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維

《回春錄》~ 一、內科 (32)

回本書目錄

一、內科 (32)

1. 咳嗽

況年逾六秩,長不勝消,治病已竭人謀,引年且希天眷。予以脈察之,終屬可虞,毋謂治法不周,贈言不早,致有他日之疑,成敗之論也。

葉晝三,患咳逆上氣,頭偏左痛,口渴不飢,便泄如水。王瘦石薦孟英視之,曰:此肝陰胃汁交虛,時令燥邪外薄。與育陰熄風,清燥滋液之法,日以漸安。服及二月,大便反形乾結而痊。

王開榮,素患痰嗽,兼有紅證。今冬病頭痛發熱,渴飲不飢,便溏溺少,譫語神昏。自述胸中冷氣上衝。醫見其面赤痰喘,欲投附、桂、黑錫丹等藥,所親翁嘉順囑勿輕服。為延孟英診之,脈滑且數,曰:溫邪挾宿飲上逆,法當清解。予:北沙參,冬瓜子,知母,滑石,花粉,石菖蒲,貝母,杏仁,蘆根,蔥白,淡(豆)豉,竹瀝,兩劑後,面赤退。乃去蔥、豉、加麥冬、桑葉、枇杷葉,數帖,熱去瀉減、譫語止,頭痛息,喘定神清。

乃裁(去)菖(蒲)、滑(石),加梨汁、地慄、海蜇,服數日,痰漸少,谷漸安,渴止溺行,始進養陰之法,遂以霍然。

孫渭川,年逾七旬,脈象六陰,按之如無,偶患音嘶痰嗽,舌絳無津,孟英用甘涼清潤法,音開而嗽不已。仍與前藥,轉為滯下,色醬溺赤,臍旁堅硬,按之趯趯,舌猶枯絳,渴飲不飢,人皆危之。孟英曰:腸熱由腑而出,痢不足慮,第高年陰液難充,不能捨涼潤以為方。苟犯溫燥,其敗可必。

幸渠家平素恪信,竟服:犀角,地黃,知母,銀花,蓯蓉,花粉,麥冬,白芍,石斛,楝實等藥,十餘劑,痢止。而臍旁柔軟,因去犀角,加西洋參,又兩旬,始解燥矢,而溲澈胃蘇。又服半月,復得暢解,舌亦潤澤而愈。

張與之令堂,久患痰嗽礙臥,素不投補藥。孟英偶持其脈,曰:非補不可。與大劑熟地藥,一飲而睡。與之曰:吾母有十七載不能服熟地矣,君何所見而重用頗投?孟英曰:脈細痰咸,陰虛水泛,非此不為功。以前服之增病者,想必雜以參、術之助氣。昔人云:「勿執一藥以論方」,故處方者,貴於用藥能恰當病情,而取捨得宜也。

許守存,久患痰嗽,孟英主滋水舒肝法,以陰虧而兼郁也。業已向愈,所親某,亦涉獵醫書,謂滋陰藥不可過服,投以溫補。已而咳嗽復作,漸至咽痛。冬初,又延診於孟英,曰:六脈皆數,見於水令,其不能春乎?果驗。世人不辨證之陰陽,但論藥之涼熱,因而僨事者多矣。

王澮涵室,年逾六旬,久患痰嗽,食減形消,夜不能眠,寢汗舌絳,廣服補劑,病日以增。孟英視之曰:固虛證之當補者,想(系)未分經辨證,而囫圇顢頇,翻與證悖,是以無功。投以:熟地,蓯蓉,龜板,胡桃,百合,(紫)石英,茯苓,冬蟲夏草等藥,一劑知,旬日愈。以其左脈弦細而虛,右尺寸皆數,為陰虧氣不潛納之候。

白話文:

[咳嗽]

一位年過六十的病人,久病難癒,已經用盡了各種治療方法,只能寄希望於上天保佑。我診脈後,認為病情仍然令人擔憂,擔心治療方法不夠周全,或勸告太晚,導致日後產生質疑或成敗之論。

一位葉姓病人,患病三天,症狀是咳嗽氣逆,頭偏左痛,口渴不飢,大便如水樣。王瘦石推薦孟英醫生診治,孟英診斷為肝陰胃液俱虛,加上季節乾燥邪氣侵襲。於是採用滋陰熄風,清燥滋液的方法治療,病情日漸好轉。服用兩個月後,大便轉為乾燥成形,痊癒。

王開榮素來患有痰咳,並伴有紅熱症狀。今冬病情加重,頭痛發熱,口渴不飢,大便溏稀,小便減少,神志不清,胡言亂語。他自己說胸中冷氣上衝。醫生見他面紅氣喘,想用附子、桂枝、黑錫丹等溫熱藥物治療,但他的親戚翁嘉順阻止了。於是請孟英診治,孟英診脈發現脈象滑數,診斷為溫邪夾雜宿痰上逆,應當採用清熱解毒的方法。孟英開了北沙參、冬瓜子、知母、滑石、花粉、石菖蒲、貝母、杏仁、蘆根、蔥白、淡豆豉、竹瀝的藥方,兩劑後,面紅退卻。之後去除蔥白、淡豆豉,加入麥冬、桑葉、枇杷葉,服用幾劑後,發熱、腹瀉減輕,胡言亂語停止,頭痛消失,呼吸平穩,神志清醒。

然後去除石菖蒲、滑石,加入梨汁、地栗、海蜇,服用幾天後,痰逐漸減少,食慾恢復,口渴停止,小便通暢,開始服用滋陰的藥物,最終痊癒。

孫渭川,年過七十,脈象六陰俱虛,按之幾乎無脈,偶爾患有聲音嘶啞、痰咳,舌頭紅絳無津液。孟英用甘涼清潤的方法治療,聲音嘶啞好轉,但咳嗽仍然不止。繼續服用之前的藥物,反而導致腹瀉,大便呈醬油色,小便赤色,臍旁堅硬,按之疼痛,舌頭仍然乾燥紅絳,口渴不飢,大家都認為情況危急。孟英說:腸熱由腑而出,痢疾不足為慮,只是高齡患者陰液難以補充,不能單純使用寒涼潤燥的藥物。如果使用溫熱燥烈的藥物,病情必然惡化。

幸好孫家平素相信孟英,於是繼續服用犀角、生地黃、知母、金銀花、肉蓯蓉、花粉、麥冬、白芍、石斛、楝實等藥物,十幾劑後,痢疾停止,臍旁也柔軟了。於是去除犀角,加入西洋參,又過了二十天,大便恢復正常,小便清澈,胃口好轉。又服用半個月,大便通暢,舌頭也潤澤,痊癒。

張與之的母親,久患痰咳,臥床不起,平素不服用補藥。孟英偶爾把脈,認為必須服用補藥。於是開了大劑量的熟地黃藥方,服藥後病人就睡著了。張與之說:我母親十七年來都不能服用熟地黃,您怎麼會重用這種藥物呢?孟英說:脈象細弱,痰液鹹膩,陰虛水泛,不用熟地黃不行。以前服用這種藥物病情加重的人,可能是因為同時服用了人參、黃芪等益氣的藥物。古人云:「勿執一藥以論方」,所以開方用藥,貴在恰當病情,取捨得宜。

許守存,久患痰咳,孟英以滋陰疏肝的方法治療,因為他陰虛兼夾鬱結。病情已經好轉,他的親戚,也略懂醫書,認為滋陰藥物不能過度服用,於是給他服用溫補藥物。結果咳嗽復發,逐漸出現咽喉疼痛。冬初,他又請孟英診治,孟英說:六脈皆數,表現出水液不足,恐怕不能順利度春。果然如此。世人不能辨別陰陽證候,只論藥物的寒熱,因此而導致治療失敗的很多。

王澮涵室,年過六十,久患痰咳,食慾減退,形體消瘦,夜不能眠,睡覺出汗,舌頭紅絳,廣泛服用補藥,病情日益加重。孟英診治後說:雖然是虛證應該補,但是沒有分清經絡辨證,胡亂用藥,反而與病情相悖,所以沒有效果。於是開了熟地黃、肉蓯蓉、龜板、胡桃肉、百合、紫石英、茯苓、冬蟲夏草等藥物,一劑見效,十天痊癒。因為他的左脈弦細而虛,右寸脈皆數,這是陰虛氣不潛藏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