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維

《回春錄》~ 一、內科 (71)

回本書目錄

一、內科 (71)

1. 泄瀉

姚歐亭,初夏偶患大瀉,後苦脾約,更旬始一更衣,既而匝月一行,極其艱滯,而先硬後溏,汗出神憊。年逾六秩,步履蹇滯。雖廣服人乳及潤導諸藥,率不效。間或納食如哽,嘔吐酸辣,六脈遲軟,苔色白潤,不渴,小便清長,腹無脹痛。此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也。

豈腸燥便秘,可以潤藥濡之哉?既不宜潤,更不可下,以中虛開闔無權,恐一開而不復闔,將何如耶。亦不可升提,蓋吐酸食哽,已形下秘上衝之勢,又素吸洋菸,設一闔而竟不開,又將何如耶?爰以:(人)參,菊(花),半(夏),旋(復),(白)芍,雞金,木瓜,枇杷葉為方,服六劑,更衣兩次,解四彈丸,又三劑,解出十五六丸,又三劑,下九丸而始暢。並不堅燥,亦無溏矢,毫不怯力,是藥證已符,為留調理法而別。

設或吐酸食哽,則暫用(人)參,(黃)連,橘(皮),半(夏),旋(復),(竹)茹,蘇葉,枇杷葉,紫石英以清肅鎮熄之。

孟英次女,八月廿三日,忽患痛瀉,肢冷脈伏,崔某進附子理中湯加減,瀉不止而苔黑唇燥,頗露熱象,改投犀(角)、(石)斛、生脈散等藥,形漸脫,又用桂附八味湯,遂於八月廿九日,舌焦如炭而逝。

噫!據此病情,是伏暑也。痧證霍亂,挾食者,必先去食。傷寒亦然。秦氏論之詳矣,然竟有病始飽食之餘,初非因食為患者,半癡(孟英別號半癡)嘗云:「既無枵腹待病之理,豈可專以攻消為治?故臨證必審問慎思而明辨之,庶免顢頇貽誤之弊。

白話文:

姚歐亭先生初夏時偶爾患了嚴重腹瀉,後來又便秘,甚至十天才換一次衣服,之後又變成一個月才排便一次,排便極其困難,而且大便先硬後軟,並伴有出汗和疲憊感。先生年過六十,行動不便。雖然服用過許多人奶和潤腸通便的藥物,但都無效。間或進食會覺得像哽在喉嚨一樣,還會嘔吐酸辣之物,脈象遲緩而軟弱,舌苔白潤,不渴,小便清長,腹部沒有脹痛感。這是因為中氣不足,導致大小便異常。

難道是腸燥便秘嗎?可以用潤腸藥物來治療嗎?既不宜潤腸,更不能使用瀉藥,因為中氣虛弱,腸胃開合失調,擔心一瀉不止,那該怎麼辦呢?也不能用升提的藥物,因為嘔吐酸腐食物並伴有食哽,已經顯示出下焦閉塞,氣機上逆的趨勢,先生平時又吸食洋菸,如果讓腸胃閉合,卻無法再次打開,又該怎麼辦呢?於是,我用人參、菊花、半夏、旋復花、白芍、雞內金、木瓜、枇杷葉組成方劑,先生服用六劑後,解除了兩次便秘,排出四個大便硬塊。再服用三劑,又排出十五六個硬塊。又服用三劑,排出九個硬塊後,終於通暢了。大便既不堅硬乾燥,也不稀溏,而且先生一點也不感到疲倦,這說明藥物與病情相符。之後我再給先生開了一些調理的方子。

如果出現嘔吐酸腐食物及食哽的情況,則暫時使用人參、黃連、橘皮、半夏、旋復花、竹茹、蘇葉、枇杷葉、紫石英等藥物來清熱、肅降、鎮靜。

孟英女士(孟英別號半癡)次女,八月廿三日突然患上腹痛腹瀉,四肢冰冷,脈象微弱。崔某醫生給她使用了附子理中湯加減方,但腹瀉不止,而且舌苔發黑,嘴唇乾燥,明顯呈現熱象,於是改用犀角、石斛、生脈散等藥物,但病情仍然加重,又使用了桂枝附子湯,最終於八月廿九日,舌頭焦黑如炭而逝世。

唉!根據這個病情來看,這是中暑導致的。痧症、霍亂、食積等疾病,都必須先去除積食。傷寒也是如此。秦氏(指秦景明)的論述已經很詳細了,然而,卻有病人是在飽食之後才發病的,並不是一開始就因飲食不當而導致的疾病。半癡女士曾經說:「既然沒有空腹等待疾病發作的道理,怎麼能專門用攻下消化的藥物來治療呢?所以臨證必須仔細詢問病情,認真思考,明辨是非,才能避免因粗心大意而導致誤診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