃腑」理論。沈裕昆妻案是此理論的典型代表。患者溫邪未解,病情突然惡化,出現目閉、鼻塞、耳聾、肢搐、不語等危象。傳統溫病學說多言溫邪「逆傳膻中」導致神昏。但王孟英通過診察,結合患者素有痰飲內阻的體質特點,判斷溫邪是「順傳胃腑」,得以憑藉痰飲興風作浪。雖然症狀駭人,但他明確指出「證無可恐」,關鍵在於清除胃中痰熱。他引用郭雲臺「胃實不和,投滾痰而非峻」之語,大膽使用了小陷胸湯合蠲飲六神湯等方,並輔以礞石滾痰丸等峻藥,旨在盪滌胃腸積滯的痰熱穢物。面對患者家屬對藥物峻猛的顧慮,王孟英堅定地說「既患駭人之病,必服駭人之藥」,並強調必須足量服用才能奏效。此案成功驗證了其順傳理論和「滌痰」治法,展現了王孟英在溫病診治上的創新與膽識,以及對病勢判斷的自信。與顧聽泉會診,亦體現了其虛心聽取他人意見,又堅持己見的風範。

程燮庭乃郎案則是一個風溫挾濕、兼有陰虛陽擾、病變及厥陰的複雜案例。患者體豐多濕,厚味釀痰,又感風溫,兼有精關不固、陰虛傾向,導致病邪深入,出現莖縮寒顫、欲作痙厥的危象。王孟英明確指出這是痰濕為患、陰虛陽擾、風邪入絡的結果,嚴禁溫補劫液。面對單傳獨子的危重病情和家屬的焦慮,他並未獨斷,而是要求與顧聽泉會診,既是藉助同道之力,也是避免孤軍奮戰引發爭議,體現了其醫者仁心與處世智慧。最終,王、顧二人共同擬定「肅清肺胃」與「涼腎舒肝」的聯合治法,通過分時段、分層次的治療,有效控制了病情。

「春溫」醫案進一步深化了對溫病的認識。余侄森伯案是春溫初犯在肺,邪氣尚淺的典型。王孟英診脈後即判斷病邪在肺,應當從腑下行排出,採用清肺涼熱、下行導邪的方藥,如知母、花粉、冬瓜子、桑葉、枇杷葉、黃芩、葦莖、梔子等,果如所料,邪從二便排出而迅速痊癒。此案與他對比,若循常法用汗藥,恐釀成大證,再次證明了其診斷與治法的精準與超前。

濮樹堂室案則是一個特殊群體——孕婦患春溫的案例。患者懷孕五月,壯熱無汗、口渴善嘔,後出現煩躁譫語。王孟英辨證為痰熱阻氣,苔黃不燥顯示邪未入營,故禁用血藥。心下堅痛是痰熱內阻的表現,治法當「開上」。他採用小陷胸湯加減,配伍菖蒲、枳實等芳化開竅、行氣化痰之品,並用蘆菔湯煎服,旨在滌痰開結,佐以竹茹、郁金、梔子、連翹等清熱理氣。病情緩解後,再改用甘寒之劑(甘味藥性多能益陰,寒涼清熱),滋陰生津,最終母子平安。此案顯示了王孟英在處理特殊生理狀態患者時,既遵循溫病辨證原則,又能兼顧孕婦禁忌,用藥靈活而穩妥。

姚令輿室案更是溫病危重兼夾宿疾的典型。患者素有喘嗽,又患春溫,前醫因見其本元久虧而誤投溫補,導致邪氣內陷,出現痙厥神昏等極危之象。其他醫生皆束手無策。王孟英診脈猶見弦滑,認為「生機未絕,遽爾輕棄,毋乃太忍」。他採用了大量清熱息風、救陰生液、潛陽鎮逆、通絡蠠痰之品,方中重用犀角、羚羊角、石膏等清熱平肝熄風藥,並佐以沙參、玄參、知母、花粉、生地黃等滋養陰津,以及鱉甲、石英、金鈴、旋覆、貝母、竹瀝等潛陽化痰。此方藥味繁多,但配伍嚴謹,針對熱入營血、肝風內動、痰熱互結、陰液虧耗等多重危險病機,挽救了生命。此案充分展示了王孟英在處理多系統受累、病勢兇險的危急重症時,敢於重劑、善於合方、力挽狂瀾的高超醫術。

從以上醫案分析,《回春錄》所展現的王孟英醫學思想具有以下鮮明特點:

  1. 辨證精微,重在病機: 不拘泥於病名或表面症狀,注重透過脈診、舌診及四診合參,深入分析病邪性質、傳變規律、體質因素、既往病史及誤治情況,精確把握核心病機。
  2. 治法靈活,不泥古方: 雖然醫案中可見小陷胸湯等經典方劑的影子,但王孟英多是根據具體病情加減化裁,甚至創立或組合複雜方劑。對於特殊的病機,如溫邪順傳、痰熱內結、陰陽俱傷等,敢於採用非傳統或較為峻猛的治法與藥物(如礞石滾痰丸、大劑清熱養陰藥),體現了其獨立思考與臨證膽識。
  3. 重視痰、濕、風等病邪: 在多個醫案中,痰飲、濕濁、內風等病理產物或病邪扮演著關鍵角色。王孟英善於識別並清除這些病邪,認為它們常是病情纏綿、複雜變化的重要原因。
  4. 強調顧護正氣,防範誤治: 在處理複雜病情時,王孟英不僅著眼於祛邪,更重視顧護患者的陰陽氣血。他多次在醫案中批評前醫的誤治,指出錯誤的治療不僅無益,反而會嚴重損害正氣,加劇病情。
  5. 理論聯繫實際,勇於創新: 王孟英對溫病傳變有獨特認識(順傳胃腑),並在臨床中得到驗證。他對《寓意草》等醫著有深入研究,並能結合自身經驗加以發展。
  6. 醫者仁心,謹慎嚴謹: 在危重或複雜病例面前,他展現了救死扶傷的仁心,即使被認為「無藥可治」也不輕言放棄。同時,對於獨特或峻猛的治法,他會警示風險,甚至建議會診,體現了其對患者負責的態度。

回顧《回春錄》的內容,儘管其基礎介紹提及了廣泛的養生範疇,但提供的醫案部分無疑是本書最具學術價值的精華所在。它不是一本簡單的養生指南,而是一部記錄了清代一位卓越臨床醫家豐富經驗和獨到見解的醫案專著。書名「回春」的深層含義,或許不僅是字面上的延年益壽,更包含了通過高明的醫術,使罹患重病、生機衰微的患者得以恢復健康活力,重獲新生之意。

《回春錄》對現代中醫臨床仍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它提醒我們,診斷疾病不能只看表面,必須深入探究病機;治療不能拘泥於教條,必須根據病情靈活變通;面對複雜多變的臨床情況,應具備批判性思維和勇於創新的精神。王孟英的醫案,是中醫臨床實踐的生動教材,值得後世醫者細心研讀,從中學習其辨證思路、治法技巧和醫者風範。它不僅是清代醫學成就的一個縮影,更是中華傳統醫學寶庫中一份不可多得的遺產。希望這部匯聚了王孟英臨床智慧的《回春錄》能夠得到更廣泛的傳播與研究,讓其「回春」的濟世之術,在當代繼續發光發熱。


一、內科 (1)

一、內科 (2)

一、內科 (3)

一、內科 (4)

一、內科 (5)

一、內科 (6)

一、內科 (7)

一、內科 (8)

一、內科 (9)

一、內科 (10)

一、內科 (11)

一、內科 (12)

一、內科 (13)

一、內科 (14)

一、內科 (15)

一、內科 (16)

一、內科 (17)

一、內科 (18)

一、內科 (19)

一、內科 (20)

一、內科 (21)

一、內科 (22)

一、內科 (23)

一、內科 (24)

一、內科 (25)

一、內科 (26)

一、內科 (27)

一、內科 (28)

一、內科 (29)

一、內科 (30)

一、內科 (31)

一、內科 (32)

一、內科 (33)

一、內科 (34)

一、內科 (35)

一、內科 (36)

一、內科 (37)

一、內科 (38)

一、內科 (39)

一、內科 (40)

一、內科 (41)

一、內科 (42)

一、內科 (43)

一、內科 (44)

一、內科 (45)

一、內科 (46)

一、內科 (47)

一、內科 (48)

一、內科 (49)

一、內科 (50)

一、內科 (51)

一、內科 (52)

一、內科 (53)

一、內科 (54)

一、內科 (55)

一、內科 (56)

一、內科 (57)

一、內科 (58)

一、內科 (59)

一、內科 (60)

一、內科 (61)

一、內科 (62)

一、內科 (63)

一、內科 (64)

一、內科 (65)

一、內科 (66)

一、內科 (67)

一、內科 (68)

一、內科 (69)

一、內科 (70)

一、內科 (71)

一、內科 (72)

一、內科 (73)

一、內科 (74)

一、內科 (75)

一、內科 (76)

一、內科 (77)

一、內科 (78)

一、內科 (79)

一、內科 (80)

一、內科 (81)

一、內科 (82)

一、內科 (83)

一、內科 (84)

一、內科 (85)

一、內科 (86)

一、內科 (87)

一、內科 (88)

一、內科 (89)

一、內科 (90)

二、婦產科 (1)

二、婦產科 (2)

二、婦產科 (3)

二、婦產科 (4)

二、婦產科 (5)

二、婦產科 (6)

二、婦產科 (7)

二、婦產科 (8)

二、婦產科 (9)

二、婦產科 (10)

二、婦產科 (11)

三、兒科 (1)

三、兒科 (2)

三、兒科 (3)

三、兒科 (4)

四、外科 (1)

四、外科 (2)

四、外科 (3)

五、五官科 (1)

五、五官科 (2)

五、五官科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