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春錄》~ 一、內科 (73)
一、內科 (73)
1. 痢疾
今邪未清滌,而以溫補藥壅塞其流行之道,以致邪不能出,逆而上衝,噦不能食,此痢症之所畏。吾以通降涼潤之劑,搜邪掃濁,惟恐其去之不速,胡反以白痢復作為憂?豈欲留此垢滯於腹中,冀得化脂膏而填空隙,何若是之寶惜而不願其去耶?幸若舟深信,竟從孟英議。尋愈。
戚嫗,病痢,某醫以其高年,用「舍病顧虛」之法為治,漸至少腹結塊,攻痛異常,大渴無溺,杳不知飢,晝夜百餘行,五色並見,呼號欲絕。孟英診之,脈至沉滑而數。因謂曰:縱然暑濕深受,見症奚至是耶?此必溫補所釀也。夫痢疾古稱滯下,明指「欲下而滯塞不通」。
顧名思義,豈可以守補之品更滯其氣?燥烈之藥再助其虐?現少腹聚氣如瘕,痢症初起,因於停滯者有之。今見於七八日之後,且時欲沖逆,按之不硬,則顯非停滯之可擬,實為藥劑之誤投。察前諸方,果是參、朮、薑、萸、附、桂、粟殼、故紙、川椒、烏梅等一派與病刺謬之藥。
是但知年老元虛,不聞邪實則實?幸未嘔噦,尚可希冀一二。遂與:蓯蓉,(川)楝,(白)芍,(黃)芩,(黃)連,橘(皮),(石)斛,(山)楂,(神)曲,延胡,綠(萼)梅,鱉甲,雞(內)金,鼠矢,海䖳,出入互用,數帖漸安。
十八澗徐有堂室,病痢,醫作寒濕治,廣服溫補之藥,痢出覺冷,遂謂沉寒。改投燥熱。半月後,發熱無溺,口渴不飢,腹痛且脹,巔痛不眠。翁嘉順囑其求診於孟英,察脈弦細,沉取甚數,舌絳無津,肌肉盡削。是暑熱膠錮,陰氣受爍。與:北沙參,肉蓯蓉,(黃)芩,(石)斛,楝(實),(白)芍,銀花,桑葉,丹皮,阿膠合白頭翁湯為劑,次日各恙皆減。
痢出反熱,有堂不解,問(何以)故?孟英曰:熱證誤投熱藥,熱結而大便不行者有之;或熱勢奔迫,而泄瀉如火者有之;若誤服熱藥而痢出反冷者,殊不多見也。無怪醫者指為久伏之沉寒。吾以脈證參之,顯為暑熱。然暑熱之邪,本無形質,其為滯下也,必挾身中有形之垢濁。
故治之之道,最忌補澀壅滯之品。設誤用之,則邪得補而愈熾,濁被壅而愈塞,耗其真液之灌溉,阻其正氣之流行,液耗則出艱,氣阻則覺冷。大凡有形之邪,皆能阻氣機之周流。如痰盛於中,胸頭覺冷。積滯於腑,臍下欲熨之類。皆非真冷,人不易識。吾曾治愈多人矣。徐極歎服,仍議育陰滌熱,病果漸瘳。
但病機隱伏,測識匪易,前此之止,非邪淨而止之止,乃血得補而不行之止。邪氣止而不行,是以痛脹欲死。夫強止其痢,遽截其瘧,猶之乎新產後妄澀其惡露也。世人但知其惡露之宜通。而不知間有不可妄通者,但知瘧、痢之當止,而不知邪未去而強止之,其害較不止為尤甚也。
白話文:
痢疾
痢疾的病機隱藏很深,不易診斷。之前那些治癒的案例,並不是邪氣完全清除才止痢,而是因為血液得到補充,所以痢疾不再發作。邪氣雖然停止了,但並沒有排出體外,所以患者仍舊腹痛脹滿,痛苦不堪,如同快要死去一般。強行止住痢疾,或驟然截斷瘧疾,就像產後胡亂收斂惡露一樣。世人只知道惡露應該暢通,卻不知道有些情況不能隨便讓它通;只知道瘧疾和痢疾應該止住,卻不知道邪氣未除就強行止住,其危害比不治療還要嚴重。
現在邪氣還沒有清除,卻用溫補的藥物堵塞邪氣的流通通道,導致邪氣無法排出,反而逆行上衝,患者嘔吐不能進食,這是痢疾最怕的情況。我用通降涼潤的藥劑,清除邪氣和濁氣,唯恐它排得不夠快,怎麼反而擔心白痢復發呢?難道是想把這些污濁之物留在腹中,希望它能變成油脂填滿空隙嗎?怎麼會如此珍惜這些污穢而不願讓它排出呢?幸好患者深信我的話,最終按照我的方法治療,很快就痊癒了。
一位戚姓老婦患痢疾,某位醫生因為她年紀大,便使用「舍病顧虛」的方法治療,結果導致她腹部漸漸出現結塊,疼痛劇烈,極度口渴卻無法排尿,完全沒有飢餓感,一天一夜拉肚子一百多次,大便顏色五花八門,病人痛苦呼喊,幾乎要死了。孟英診治後,發現她的脈象沉滑而數。孟英說:即使暑濕侵襲嚴重,也不至於出現這種症狀啊!這肯定是溫補藥物造成的!痢疾古稱滯下,明確指出是「想要排出卻滯塞不通」。
顧名思義,怎麼可以用溫補的藥物更進一步阻滯氣機呢?用燥烈的藥物再次加重病情呢?現在她的少腹部聚積氣體如同腫塊,痢疾初期,是因為停滯不通造成的,但現在已經過了七八天,而且還有衝逆的趨勢,按壓腹部也不硬,顯然不是停滯不通,而是藥物誤服所致。查看之前的處方,果然是參、朮、薑、萸、附、桂、粟殼、故紙、川椒、烏梅等一系列與病情相違背的藥物。
醫生只知道她年老體虛,卻不知道邪氣實則為實證?幸好她沒有嘔吐,還有一線希望。於是,我給她開了:蓯蓉、川楝子、白芍、黃芩、黃連、橘皮、石斛、山楂、神曲、延胡索、綠萼梅、鱉甲、雞內金、鼠矢、海藻,這些藥物交替使用,服用了幾帖藥後,病情漸漸好轉。
十八澗徐有堂的妻子患痢疾,醫生誤認為是寒濕,廣泛使用溫補藥物,結果痢疾排出後反而感覺寒冷,醫生便認為是寒邪深入。於是改用燥熱的藥物治療。半個月後,她發熱,無法排尿,口渴卻不飢餓,腹痛脹滿,頭痛欲裂,整夜睡不着覺。翁嘉順建議她向孟英求診,孟英診脈發現脈象弦細,沉取甚數,舌頭紅絳無津,肌肉消瘦。這是暑熱膠固,陰氣受損。我給她開了:北沙參、肉蓯蓉、黃芩、石斛、楝實、白芍、金銀花、桑葉、丹皮、阿膠,並配合白頭翁湯,第二天各種症狀都減輕了。
痢疾排出後反而發熱,有堂不解,問我這是為什麼?我說:熱證誤用熱藥,導致熱結,大便不通的情況確實有;或者熱勢奔迫,導致瀉瀉如火的情況也有;但是誤服熱藥,痢疾排出後反而感覺寒冷的情況,卻很少見。難怪醫生會誤認為是久伏的寒邪。我根據脈象和症狀綜合判斷,顯然是暑熱。然而,暑熱的邪氣,本無形質,它之所以會導致滯下,必然是挾帶了體內有形的垢濁之物。
所以治療的方法,最忌諱使用溫補澀滯的藥物。如果誤用了這些藥物,邪氣就會因為補充而更加熾盛,濁氣就會因為堵塞而更加嚴重,消耗人體的津液,阻礙正氣的運行,津液耗損則排便困難,氣機阻滯則感覺寒冷。凡是有形的邪氣,都能阻礙氣機的周流。例如,痰盛於胸中,胸部會感覺寒冷;腹部積滯,肚臍下會感覺需要熨燙之類的,這些都不是真正的寒冷,普通人不容易辨別。我曾經治愈過很多人這樣的病例。徐氏極為佩服,也同意我的意見,繼續採用滋陰清熱的方法治療,病情果然漸漸痊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