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春錄》~ 一、內科 (64)
一、內科 (64)
1. 霍亂
尚是風陽僭極,肺胃不清也。以:葦莖湯去桃仁,加百合、白薇、元參、小薊、蒲公英、竹葉、西瓜翠衣、蓮子心為方,和入童溺,仍吞當歸龍薈丸,服旬日痊愈。
張二梅,年逾六旬,秋間患霍亂轉筋。醫見高年而厥逆多汗,擬進溫補,張不敢服。但用平淡單方,及外治法而瘥。然從此大便不堅,時時自汗,遍身瘡疥,畏熱異常。立冬後,孟英診之:脈甚滑數,口渴苔黃,便溺皆熱,猶著夾衣,是賦質偏陽,濕熱內盛。幸而未進溫補,得以引年,與大劑清化法,漸愈。
某傳一方,(治遍身瘡疥)頗佳,以麻黃(一兩),川椒(五錢),蛇床子(五錢),斑蝥(七枚),雄豬油或柏油熬透去渣。另用明礬,黃柏(各一兩),蓖麻子,大楓子(各四十粒),共研細末,調入油內,絹包擦患處,能拔蘊毒伏邪,未出旬日可愈。無後患。比余(孟英自稱)火酒摩轉筋之義正同。
姜秋農,瘧瀉初痊,遽勞奔走,陡患霍亂轉筋。面臂色紫,目陷音嘶,胸悶苔黃,汗多口膩,神疲溲秘,脈細而弦。孟英以:沙參,蠶矢,苡仁,竹茹,半夏,絲瓜絡,木瓜,車前子,扁豆葉,陰陽水煎,送左金丸一錢,外以吳萸一兩研末,鹽水調塗湧泉穴。
服後,吐瀉漸止,噫氣不舒,呃忒脅痛,汗減口燥,脘下拒按,脈軟而弦。以素多肝鬱也。去沙參、蠶矢、木瓜、車前、左金(丸)。加紫菀、鬱金、楝實、通草、枇杷葉,二貼(後),溲行呃止,苔退足溫,腰脹腿痛,手紫漸淡,去郁(金)、(紫)菀、(木)通、(川)楝,加沙參、石斛、蘭葉、藕(肉)、鮮稻頭。
亦二帖,脈和脹減,啜粥口咸,體素陰虧也。去半夏、扁豆葉,加歸身、花粉、橘皮。
又二帖,大解行而安穀,腰痠少寐。為易:西洋參,加麥冬、羊藿以調之。
數貼後,又加枸杞、杜仲而愈。
蔣循庵媳,患霍亂轉筋,交三日矣。厥逆目竄,膈悶無溺,苔黃苦渴,脈極弦細。屢進桂、附、薑、術,氣逆欲死。與:昌陽瀉心湯加減,煎成徐服。外以吳萸研末,滷調貼湧泉穴,服二劑,吐止足溫。去(紫)蘇、(厚)樸,加(川)楝、(石)斛、蒲公英,多劑獲痊。蓋伏暑挾素盛之肝陽為病,誤服溫補,以致遽難廓清也。
戚媼者,年六十餘矣,自幼傭食杭州黃連泉家,忠勤敏干,老而彌甚。壬寅秋,患霍亂轉筋。余(孟英)視之,暑也。投蠶矢湯,兩帖而瘥。
三日後,忽蜷臥不能反側,氣少不能語言,不食不飲。蓮泉惶懼,就近邀一老醫診之,以為「霍亂皆屬於寒」,且昏沉欲脫,定附子理中湯一方。蓮泉知藥猛烈,不敢遽投,商之王君安伯,安伯云:且忽服也。若謂寒證,則前日之藥,下咽即斃,吐瀉安得漸止乎?蓮泉大悟。
白話文:
霍亂
古代醫書記載的霍亂病例及治療方法,多為肺胃失調、暑熱或肝陽上亢所致。治療方法主要採用清熱解毒、理氣和中、扶正祛邪等方法,並根據患者具體情況調整藥物。
第一個案例,患者因風陽過盛,肺胃不清而患霍亂,醫師處方以葦莖湯去桃仁,加入百合、白薇、元參、小薊、蒲公英、竹葉、西瓜翠衣、蓮子心,並加入童尿服用,同時服用當歸龍薈丸,十天痊癒。
第二個案例,張二梅老年患霍亂轉筋,醫師初診擬用溫補,但患者未服用,僅用平淡單方及外治法痊癒。但之後出現大便溏瀉、自汗、皮膚瘡瘍、怕熱等症狀。後診脈象滑數,口渴苔黃,大小便熱,仍穿夾衣,診斷為陽虛濕熱內盛,幸未服用溫補藥物,得以延年。醫師採用大劑量清熱化濕之法,使其漸愈。 文中還提及一個治療遍身瘡疥的有效偏方,用麻黃、川椒、蛇床子、斑蝥、豬油(或柏油)熬製成藥膏,另用明礬、黃柏、蓖麻子、大楓子研末調入藥膏中使用。
第三個案例,姜秋農因勞累過度而患霍亂轉筋,症狀為面色紫暗、眼窩深陷、聲音嘶啞、胸悶、苔黃膩、汗多、口膩、神疲乏力、小便不通、脈細弦。醫師處方以沙參、蠶矢、苡仁、竹茹、半夏、絲瓜絡、木瓜、車前子、扁豆葉等煎湯,並服用左金丸,外用吳萸研末加鹽水塗抹湧泉穴。治療過程中,根據病情變化多次調整藥物,最終痊癒。
第四個案例,蔣循庵媳婦患霍亂轉筋三日,症狀為厥逆、眼球突出、膈悶、無尿、苔黃、口渴、脈弦細。因之前服用溫補藥物病情加重,醫師改用昌陽瀉心湯加減,外用吳萸貼湧泉穴,最終痊癒。此案例說明了溫補藥物使用不當的危害。
第五個案例,戚媼患霍亂轉筋,醫師初診為暑熱,用蠶矢湯治療痊癒。三日後病情複發,其他醫師誤診為寒證,擬用附子理中湯,幸未服用而免於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