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維

《回春錄》~ 一、內科 (35)

回本書目錄

一、內科 (35)

1. 喘證

張氏婦,患氣機不舒,似喘非喘,似逆非逆,似太息非太息,似虛促非虛促,似短非短,似悶非悶,面赤眩暈,不飢不臥。補虛清火,行氣消痰,服之不應。孟英診之,曰:小恙耳,旬日可安。但必須懲忿,是囑。予:黃連,黃芩,梔子,楝實,鱉甲,羚羊角,旋覆,赭石,海蜇,地慄為大劑,送服當歸龍薈丸,未及十日,汛至,其色如墨,其病已若失,後予養血和肝調理而康。

鄰人王氏婦之父王叟,仲秋患痰嗽不食,氣喘不臥,囊縮便秘,心搖搖不能把握,勢極可危。伊女浼家慈招孟英救之。曰:根蒂欲脫耳,非病也。以八味地黃湯去丹皮、澤瀉,合生脈散加青鉛、龍骨、牡蠣、紫石英、胡桃、楝實、蓯蓉,(為劑投之)。大解行而諸恙減,乃減去蓯蓉、麥冬,服旬日而瘳。

邵奕堂室,以花甲之年,仲冬患喘嗽,藥之罔效。坐而不能臥者,旬日矣。乞診於孟英。邵述病源云:每進參湯,則喘稍定。雖服補劑,仍易汗出,慮其欲脫。及察脈,弦滑右甚。孟英曰:甚矣!望、聞、問、切之難。不可胸無權衡也。此證當憑脈設治,參湯切勿沾唇。以:栝蔞,薤白,旋覆,蘇子,花粉,杏仁,蛤殼,茯苓,青黛,海蜇為方,而以竹瀝、(萊)菔汁和服。投匕即減,十餘帖痊愈。

同時,有石媼者,患此,(病)極相似,脈見虛弦細滑。孟英予:沙參,蛤殼,旋覆,杏仁,蘇子,貝母,桂枝,茯苓(等藥之)中,重加熟地而瘳。所謂病同體異,難執成方也。

張孟皋少府令堂,年逾古稀,患氣逆殿屎,煩躁不寐。孟英切脈滑實,且便秘面赤,舌絳痰多。以承氣湯下之,霍然。逾年以他疾終。

王致青鹺尹令正,患痰喘,胡某進補腎納氣,及二陳(湯)、三子(養親湯)諸方,證瀕於危。顧升庵參軍令延孟英診之:脈沉而澀,體冷自汗,宛似虛脫之證,惟二便不通,脘悶苔膩,是痰熱為補藥所遏,一身之氣機窒痹而不行也。予:(栝)蔞,薤(白),旋(復),赭(石),杏(仁),貝(母),梔(子),(紫)菀,兜鈴,海䖳,竹瀝等以開降,覆杯即減,再服而安。

王小谷,體厚善飲,偶患氣逆,多醫咸從虛治,漸至一身盡腫,酷肖《回春錄》所載康(康康候)副轉運之證,因懇治於孟英。脈甚細數,舌絳無津,聞(間)有譫語。乃真陰欲匱。外證雖較輕於康,然不能收績矣。再四求疏方。與:西洋參,元參,「二地」,「二冬」,知母,花粉,(竹)茹,貝(母),竹瀝,蔥須等藥,三劑而囊腫全消,舉家忻幸。孟英以脈象依然,堅辭不肯承手,尋果不起。

吳蘊香大令宰金溪,自仲春感冒而起,迨夏徂秋,痰多氣逆,肌肉消瘦,延至初冬,諸證蜂起,耳鳴腰痛,臥即火升,夢必干戈,凜寒善怒。多醫咸主補虛,迄無小效,臥理南陽,已將半載,群公子計無所施,飛函至家,囑大公子汾伯副車,叩求孟英來署,已仲冬之杪日矣。

白話文:

喘證

張氏婦人患有氣機不暢的疾病,症狀介於喘息、呃逆、太息、虛促、氣短、胸悶之間,伴隨面紅、頭暈、不飢不眠。 先前的治療著重於補虛清火、行氣消痰,但效果不佳。孟英診治後認為只是小恙,預估十天就能痊癒,但叮囑她必須控制怒氣。孟英開出黃連、黃芩、梔子、楝實、鱉甲、羚羊角、旋覆花、赭石、海蜇、地栗等藥材的大劑量處方,並佐以當歸龍薈丸。不到十天,患者大便如墨,病情已大為好轉,之後再以養血和肝的藥物調理,最終康復。

鄰居王氏婦人的父親王叟,仲秋時節患有痰嗽、食慾不振、氣喘、失眠、腹部縮小、便秘,心神不寧,病情危急。王氏婦人請求孟英前來救治。孟英診斷認為病情已危及根本,並非單純疾病,開出八味地黃湯(去丹皮、澤瀉)合生脈散,並加入青鉛、龍骨、牡蠣、紫石英、胡桃、楝實、肉蓯蓉。服藥後大便通暢,諸症減輕,於是減去肉蓯蓉、麥冬,服用十天痊癒。

邵奕堂的妻子,花甲之年,仲冬時節患有喘嗽,服藥無效,十多天都不能平臥。她請求孟英診治。邵氏說明病情,表示每喝參湯,喘息能稍緩解,但服用補藥後容易出汗,擔心病情加重。孟英診脈發現脈象弦滑,右側尤甚。孟英認為此病難以診斷,需謹慎施治,斷然禁止服用參湯。他開出栝樓、薤白、旋覆花、蘇子、花粉、杏仁、蛤殼、茯苓、青黛、海蜇的處方,並用竹瀝、蘿蔔汁調服。服藥後病情迅速減輕,十幾劑藥就痊癒了。

同時,一位名叫石媼的婦人患有類似疾病,脈象虛弦細滑。孟英為其開出沙參、蛤殼、旋覆花、杏仁、蘇子、貝母、桂枝、茯苓等藥,並加重熟地黃用量,最終痊癒。這說明即使是相同的疾病,體質不同,治療方法也需有所差異,不能拘泥於固定的方劑。

張孟皋少府令的母親,年逾七十,患有氣逆、便秘、煩躁、失眠等症狀。孟英診脈發現脈象滑實,便秘、面紅、舌紅、痰多,於是開出承氣湯瀉下,病情立即好轉。一年後因其他疾病去世。

王致青鹺尹令正患有痰喘,有人曾用補腎納氣、二陳湯、三子養親湯等方劑治療,病情卻危急。 顧升庵參軍令請孟英診治,孟英診得脈象沉澀,體冷自汗,看似虛脫,但二便不通,脘腹脹滿,苔膩,這是由於痰熱被補藥所遏制,導致全身氣機阻塞不通。孟英開出栝樓、薤白、旋覆花、赭石、杏仁、貝母、梔子、紫菀、兜鈴、海蜇、竹瀝等藥物以開通氣機,瀉下痰熱,服藥後病情迅速好轉,再次服用後痊癒。

王小谷體格肥胖,喜飲酒,偶患氣逆,多位醫生都採取虛證治療,結果導致全身浮腫,酷似《回春錄》中所記載的康副轉運的症狀,於是求治於孟英。孟英診脈發現脈象細數,舌紅無津,並有神志不清的現象,判斷為真陰將竭。雖然病情比康副轉運較輕,但仍不容樂觀,孟英開出西洋參、元參、生地黃、熟地黃、冬瓜子、冬蟲夏草、知母、花粉、竹茹、貝母、竹瀝、蔥鬚等藥物,三劑藥後水腫消退,全家欣喜。但孟英因脈象未變,婉拒繼續治療,患者不久後去世。

吳蘊香大令宰金溪,仲春時感冒,直到夏秋季節,痰多氣逆,肌肉消瘦。初冬時病情加重,出現耳鳴、腰痛、臥則發熱、夢中刀兵、怕冷易怒等症狀。許多醫生都主張補虛,但效果甚微,臥病半年,家人束手無策,於是請求孟英診治。孟英在仲冬末期到達,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