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春錄》~ 一、內科 (9)
一、內科 (9)
1. 暑溫
病者頗疑藥太燥烈,湯復膏吞拭舌,說得天花亂墜,病家惑之,初服胃氣倍加,繼而痰嗽不飢,黃苔滿布,肌消汛斷,內熱汗多,心悸不眠,臥榻不起。病者堅卻其藥,然已進二十劑矣。再邀何新之商之,亦難措手。仍囑其求診於孟英,按脈弦細軟數,篡(竄)患懸癰,縱有神丹,不可救藥矣。
何縉階令正,素患肝厥,仲夏患感,沈樾亭按溫證法治之,內風不致陡動,而大便泄瀉,脈細而弦,渴飲痰多,不飢不寐。因邀孟英商之,投:白頭翁湯加三甲、石斛、茯苓、竹茹而安。隨以峻補善後而痊。
胡孟紳乃弟季權,患黑癍,苔穢,脈渾,氣粗,面垢。孟英即以涼膈散投之,大解得行,脘亦不悶,癍皆透綻,脈顯滑數而洪,遂與大劑涼潤清肅之藥,直俟其旬日外,大解不瀉,藥始緩授。復又沉臥不醒,人皆疑之。孟英曰:痰熱尚熾也,仍授大劑數帖,果頻吐膠痰累日,而眠食漸安。
是役也,當兩病披猖之際,舉家皇皇,他醫或以前證為神不守舍,議投溫補。後證則以為必敗。聞者無不危之。賴季權之夫人,獨具卓識,任賢不二,孟英始無掣肘之慮,而鹹得收功也。
濮東明令孫女,素稟陰虛,時發夜熱,少餐不寐。仲夏患感,發疹,汛不當期而至。孟英用犀(角),羚(羊角),知(母),貝(母),石膏,生地,梔(子),(連)翹,花粉,甘草,竹葉,蘆根等藥,疹透神清,唯鼻燥異常,吸氣入喉,辣痛難忍,甚至肢冷。
復於方中加元參、竹茹、菊葉、荷杆,各患始減,而心忡吐沫,徹夜不瞑,渴、汗、便黑,改投:西洋參,生地,麥冬,小麥,竹葉,黃連,珍珠,百合,貝母,石斛,牡蠣,龜版,蔗汁諸藥而愈。季秋適姚益齋為室。
仲夏,淫雨匝月,氾濫為災。季夏,酷暑如焚,人多熱病。沈小園者,患病于越,醫者但知濕甚,而不知化熱,投以平胃散數帖,壯熱昏狂,證極危殆。返杭日,渠居停吳仲莊浼孟英視之,脈滑實而數,大渴溲赤,稀水旁流,與:石膏,大黃,數下之而愈。仲莊欲施藥濟人,托孟英定一善法。
孟英曰:余不敢(以)師心自用,考古惟葉天士甘露消毒丹、神犀丹二方,為濕溫暑疫最妥之藥。一治氣分,一治營分,規模已具。即有兼證,尚可通融,司天在泉,不必拘泥。今歲奇荒,明年恐有奇疫。但「甘露」二字,人必疑為大寒之藥,「消毒」二字,世人或作外證之方。
因易其名曰:普濟解疫丹,吳君與諸好善之家,依方合送,救活不知若干人也。
普濟解疫丹:孟英自注云:此治濕溫時疫之主方也。按六元正紀,五運分步,每年春分後十三日交二運徵,火旺,天乃漸溫。芒種後十日交二運宮,土旺,地乃漸濕,溫濕蒸騰,更加烈日之暑,爍石流金,人在氣交之中,口鼻吸受其氣,留而不去,乃成溫熱暑疫之病,則為發熱倦怠,胸悶腹脹,肢酸咽腫,癍疹身黃,頤腫口渴,溺赤便秘,吐瀉瘧痢,淋濁瘡瘍等證。但看病人舌苔淡白,或厚苔,或干黃者,是暑濕熱疫之邪,尚在氣分,悉以此丹治之立效。
白話文:
暑溫
許多病人誤以為藥物太過燥烈,服用湯藥、膏藥後還擦拭舌頭,信口雌黃,病人家屬也受其迷惑。病人服用後,初期胃氣反而更盛,接著出現痰嗽、不飢、舌苔滿布呈黃色、肌肉消瘦、內熱多汗、心悸失眠、臥床不起的症狀。病人堅持不再服用此藥,但已經服用二十劑了。再次邀請何新之商議,也束手無策。於是囑咐病人去請孟英診治,孟英診脈發現脈象弦細軟數,病情危急,即使有神丹妙藥也無濟於事。
何縉階的父親,素有肝厥之症,仲夏時感受外邪,沈樾亭用溫證療法治療,內風未致突然發作,但大便泄瀉,脈象細而弦,口渴、痰多、不飢不眠。於是邀請孟英商議,孟英處方:白頭翁湯加三甲、石斛、茯苓、竹茹,病情得以緩解。之後再用峻補的方法調養,最終痊癒。
胡孟紳的弟弟季權患了黑斑病,舌苔污穢,脈象混濁,氣粗,面色灰暗。孟英立即用涼膈散治療,大便通暢,脘腹也不脹滿,黑斑都已潰破,脈象轉為滑數而洪大,於是給予大量涼潤清肅的藥物,直到十多天后,大便通暢不再瀉痢,才開始減少藥量。但病人又沉睡不醒,大家都感到擔心。孟英說:痰熱仍然很盛,於是又連續服用幾劑大劑量的藥物,果然連續多日吐出粘稠的痰,睡眠和飲食也逐漸恢復正常。
這段時間,兩種疾病同時猖獗,全家人都非常憂慮,其他醫生有的認為初期症狀是神志不清,主張用溫補的方法治療;到了後期,又認為病情必敗無疑。聽到的人都非常擔心。幸好季權的夫人獨具慧眼,信任孟英,不偏不倚,孟英才能夠順利施治,最終取得成功。
濮東明令的孫女,素體陰虛,經常夜間發熱,食慾不振,失眠。仲夏時感受外邪,發疹,月經卻沒有按時來潮。孟英用犀角、羚羊角、知母、貝母、石膏、生地、梔子、連翹、花粉、甘草、竹葉、蘆根等藥物治療,疹子出透,精神清爽,唯獨鼻子乾燥異常,吸氣入喉,辣痛難忍,甚至出現肢體冰冷。
於是又在方劑中加入元參、竹茹、菊葉、荷梗,各症狀開始減輕,但卻出現心悸、吐沫、徹夜不眠、口渴、多汗、大便黑色的症狀,於是改用西洋參、生地、麥冬、小麥、竹葉、黃連、珍珠、百合、貝母、石斛、牡蠣、龜板、蔗汁等藥物治療,最終痊癒。季秋時,恰逢姚益齋為她成婚。
仲夏,淫雨連綿一個月,造成洪澇災害。季夏,酷暑難耐,很多人患上熱病。沈小園在浙江患病,醫生只知道濕邪過重,而不知道濕邪化熱,用平胃散治療幾劑後,出現壯熱、神志昏迷,病情危急。回杭州的路上,他住在吳仲莊家,吳仲莊請孟英診治,脈象滑實而數,口渴、小便赤色、稀水樣大便。孟英處方:石膏、大黃,瀉下幾次後病情痊癒。吳仲莊想用藥物救治更多的人,於是請孟英制定一個有效的方案。
孟英說:我不敢妄自揣測,查閱古籍,發現葉天士的甘露消毒丹、神犀丹兩方,是治療濕溫暑疫最有效的藥方。一個治療氣分,一個治療營分,治療方案已很完善。即使有兼證,也可以靈活應對,天時地利人和,不必拘泥於古方。今年災荒嚴重,明年恐怕還會出現大規模的瘟疫。但是「甘露」二字,人們可能會誤認為是寒涼的藥物;「消毒」二字,世人可能認為是治療外證的藥方。
於是將藥名改為:普濟解疫丹,吳仲莊和其他一些善心人士,按照處方配製藥物施藥救人,救活了無數人。
普濟解疫丹:孟英自注:此方是治療濕溫時疫的主方。根據六元正紀、五運六氣的理論,每年春分後十三日交二運徵,火旺,天氣逐漸溫暖;芒種後十日交二運宮,土旺,地面逐漸潮濕,溫濕之氣蒸騰,再加上烈日的暑熱,酷熱難耐,人處於氣候交替之中,口鼻吸入暑熱之氣,滯留不去,就會產生溫熱暑疫,症狀表現為發熱、倦怠、胸悶、腹脹、肢體酸痛、咽喉腫痛、斑疹、黃疸、面部腫脹、口渴、小便赤色、便秘、嘔吐、腹瀉、瘧疾、痢疾、淋濁、瘡瘍等。但看病人舌苔淡白,或厚苔,或乾燥發黃,這些都是暑濕熱疫的邪氣還停留在氣分,用此丹治療,立即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