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春錄》~ 一、內科 (50)
一、內科 (50)
1. 眩暈
湖墅,張春橋,素稟不堅,頭眩腦鳴,頻服溫補藥,甚覺畏冷。人皆謂其體偏於寒也。
辛丑春,始請孟英診之,脈甚數。曰:陰虧也。溫補非宜。改服滋水培元之劑,頗為有效。夏間,或勸以灸火,云:「可以除百病」。蓋未知灼艾之可以除百病者,謂可除寒濕凝滯、陽氣不能宣通之證,非謂內傷外感一切之病皆可以灸除之也。故仲景有「微數之脈,慎不可灸」之訓,正以艾火大能傷陰也。
灸後數日,即寒少熱多,宛如虐疾,醫者以為「脾寒」病,投以溫散,日以滋甚。春橋知藥治未符,堅不肯服,乃父與之詢其故,漫曰:要兒服藥,須延王先生診治。與之遂邀孟英治之,切其脈,滑數倍加,曰:陰虛之體,內熱自生,灸之以艾,火氣內攻。當時溽暑,天熱外爍,三者交加,陰何以堪?再投溫散,如火益熱,當從「癉瘧」治。
專以甘寒熄熱,則陰津不致枯涸,而寒熱可不攻自去。所謂「治病必求其本」也。竟不用一分表散藥而治愈。
一老廣文,俸滿來省驗看,患眩暈。醫謂「上虛」,進以參、耆等藥,因而不食不便,煩躁氣逆。孟英診曰:「下虛」之證,誤補其上,氣分實而不降,先當治藥,然後療病。與:(山)梔,(豆)豉,(黃)芩,桔(梗),枳(實),橘(紅),(紫)菀,貝(母),一劑粥進便行,嗣用滋陰熄風法而愈,
王雪山令媳,患心悸眩暈。廣服補劑,初若甚效,繼乃日劇,時時汗出,肢冷息微,氣逆欲脫,灌以參湯,稍有把握。延逾半載,大弗不資。莊之階舍人,令延孟英診視,脈沉弦且滑,舌絳而有黃膩之苔,口苦溲熱,汛事仍行。病屬痰熱轇轕,誤補則氣機壅塞,與大劑清熱滌痰藥,吞當歸龍薈丸,服之漸以向安。
仲夏即受孕,次年二月誕一子,惜其娠後停藥,去痰未盡,娩後復患悸暈不眠,氣短不飢,或作產後血虛治不效,仍請孟英視之。脈極滑數,曰:病根未刈也。與蠲痰清氣法,果應。
比丘尼心能,體厚蹣跚。偶患眩悸,醫以為虛。久服溫補,漸至發腫不飢。仲夏,延孟英視之,脈甚弦滑,舌色光絳。主清痰熱,盡撤補藥,彼不之信,仍服八味等方。至季夏再屈孟英診之,脈數七至,眠食盡廢,不可救藥矣,果及秋而荼毗。(和尚死叫荼毗)。
曾稼梅令嬡,患眩暈,脘痛,筋掣,吐酸,渴飲,不飢,咽中如有炙臠,朱某與溫胃藥,病日劇。孟英診脈,弦滑,投:(竹)茹,貝(母),(吳茱)萸,(黃)連,旋(復),赭(石),梔(子),楝(實),枳(實),郁(金),雪羹之藥,十餘劑始愈。
胡秋谷令嬡,年甫笄(女子十五歲為笄),往歲患眩暈,孟英切其脈滑,作痰治,服一、二劑,未愈。更醫謂「虛」,進以補藥,頗效,渠信為然。今冬復病,徑服補藥,半年後,眠食皆廢,聞聲驚惕,寒顫自汗,肢冷如冰。以為久虛欲脫,乞援於孟英。脈極細數,目赤便秘,胸下痞塞如柈,力辨其非虛證。
白話文:
湖墅的張春橋,體質原本就不好,容易頭暈、腦鳴,經常服用溫補的藥物,反而覺得更怕冷。大家都認為他的體質偏寒。
辛丑年春天,他開始請孟英醫師診治,發現他的脈搏跳動很快。孟英醫師說:「這是陰液虧損的現象,不適合溫補。」於是改用滋陰補腎的藥方,效果很好。夏天的時候,有人勸他做艾灸,說:「艾灸可以去除百病。」其實他們不知道艾灸能治百病,是指能去除寒濕凝滯、陽氣不通的病症,而不是所有內傷外感都可以用艾灸治好的。所以《傷寒論》說「脈象微弱數促,不可以艾灸」,正是因為艾灸容易耗傷陰液。
艾灸幾天後,張春橋就開始發熱,怕冷的感覺減少,就像得了瘧疾一樣。醫生認為這是「脾寒」的病,給他開溫散的藥,結果病情越來越嚴重。張春橋知道藥不對症,堅決不肯吃,他的父親問他原因,他隨口說:「要我吃藥,一定要請王先生來診治。」於是他們請孟英醫師來看病,把脈後,發現脈象更加滑數,孟英醫師說:「他本來就是陰虛的體質,體內會生熱,又用艾灸,火氣就往內攻。加上當時天氣悶熱,內外夾攻,陰液怎麼能承受呢?再用溫散的藥,就像火上澆油,應該用治療『癉瘧』的方法來治療。」
所以改用甘寒的藥物來清熱,這樣陰液就不會枯竭,寒熱的問題自然會解除。這就是所謂的「治病要找出根本原因」。結果不用任何發散的藥物就治好了。
一位老先生,在京城做官期滿回到家鄉,患有眩暈。醫生說是「上虛」,給他吃人參、黃耆等補藥,結果他反而吃不下飯、大便不通,煩躁不安、氣往上衝。孟英醫師診斷後說:「這是『下虛』的病,卻誤補了上焦,導致氣機上實不下,應該先用藥物調順氣機,再治療眩暈。」於是開了梔子、豆豉、黃芩、桔梗、枳實、橘紅、紫菀、貝母等藥,吃一劑藥粥後就開始排便。之後再用滋陰熄風的方法治療,就痊癒了。
王雪山先生的媳婦,患有心悸和眩暈。她吃了很多補藥,剛開始好像很有效,但後來病情越來越嚴重,時常出汗,手腳冰冷、呼吸微弱,氣往上衝,好像快要虛脫了,灌了人參湯後稍微好轉。這樣拖了半年多,病情還是沒有起色。莊之階先生請孟英醫師來診治,發現她的脈象沉弦而滑,舌頭紅絳且有黃膩的舌苔,口苦、小便發熱,月經也還來。這是痰熱交雜的病,如果誤用補藥會導致氣機壅塞。於是開了大劑量的清熱化痰藥,搭配當歸龍薈丸,服用後病情逐漸好轉。
仲夏時她懷了孕,隔年二月生了一個兒子,可惜她懷孕後就停藥,痰沒有完全清除。生產後又復發心悸眩暈、失眠,氣短、沒有食慾。有人認為是產後血虛,但治療無效。又請孟英醫師診治,發現脈象極其滑數,孟英醫師說:「病根沒有去除啊!」於是給予祛痰清氣的藥方,果然有效。
比丘尼心能,體型肥胖笨重。偶爾患上眩暈和心悸,醫生認為是虛弱,長期服用溫補藥物,結果身體逐漸浮腫,沒有食慾。仲夏時,請孟英醫師診治,發現脈象弦滑,舌色紅絳。孟英醫師主張清化痰熱,停用所有補藥,但她不相信,仍然服用八味丸等補藥。到了季夏,再次請孟英醫師診治,脈搏跳動很快,已經無法入睡進食,無法救治了。果然到了秋天就過世火化了。
曾稼梅先生的女兒,患有眩暈、胃痛、筋脈抽搐、吐酸水、口渴想喝水、沒有食慾、咽喉好像有炙烤過的肉一樣。朱醫師給她開溫胃的藥,病情卻越來越嚴重。孟英醫師診脈後,發現脈象弦滑,於是給她開了竹茹、貝母、吳茱萸、黃連、旋覆花、赭石、梔子、楝實、枳實、郁金、雪羹等藥,吃了十幾劑後才痊癒。
胡秋谷先生的女兒,剛滿十五歲。去年患了眩暈,孟英醫師診脈後,發現脈象滑,認為是痰,給她吃了幾劑藥,沒有效果。另一位醫生說是「虛」,給她吃補藥,頗見成效,她也相信是這樣。今年冬天又復發,她直接服用補藥,半年後,她已經無法入睡進食,聽到聲音就驚嚇,怕冷發抖、自汗,四肢冰冷。家人以為她虛弱到快要脫陽,所以請孟英醫師來救治。診脈後,發現她脈象極其細數,眼睛發紅、大便不通,胸下有阻塞感。孟英醫師確定她不是虛證。
因為痰飲作怪,剛開始服用補藥,症狀看似好轉,只有有經驗的醫生才不會被疾病所矇騙。所以給她開了旋覆花、赭石、竹茹、貝母、蛤殼、花粉、桑葉、梔子、栝樓、薤白、黃連、枳實等藥,吃了幾劑後,病情就穩定下來,但眩暈仍然沒有停止。於是去除赭石、薤白、栝樓、枳實,改用元參、菊花、二至丸、三甲散等藥,吃了一個月後,才能下床活動。
李甫華先生的妻子,患有頭震。孟英醫師診脈後,發現脈象弦滑,認為是肝經鬱怒、火氣上炎。給她服用當歸龍薈丸後就痊癒了。但她沒有控制情緒,導致病情反覆發作,後來又出現小便不通、腹脹、喘氣、出汗不止、好像要斷氣的症狀。急忙請孟英醫師診治,發現脈象弦而澀。口苦、舌苔黃、舌色紫黯,雖然月經正常,但體內有瘀血。於是給她開了雪羹加金鈴子、旋覆花、梔子、滑石、桃仁、茺蔚子、車前子、木通,仍然搭配龍薈丸,外敷田螺、大蒜、車前草,搗爛後貼在肚臍下,服用後先排出黑血,小便就通暢了。
接著大便也排出了黑色的糞便,病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