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維

《回春錄》~ 一、內科 (57)

回本書目錄

一、內科 (57)

1. 胃脘痛

予:吳萸水炒黃連,枳實,竹茹,栝蔞,石膏,旋覆,赭石,知母,半夏,雪羹,服二劑,吐止痛減,五劑熱退而解猶不暢,旬日始得豁然,乃去石膏、知母、旋(復)、赭(石)調之而愈。

吳蘊香大令仲媳,汛愆而崩之後,脘痛發厥,自汗肢冷。孟英脈之,細而弦滑,口苦便澀。乃素體多痰,風陽內鼓,雖當崩後,病不在血。與:旋(復),赭(石),羚(羊角),(竹)茹,枳(實),貝(母),薤(白),(栝)蔞,蛤殼為方,痛乃漸下,厥亦止。再加金鈴、延胡、蓯蓉、鼠矢,服之而愈。

迨季冬,因猝驚發狂,笑罵不避親疏。孟英察脈,弦滑而數。與:犀(角),羚(羊角),元參,丹皮,丹參,梔子,菖蒲,竹葉,鱉甲,竹瀝,吞(服)當歸龍薈丸,熄風陽以滌痰熱,果數劑而安。

然平時喜服補藥,或有眩暈,不知為風痰內動,益疑為元氣大虛。孟英嘗諫阻之,而彼不能從。至次年春季,因傷感,而狂證陡發,毀器登高,更甚於昔。孟英視之,苔黑大渴。與前方,加珍珠、牛黃服之,苔色轉黃,弦滑之脈略減,而狂莫可治。改以:石膏,硃砂,鐵落,菖蒲,青黛,知母,膽星,鱉甲,金鈴,旋覆,元參,竹瀝,為大劑,送服礞石滾痰丸,四服而平。

繼而腳氣大發,腹痛便閉,上衝於心,肢冷汗出,昏暈欲厥。與:(黃)連,楝(實),梔(子),(竹)茹,小麥,百合,旋(復),貝(母),延胡,烏藥,雪羹,石英,鼠矢,黃柏,藕(肉)等藥,服之而安。

吳沄門,年逾花甲,素患脘痛,以為虛寒,輒用溫補,久而益劇。孟英診曰:肝火宜清,彼不之信。延至仲夏,形已消瘦,倏然浮腫,脅背刺痛,氣逆不眠。心辣如焚。善嗔畏熱。大便時瀉,飲食下咽即吐。諸醫束手,乃懇治於孟英。脈軟而數。與:竹茹,黃連,枇杷葉,知母,梔(子),楝(實),旋(復),赭(石)等藥而吐止。

飲食雖進,各恙未已。投大劑沙參,生地,龜板,鱉甲,女貞,旱蓮,桑葉,丹皮,銀花,茅根,(竹)茹,貝(母),知(母)(黃)柏,枇杷葉,菊花等藥,出入為方。二、三十劑後,周身發疥瘡而腫漸消。右耳出黏稠膿水而瀉止。此諸經之伏熱,得以宣泄也。仍以此藥,令其久服,迨秋始愈。

冬間能出門矣。

白話文:

胃脘痛

一位病人胃脘疼痛,醫生用吳萸水炒黃連、枳實、竹茹、栝蔞、石膏、旋覆花、赭石、知母、半夏、白芍(雪羹應為白芍)治療,服兩劑後嘔吐停止,疼痛減輕;五劑後發熱退去,但仍不暢快,十天後才完全好轉。於是醫生去掉了石膏、知母、旋覆花、赭石,調整藥方後痊癒。

吳蘊香大令的兒媳婦,產後大出血後胃脘疼痛,昏厥,自汗肢冷,脈細弦滑,口苦便秘。醫生診斷為體內痰多,風陽內盛,雖然是產後,但病不在於血。於是處方旋覆花、赭石、羚羊角、竹茹、枳實、貝母、薤白、栝蔞、蛤殼等藥,疼痛逐漸減輕,昏厥也停止。之後又加入金鈴子、延胡索、肉蓯蓉、鼠尾草,服用後痊癒。

到了冬天,病人因受驚嚇而發狂,胡言亂語,不分親疏。醫生診脈弦滑數,開了犀角、羚羊角、玄參、丹皮、丹參、梔子、菖蒲、竹葉、鱉甲、竹瀝,並服用當歸龍薈丸,以熄風陽,滌痰熱,幾服藥後病情就穩定下來。

但是病人平時喜歡服用補藥,偶爾會頭暈,醫生認為是風痰內動,也懷疑是元氣大虛,曾勸阻她,但她沒有聽從。到第二年春天,因為受寒,狂症再次發作,比以前更嚴重。醫生診見舌苔黑、口渴,於是沿用之前的藥方,加入珍珠、牛黃,舌苔顏色變黃,脈象略有好轉,但狂症卻無法治愈。於是改用石膏、硃砂、鐵落、菖蒲、青黛、知母、膽星、鱉甲、金鈴子、旋覆花、玄參、竹瀝,加大劑量,並服用礞石滾痰丸,四劑後病情平穩。

之後又患上腳氣,腹痛便秘,上衝於心,肢冷汗出,昏暈欲厥。醫生用黃連、楝實、梔子、竹茹、小麥、百合、旋覆花、貝母、延胡索、烏藥、白芍、石英、鼠尾草、黃柏、藕粉等藥治療,病情好轉。

吳沄門,六十多歲,素有胃脘痛,認為是虛寒,經常服用溫補藥物,病情反而加重。醫生診斷為肝火旺盛應該清熱,但他不信。到了仲夏,人已經消瘦,突然浮腫,脅肋後背刺痛,氣逆失眠,心煩如火,易怒怕熱,大便時瀉,飲食下咽就嘔吐。其他醫生都束手無策,於是求治於孟英醫生。脈軟而數,醫生用竹茹、黃連、枇杷葉、知母、梔子、楝實、旋覆花、赭石等藥,嘔吐停止。

雖然能進食,但其他症狀沒有好轉。於是醫生開了大劑量的沙參、生地黃、龜板、鱉甲、女貞子、旱蓮草、桑葉、丹皮、金銀花、茅根、竹茹、貝母、知母、黃柏、枇杷葉、菊花等藥,多次調整藥方。服用二三十劑後,全身長疥瘡,腫脹逐漸消退,右耳流出粘稠膿水,大便也正常了。這是因為體內伏熱得以宣洩。醫生讓病人繼續服用此藥,到秋天痊癒。

冬天就能出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