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維

《回春錄》~ 一、內科 (4)

回本書目錄

一、內科 (4)

1. 風溫

奈善生嗔怒、易招外感。不甘淡泊,反復多次。每復發必莖縮寒顫,甚至齒縫見紫血瓣,指甲有微紅色,溺短而渾黑極臭。孟英曰:幸上焦已清,中樞已運,亟宜填補腎陰,清除肝熱。

以:西洋參,二冬,二地,蓯蓉,花粉,知(母),(黃)柏,(黃)連,(川)楝,(石)斛,(白)芍,石英,牡蠣,龜板,鱉甲,阿膠,雞子黃之類,相迭為方,大劑連投二十餘帖,各恙漸退,繼以此藥熬膏晨服,午進繆氏資生方,各品不炒,皆生曬研末,竹瀝為丸。枇杷葉湯送下。

服至入秋,始得康健。孟英曰:古人丸藥皆用蜜,最屬無謂。宜各因其證而變通之,此其一法也。

韓組林,年近古稀,孟冬患肢厥頭腫,譫語遺尿,包某作虛風類中,進以溫補,勢益劇。孟英脈之,左弦數,右滑溢。乃痰熱內阻,風溫外侵。予:羚(羊角),貝(母),(竹)茹,梔(子),(連)翹,(白)薇,桑(葉),菊(花),花粉,丹皮,旋覆,以蘆菔湯煎服而愈

錢聞遠仲郎患感,湯某進桂、樸、薑、柴等藥,而痰血頻咯,神瞀耳聾,譫語便溏,不飢大渴,苔黑溲少,徹夜無眠。範應樞、顧聽泉疊進輕清,黑苔漸退,舌絳無津,外證依然,不能措手。孟英診之,脈皆細數,乃真陰素虧,營液受爍,不必以便溏不食而畏滋膩也。授以:西洋參,生地,二至(丸),二冬,龜板,燕窩,(竹)茹,貝(母),銀花,藕汁,梨汁,葳蕤,百合等藥,二劑,咯血漸至,痰出甚多,漸進稀糜,夜能稍寐。五劑,熱退瀉止,渴始減,脈漸和。

旬日後,解燥屎而痊。

王炳華之子,患感,葉某用溫散藥,而氣逆礙臥。四明老醫王秉衡作腎虛不能納氣治,連服大劑溫補,喘嗽益劇,面浮跗腫,抬肩自汗,大渴脅痛。乞治於孟英,已半月不交睫矣。診其脈,右部弦大而強,舌根黑苔如煤者,兩條,面黧形瘦,幸而大解溏瀉,得能消受許多誤藥。

徑予;旋(復),(代)赭石,黃連,枳實,栝蔞,蘇子,杏仁,萊菔汁,紫菀,(生)石膏,六大劑,始能就枕,而大渴不止,脘腹反形痞脹,按之堅痛。乃去旋(復)、(代)赭石,少加白芥子、半夏、薤白,兼令日啖北梨數十枚。

服旬日,胸腹皆舒,苔色盡退,唯嗽未已。改用:西洋參,杏(仁),貝(母),蘆根,知母,冬瓜子,(枇)杷葉,花粉,柿霜,竹瀝,十許劑,嗽止,而跗腫、渴、瀉,亦皆霍然矣。凡啖梨三百餘斤,聞者莫不詫異。

俞博泉令郎,患感,即兼腹痛而脹。胡某投以溫散,二便不行,昏譫大渴,舌苔黑刺。孟英以:犀(角),(連)翹,楝(實),薄(荷),(黃)連,花粉,元參,大黃,服之,便下神清。為(乃)去犀角,加丹皮,二帖,苔化熱退。惟少腹梗脹,不甚知飢。改投:(山)梔,(黃)連,楝(實),蒺(藜),延胡,橘核,蓯蓉,花粉,制軍諸藥,連解黑矢,漸以向安。正欲養陰之際,而惑於旁言,另招金某,服大劑溫補藥,以圖元氣驟復。

白話文:

風溫

容易生氣的人容易招致外感疾病。這位病人個性急躁,病情反覆多次。每次復發都會出現陰莖縮小、寒顫,甚至牙縫中出現紫色的血塊,指甲略帶微紅色,小便量少且顏色深黑,氣味極其難聞。孟英醫生說:幸好上焦已經清熱,中樞功能也恢復運作,現在最重要的是補充腎陰,清除肝熱。

於是,他使用了西洋參、二冬(冬花、冬蟲草)、二地(生地、地黃)、肉蓯蓉、花粉、知母、黃柏、黃連、川楝子、石斛、白芍、石英、牡蠣、龜板、鱉甲、阿膠、雞蛋黃等藥材,根據病情反覆加減藥方,連續服用二十多付大劑量的藥。病情逐漸好轉後,再將這些藥材熬成膏狀,每天早上服用,中午服用繆氏資生方。所有藥材都不炒,都用生曬的研磨成粉末,用竹瀝做成藥丸,用枇杷葉湯送服。

服藥到秋天,才完全康復。孟英醫生說:古人用蜂蜜做丸藥,其實沒有必要,應該根據病人的實際情況靈活運用藥方,這就是其中一種方法。

韓組林,年近七十,孟冬(十一月)時患病,出現肢體厥冷、頭腫、神志不清、遺尿等症狀。包某醫生認為是虛風症,使用溫補的方法治療,病情卻更加嚴重。孟英醫生診脈後發現,左脈弦數,右脈滑數,判斷是痰熱內阻,加上風溫外侵。於是,他使用羚羊角、貝母、竹茹、梔子、連翹、白薇、桑葉、菊花、花粉、丹皮、旋覆花等藥材,用蘿蔔湯煎服,病人很快痊癒。

錢聞遠的次子患病,湯某醫生使用桂枝、白朮、生薑、柴胡等藥物治療,結果卻出現痰血頻頻咳出、神志不清、耳聾、胡言亂語、大便溏稀、不飢渴、苔黑、尿少、徹夜難眠等症狀。範應樞、顧聽泉兩位醫生又用清熱的藥物治療,黑苔雖然漸退,但舌頭卻紅絳無津,其他症狀仍然存在,束手無策。孟英醫生診脈後發現,脈象皆細數,認為是先天陰虛,營氣受損,不必因為大便溏稀、不思飲食而害怕滋膩的藥物。於是,他使用了西洋參、生地黃、二至丸(天冬、麥冬)、二冬、龜板、燕窩、竹茹、貝母、金銀花、藕汁、梨汁、葳蕤、百合等藥物,服藥兩劑後,咯血漸止,痰液排出增多,逐漸稀薄,晚上也能稍微睡著。服藥五劑後,熱退、瀉止,口渴減輕,脈象也漸趨平和。

十天后,大便通暢,痊癒。

王炳華的兒子患病,葉某醫生使用溫散的藥物治療,結果卻導致氣逆,臥床不起。四明的一位老醫生王秉衡認為是腎虛不能納氣,連續服用大劑量的溫補藥物,結果喘嗽更加嚴重,面浮肢腫,抬肩自汗,口渴、脅痛。病人請求孟英醫生治療,已經半個月不能合眼睡覺了。孟英醫生診脈後發現,右脈弦大有力,舌根部黑苔如煤炭一樣,臉色黧黑消瘦,幸好大便溏瀉,能夠消化吸收很多誤服的藥物。

於是,他直接使用旋覆花、代赭石、黃連、枳實、栝樓、蘇子、杏仁、蘿蔔汁、紫菀、生石膏等藥物,六劑藥後,病人才能夠睡覺,但是口渴不止,脘腹反而脹滿堅痛。於是,他去除了旋覆花、代赭石,少加白芥子、半夏、薤白,並讓病人每天吃幾十個梨。

服藥十天後,胸腹都舒暢了,舌苔也完全退去,只剩下咳嗽未愈。於是,他改用西洋參、杏仁、貝母、蘆根、知母、冬瓜子、枇杷葉、花粉、柿霜、竹瀝等藥材,十幾劑藥後,咳嗽停止,足腫、口渴、腹瀉也都痊癒了。病人一共吃了三百多斤梨,聽說的人都感到詫異。

俞博泉的兒子患病,同時伴有腹痛脹滿。胡某醫生使用溫散的藥物治療,結果大小便不通,昏譫、口渴、舌苔黑而厚。孟英醫生使用犀角、連翹、楝實、薄荷、黃連、花粉、玄參、大黃等藥物治療,病人大便通暢,神志清醒。然後,他去除了犀角,加入丹皮,服藥兩劑後,舌苔轉化,熱退。只剩下少腹梗脹,不怎麼想吃東西。於是,他又使用了梔子、黃連、楝實、蒺藜、延胡索、橘核、肉蓯蓉、花粉、制軍藥等藥物,連續服藥,大便顏色轉為正常,病情逐漸好轉。正當要開始滋陰養生的時候,病人聽信旁人的話,又找了金某醫生,服用大劑量的溫補藥物,企圖迅速恢復元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