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維

《回春錄》~ 一、內科 (82)

回本書目錄

一、內科 (82)

1. 瘧疾

莊芝階舍人三令媳,患搐搦,間日而作。孟英診脈,弦數。泛泛欲嘔,口苦不飢,凜寒頭痛,汛事愆期。溲熱如火。乃厥陰暑瘧也。投以大劑:犀(角),羚(羊角),元參,梔(子),菊(花),木通,知母,楝(實),花粉,銀花之藥,數日而愈。

趙子善,患瘧,畏冷不飢。孟英診之,脈滑數,苔黃溲赤,脘悶善(喜)嘔。投:竹葉石膏湯加減,以清伏暑而痊。

王一峰之次郎,患瘧,多服薑棗溫散之藥,因致壯熱耳聾,譫語殿屎,不寐昏狂,見人慾咬。顧聽泉從伏暑治,亦不效。延至初冬,吳愛棠囑其求診於孟英,按脈皆滑。即以顧(聽泉所)疏犀角等藥內,加(石)菖蒲、膽星、竹瀝、珍珠、牛黃為劑,吞白金丸,一服即減,旬日霍然。

繼而,其令堂發熱善嘔,頻吐黏沫,頭痛如劈,口苦耳聾,神識昏瞀,脈弦而數。乃伏暑挾內風之鴟張,與:犀角,元參,竹茹,花粉,知(母),(連)翹,(黃)芩,(石)斛,梔(子),菊(花),雪羹等藥,七日而瘳。

高瑞生令弟,瘧久不痊,形消不食,醫謂虛也。投補藥而更增自汗。孟英診之,脈弦滑,脘下聚氣,投小陷胸加竹茹、旋(復)、枳(實)以開痰結,漸能納穀,繼以清養,病去肌充。

聞氏婦,孟夏患間瘧,而妊娠八月。數發後,熱熾神昏,腰痛欲墮。張養之囑援於孟英,脈來洪滑且數,苔色黃膩垢濁。與:黃芩,知母,竹茹,竹葉,銀花,桑葉,絲瓜絡,石斛,石膏,石菖蒲,一劑而痊。

朱佳木令尊,患間瘧,年逾七旬,人頗憂之。孟英切脈,弦滑,脘悶苔黃。曰:無恐也。投清熱滌痰藥,數劑霍然。

李明府令正,年逾花甲,素患痰嗽,近兼哺熱不飢,頭痛不食。醫治罔效。姚小荷薦孟英視之,脈滑數。乃痰火內伏,溫熱外侵。投:石膏藥二服,而熱退知飢;又數劑,並宿恙均愈。

余朗齋,形瘦體弱,患間日瘧,寒少熱多,二便澀滯,脘膈悶極,苔膩不渴。孟英切脈,緩滑而上溢。曰:素秉雖陰虧,而痰濕阻痹,既不可以提表助其升逆,亦未宜以涼潤礙其樞機。投以:滑(石),(厚)樸,(竹)茹,旋(復),通草,枇杷葉,葦莖,鬱金,蘭葉之方,苔色漸退。即去(厚)樸、郁(金),加(黃)連、枳(實)、半夏,胸悶漸開,瘧亦減,便乃暢。

再去滑(石)、半(夏)、(黃)連、枳(實),加沙參、石斛、橘皮、黃芩,浹旬而愈。

許季眉室,歸自維楊,仲秋患痁(久虐曰痁),自作寒濕治,勢益劇。其從子芷卿,以為挾風暑也,連進清解,病不減。邀孟英診之,脈弦滑而洪,體豐多汗,苔黃便血,嘔渴妄言,徹夜不瞑,欲臥於地。乃伏痰內盛,暑擾陽明也。投大劑:石膏,知母,犀角,元參,石斛,銀花,黃芩,花粉,蘭葉,竹瀝,三帖,證始平。芷卿隨以多劑肅清而愈。

白話文:

瘧疾

莊芝階的媳婦患了瘧疾,發作時抽搐,隔日發作一次。孟英診脈,脈象弦數,病人感覺全身不舒服想吐,口苦不想吃東西,渾身發冷頭痛,月事延遲,小便灼熱如火。診斷為厥陰暑邪引起的瘧疾。於是開了大劑量的藥:犀角、羚羊角、玄參、梔子、菊花、木通、知母、楝實、花粉、金銀花等,服藥數日後痊癒。

趙子善患瘧疾,怕冷不想吃東西。孟英診脈,脈象滑數,舌苔黃,小便赤,胃脘脹悶想吐。開了竹葉石膏湯加減方,以清暑熱,病即痊癒。

王一峰的兒子患瘧疾,服用很多薑棗溫散的藥物,結果導致壯熱、耳聾、神志不清、大便失禁、失眠、昏迷,見人就想咬。顧聽泉用治療伏暑的方法治療,也不見效。直到初冬,吳愛棠建議他找孟英求診,孟英診脈發現脈象滑數,就在顧聽泉的犀角等藥方的基礎上,加入菖蒲、膽星、竹瀝、珍珠、牛黃,製成白金丸服用,一服藥症狀就減輕,十天後完全康復。

接著,他母親發熱、想吐、頻頻吐出黏液、頭痛劇烈像要劈開一樣、口苦、耳聾、神志昏迷,脈象弦數。這是伏暑夾雜內風引起的病症,孟英用犀角、玄參、竹茹、花粉、知母、連翹、黃芩、石斛、梔子、菊花、雪羹等藥物治療,七天痊癒。

高瑞生的弟弟,瘧疾很久都沒好,身體消瘦,吃不下東西,其他醫生認為是虛症,用補藥治療,反而加重了自汗症狀。孟英診脈,脈象弦滑,胃脘下部有氣滯,於是開了小陷胸湯加竹茹、旋復、枳實,以開通痰結,病人漸漸能吃東西了,之後再用清補的方法調理,疾病痊癒,身體也恢復了。

聞氏婦女,孟夏時節患了間日瘧疾,當時懷孕八個月。瘧疾發作幾次後,高熱、神志昏迷、腰痛,幾乎要流產。張養之建議找孟英求診,孟英診脈,脈象洪滑數,舌苔黃膩,污濁。開了黃芩、知母、竹茹、竹葉、金銀花、桑葉、絲瓜絡、石斛、石膏、菖蒲等藥物一劑,病就好了。

朱佳木的父親患間日瘧疾,年過七十,家人很擔心。孟英診脈,脈象弦滑,胃脘脹悶,舌苔黃。孟英說不用擔心,開了清熱滌痰的藥物,服藥幾劑後就痊癒了。

李明府的兒子,年過六十,平素患有痰嗽,近來又兼有發熱、不想吃東西、頭痛等症狀,其他醫生都治不好。姚小荷推薦他找孟英看病,孟英診脈,脈象滑數,診斷為痰火內伏,溫熱外侵。開了石膏藥兩劑,熱退了,也開始想吃東西了;再服藥幾劑,宿疾也痊癒了。

余朗齋,身體瘦弱,患間日瘧疾,發冷少,發熱多,大便不通暢,胃脘膈部悶脹,舌苔膩,不口渴。孟英診脈,脈象緩滑,脈力向上溢出。孟英認為,雖然病人素體陰虛,但主要是痰濕阻滯,不能用溫熱藥提升陽氣,也不能用涼潤藥阻礙氣機運轉。於是開了滑石、厚樸、竹茹、旋復、通草、枇杷葉、葦莖、鬱金、蘭葉等藥物,舌苔逐漸轉淡。之後去除厚樸、鬱金,加入黃連、枳實、半夏,胸悶逐漸減輕,瘧疾也減輕,大便也通暢了。

然後再去除滑石、半夏、黃連、枳實,加入沙參、石斛、橘皮、黃芩,十天後痊癒。

許季眉的妻子,從維楊回來後,仲秋時節患了瘧疾(久瘧曰痁),自己用治療寒濕的方法治療,病情反而加重。她的侄子芷卿認為是風暑夾雜,連續服用清解藥物,病情也不見好轉。於是邀請孟英診治,孟英診脈,脈象弦滑洪大,病人身體豐滿,多汗,舌苔黃,便血,嘔吐,口渴,胡言亂語,整夜睡不著,想躺在地上。診斷為伏痰內盛,暑邪擾亂陽明。孟英開了大劑量的石膏、知母、犀角、玄參、石斛、金銀花、黃芩、花粉、蘭葉、竹瀝,三劑藥後,病情開始好轉。芷卿後來又服用很多清熱藥物,痊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