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脈證式
《傷寒脈證式》一書,由日本漢醫大家川越正淑所著,收錄於《皇漢醫學叢書》之中。此書作為一部專門探討《傷寒論》脈證辨析的著作,深具學術價值與臨床指導意義。川越正淑身為日本醫學界的耆宿,對漢方醫學有著精深的研究,其著作《傷寒脈證式》正是他對《傷寒論》核心精髓——脈證學——的系統梳理與獨到闡釋。
本書共分為上、中、下三篇,結構層次分明,由總論原則漸入具體辨證,最終落實於臨床應用。上篇確立了傷寒脈證的一般原則,闡述了其形成因素、辨證要點及臨床應用的大方向;中篇則更為細緻地深入辨證層面,尤其結合具體方證進行解析;下篇則通過豐富的臨床案例、經驗總結及研究探討,將理論付諸實踐,展現傷寒脈證學在臨床中的活潑應用。
川越正淑在書中展現了其嚴謹的考證精神與獨立思考能力。從其緒言部分,便可窺見作者對《傷寒論》成書年代及作者的歷史性考證,他對世傳張仲景著於後漢的說法提出了質疑,認為從文本的字句風格、結構意趣來看,存在後人加工增補的痕跡。然而,作者並非意在否定《傷寒論》的價值,而是強調應當「唯其論與方」為矜式,即回歸到書中理論與方劑本身,視其為醫學瑰寶。這種超越歷史考據、直探學理精髓的態度,為理解本書奠定了基調。
更為核心的是,川越正淑對「傷寒」一詞的內涵進行了獨特的闡釋。他認為「傷寒」並非僅指感受嚴寒之邪所致的疾病,而是指由「四時氣候」不正之氣所傷,導致人體「精氣虛寒」的一種「病之情狀」。他將「傷」解釋為傷害、損傷,「寒」解釋為身體內在或外顯的虛寒狀態。這意味著傷寒論所論述的疾病,其病因可以多樣(四時之氣),而其病機則歸結於邪氣侵襲與人體正氣(精氣)虛弱所致的內在失調,最終表現為寒熱錯雜、精氣虛寒的「情狀」。此種解釋突破了將傷寒論局限於外感風寒的傳統觀念,為後文論述傷寒論方證可廣泛應用於「億萬之疾病」埋下了伏筆。
作者進一步駁斥了僅憑《傷寒論》百餘方劑無法應對萬千疾病的論調。他指出,《傷寒論》的價值並非在於窮盡所有病症的方劑,而是建立了一套以「三陽三陰」為綱、以脈證為核心的辨證體系。這套體系猶如「規矩」,可以廣泛地「漁獵於億萬之疾病」。書中的方劑則是「謨範」,是指導臨床應用的範例。因此,學習《傷寒論》不應拘泥於原方原證的刻板對應,而應學習其辨證論治的精神,甚至可以「擇唐宋元明諸家之證方」來應用,只要符合《傷寒論》的辨證原則。這種開放而務實的學術觀點,體現了皇漢醫學融會古今、化裁應用的特點。
在具體內容上,本書承襲《傷寒論》的體系,以六經辨證為框架展開。例如卷一的「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法上」,作者首先解釋了「陽」取義於「顯著」,代表病勢顯現於外,是「精氣勝於邪氣」的表現。太陽病則被定義為「邪氣位於肌肉間」的病證,並強調其為一種「假名」,非僅指經絡。太陽病的範圍廣泛,可涉及頭項、胸腹、四肢等部位的肌肉間,因此有汗、無汗、疼痛與否等表現各異。本書巧妙地將太陽病分為三篇論述,上篇主論桂枝湯及其比類,中篇主論麻黃湯及其比類,下篇論述變證。作者特別指出,桂枝湯證與麻黃湯證並非主次或變化的關係,而是同屬太陽病,但邪氣所處「位地」或「所就」不同所致。
在卷二「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法中」的開篇,作者解釋了將麻黃湯與葛根湯另立一篇的原因。他認為,雖然同屬太陽,但麻黃湯證與葛根湯證在證候上與桂枝湯證有異,且麻黃湯與葛根湯證在邪力上是「相等」的,只是「邪氣所就之異同」導致表現不同。例如,葛根湯證的邪氣專聚於項背,表現為「項背強𠘧𠠧」,而麻黃湯證的邪氣廣泛影響全身內外,表現為「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這種分析精闢地揭示了不同方證背後的病機差異,避免了將複雜的太陽病簡單歸類的誤區。此外,書中也論述了太陽病與陽明、少陽的合病與轉歸,如通過葛根湯證的連及陽明,葛根黃連黃芩湯的連及少陽,以及麻黃湯證的各種變化(大小青龍湯、四逆湯等),展現了病機轉變的複雜性與辨證的靈活性。作者尤其強調了「脈證相屬」的重要性,認為只有脈證相互對照,才能準確判斷病位,進而確定治法。
下篇雖然僅列出章節標題,但從「臨床案例」、「臨床經驗」及「臨床研究」可知,本書旨在將深奧的經典理論與具體的臨床實踐相結合。大量的案例與經驗總結,是理論的最佳註腳,也能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和應用上、中兩篇所闡述的辨證原則與方法。這種理論聯繫實際的結構,使得本書不僅是一部學術專著,更是一部具有實用價值的臨床指南。
總體而言,《傷寒脈證式》是川越正淑對《傷寒論》脈證學進行系統梳理、深入分析並提出獨到見解的重要著作。作者不僅對《傷寒論》的歷史、術語進行了考證與闡釋,更重要的是,他提供了一套理解和應用《傷寒論》脈證的清晰框架與靈活思維。書中關於「傷寒」內涵的解讀、關於《傷寒論》方證普遍適用性的論述,以及對具體太陽病方證(如桂枝、麻黃、葛根)之間關係的辨析,都體現了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與獨立的臨床經驗。本書條理清晰,論述精闢,結合了理論的深度與臨床的廣度,對於深入研究《傷寒論》、提高傷寒脈證辨析能力,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與啟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