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維

《回春錄》~ 一、內科 (58)

回本書目錄

一、內科 (58)

1. 脅痛

單小園巡檢,患右脅痛,醫予溫運藥,病益甚,至於音喑不能出聲,仰臥不能反側,坐起則氣逆如奔,便溺不行,湯飲不進者,已三日矣。孟英診其脈:沉而弦。與:旋覆,赭石,薤白,蔞仁,(黃)連,(法)夏,竹茹,貝(母),枳實,紫菀,加雪羹,服之,一劑知,數劑愈。

白話文:

單小園巡檢,得了右邊的脅痛,醫生給他開了溫熱、幫助氣血運行的藥,結果病反而更嚴重,甚至聲音都沙啞說不出話,躺著不能翻身,坐起來就氣喘得像奔跑一樣,大小便都排不出來,連湯水都喝不進去,已經三天了。孟英診斷他的脈象,是沉而弦。於是開了以下藥方:旋覆花、赭石、薤白、蔞仁、黃連、法半夏、竹茹、貝母、枳實、紫菀,再加上雪羹(一種用海藻、荸薺等製成的食物),服藥後,一劑藥就見效,幾劑藥後就痊癒了。

2. 腹痛腹脹

陳春湖令郎子莊,體素弱,季秋,患腹痛,自汗,肢冷,息微。咸謂元虛欲脫,孟英診之,脈雖沉伏難尋,而苔色黃膩,口乾溺赤。當從證也。與:(黃)連,(厚)樸,楝(實),梔(子),元胡,蠶砂,省頭草等藥,服之而康。次年患感,復誤死於補。

夏醞泉,延孟英視錢嫗之病,腹痛欲絕,因見弦滑之脈,與當歸龍薈丸而安。

許仲筠,患腹痛不飢,醫與參、附、薑、術諸藥,痛脹日加,水飲不沾,沉沉如寐。孟英診脈:弦細,苔色黃膩。投以:枳(實),(厚)樸,(吳)萸,(黃)連,梔(子),楝(實),香附,蒺藜,延胡等藥,二劑。便行脈起,苔退知飢而愈。

阮範書明府令正,患腹痛欲厥,醫見其體甚弱也,與鎮逆通補之法,而勢日甚。孟英察脈,弦數左溢,是因忿怒而肝陽勃升也。便秘不飢,口苦而渴。與:雪羹,梔(子),楝(實),旋(復),絳(屑),元胡,丹皮,(竹)茹,貝(母),(調)下左金丸而愈。逾年,以他疾歿於任所。

張月波令弟,陡患腹痛,適飽啖羊肉麵條之後,醫皆以為食滯。連進消導,痛甚而渴,得飲大吐,二便不行。又疑寒結,疊投燥熱。其病益加,呻吟欲絕,已四日矣。孟英視之,脈弦數,苔干黃,按腹不堅。以海䖳一斤、鳧茈一斤,煎湯頻灌,果不吐。令將余湯煎:,(山)梔,(黃)連,楝(實),(石)斛,(竹)茹,(黃)芩,枇杷葉,知母,延胡,柿蒂,旋覆為劑,吞龍薈丸,投匕而溲行痛減。次日更衣而愈。

吳誦青室,年近五旬,天癸已絕,偶患腹脹,局醫黃某知其體素羸也。投以腎氣湯,而寒熱漸作。改從建中法,旬日後,病劇而崩,愈補愈甚。乞援於孟英。脈洪而數,渴飲苔黃,是吸受暑邪,得溫補而血下漏也。與:犀角元參,茅根,柏葉,梔(子),楝(實),知(母),(石)斛,花粉,白薇等藥,數劑始安。續加:生地、二至(丸)、「二冬」滋養而愈。

次年患病,仍為藥誤而殞。

高若舟,偶患腹脹,醫投溫運,漸至有形如痞,時欲沖逆吐酸,益信為虛寒之病。溫補之藥備嘗,飲食日減,其痞日增,肌肉漸消,臥榻半載。甲辰春,迓孟英診脈:沉弦而軟滑,大解不暢,小溲渾短,苔色黃膩,乃肝鬱氣結。鬱則生熱,補則凝痰。

與:梔(子),(川)楝,(吳)萸,(黃)連,元胡,烏藥,旋(復),枳(實),雞金,鱉甲,(竹)茹,橘(皮),(茯)苓,(法)夏等藥,服之證雖遞減,時發寒熱,四肢痠痛,或疑為瘧。孟英曰:此氣機宣達,鬱熱外泄,病之出路,豈可截乎?參以:秦艽,柴胡,豆卷,羚羊(角),蠶砂,桑枝之類,迎而導之。人皆疑久病元虛,藥過涼散。

白話文:

腹痛腹脹

陳春湖的兒子子莊,體質虛弱,秋季患了腹痛,自汗,四肢冰冷,呼吸微弱。大家都認為是元氣虛弱將要死亡,孟英診治後,雖然脈象沉伏難以摸到,但舌苔黃膩,口乾尿赤。於是根據症狀治療。用了黃連、厚樸、楝實、梔子、元胡、蠶砂、省頭草等藥,服藥後痊癒。次年患病,又因誤服補藥而死。

夏醞泉請孟英診治錢嫗的病,腹痛劇烈,快要死了,孟英見到脈象弦滑,於是給她服用當歸龍薈丸,病情得以好轉。

許仲筠患腹痛但不飢餓,醫生給他服用人參、附子、生薑、白朮等藥物,結果疼痛和脹滿日益加重,不能喝水,昏昏欲睡。孟英診脈:脈象弦細,舌苔黃膩。於是給他服用枳實、厚樸、吳茱萸、黃連、梔子、楝實、香附、蒺藜、延胡等藥,服用了兩劑藥後,大便通暢,脈象恢復,舌苔消退,感到飢餓,病情痊癒。

阮範書明府令正,患腹痛,快要休克,醫生見他體質虛弱,採用溫補的方法治療,結果病情日益加重。孟英診脈,脈象弦數,左脈充盈,這是因為憤怒導致肝陽上亢。便秘,不飢餓,口苦且口渴。於是給他服用雪羹、梔子、楝實、旋覆花、絳雪、元胡、丹皮、竹茹、貝母,並配合左金丸服用,病情痊癒。一年後,因其他疾病死於任所。

張月波的弟弟,突然患腹痛,剛吃完羊肉麵條,醫生都認為是食物積滯,便不斷地給他服用消導藥物,結果疼痛加劇,口渴,喝水後大量嘔吐,大小便不通。又懷疑是寒邪凝結,又服用溫熱藥物,病情更加嚴重,痛苦呻吟,快要死了,已經持續四天了。孟英診治,脈象弦數,舌苔乾燥發黃,按壓腹部不堅硬。於是用海螵蛸一斤、茈胡一斤煎湯,頻頻灌服,果然不再嘔吐。然後用剩下的藥湯再加入山梔子、黃連、楝實、石斛、竹茹、黃芩、枇杷葉、知母、延胡索、柿蒂、旋覆花,另加當歸龍薈丸,少量服用,大便通暢,疼痛減輕。第二天就能穿衣起床,痊癒。

吳誦青的妻子,年近五十,月經已經停止,偶然患腹脹,當地醫生黃某知道她體質虛弱,便給她服用腎氣丸,結果寒熱交替出現。又改用建中湯法治療,十天后,病情加重,大出血,補藥越補病情越重。於是求助於孟英。脈象洪數,口渴飲水,舌苔發黃,這是感受暑邪,服用溫補藥物導致出血。於是給她服用犀角、元參、茅根、柏葉、梔子、楝實、知母、石斛、花粉、白薇等藥物,服用了幾劑藥後病情好轉。接著又加服生地黃、二至丸、「二冬」等藥滋養身體,最終痊癒。次年患病,又因藥物誤治而死。

高若舟,偶然患腹脹,醫生給他服用溫補藥物,病情逐漸發展成痞塊,經常想嘔吐,並吐出酸水,醫生更加相信是虛寒之症。服用各種溫補藥物,飲食日減,痞塊日增,肌肉漸漸消瘦,臥床半年。甲辰年春天,他請孟英診治,脈象沉弦而軟滑,大便不通暢,小便混濁量少,舌苔黃膩,這是肝氣鬱結。鬱結則生熱,補則凝痰。

於是給他服用梔子、川楝子、吳茱萸、黃連、元胡、烏藥、旋覆花、枳實、雞金、鱉甲、竹茹、橘皮、茯苓、法夏等藥物,服藥後病情雖然減輕,但時常發冷發熱,四肢酸痛,懷疑是瘧疾。孟英說:這是氣機疏通,鬱熱外泄,是疾病的排出途徑,怎麼能阻止呢?於是又加入秦艽、柴胡、豆豉、羚羊角、蠶砂、桑枝等藥物,疏導病情。大家都懷疑久病傷元氣,藥物過於寒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