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脈證式》~ 卷一 (2)
卷一 (2)
1.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法上第一
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此條弘發首一條。而論有太陽病之一輕證如此者也。蓋邪氣位於肌肉間。而專汲汲乎肌分者。發是脈證也。發熱汗出者。精邪擾越於肌分之所為也。惡風。即惡寒中之一輕證也。故身觸於風則覺寒耳。是乃以精氣屈撓之最微也。脈緩對脈緊。共以脈勢言之。非以一脈狀言之也。
緩者。言脈勢之平易也。緊者。言脈勢之駿劇也。蓋緩勢之於平易。與緊勢之於駿劇。可相對以知邪氣之輕重矣。此為之緩緊之脈意也。是故。往往所論之諸凡之脈。不可不必顧其勢於茲矣。後世不辨此義。論緩於脈之情狀。論緊亦於脈之情狀。遂至失古脈之本旨。豈其可不嗟乎哉。
蓋曰脈緩者。即牽引上條所謂脈浮來。而言其脈浮而無劇勢也。故知或有浮數而緩勢者。或有浮大而緩勢者也。中風。即傷寒中之一輕狀也。取義於中風為惡風。而名之者也。為者。假為之謂也。)
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
(此條。亦弘發首一條。而論有太陽病之重證於如此者也。或者。亙兩岐之辭也。已者。既往也。必者。懸期之辭也。蓋邪氣位於肌肉間。而專駸駸乎肉邊者。發此脈證也。夫發熱之亙兩岐者。惟是邪勢之異。而不可必容輕重之論矣。雖然。無論於已發熱者之易認於太陽。於其未發熱者。
則或不能無疑若為里屬也。故揭舉惡寒。以示其尚在於表位也。體痛嘔逆。因邪勢密而不輸泄。並精氣壓滯也。是乃以無汗故也。陰陽。言三陽三陰也。緊對緩。言其勢之駿劇也。蓋以脈緊為傷寒者。豈唯三陽已哉。三陰亦然矣。故曰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也。夫既緊之為傷寒也。
貫之三陽三陰。則知緩之為中風。亦復貫之三陽三陰也。後世論陰陽者。或以營衛左右。或以指之舉按。議論紛冗皆鑿矣。)
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為傳也。
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也。
(以上二條。皆傳經家之所論。而大違本論之旨矣。豈何暇論之乎哉。)
太陽病。發熱而渴。而不惡寒者。為溫病。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曰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瘛瘲。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按此條。蓋出後世病名多岐之杜撰。遂為古道之荊棘也。吳又可輩之所祖述。蓋在於斯邪。)
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發於陽者。七日愈。發於陰者。六日愈。以陽數七。陰數六故也。
白話文: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法上第一
太陽病,發燒,出汗,怕風,脈象緩慢的,稱為中風。
(這段闡述了太陽病的輕症。邪氣停留在肌肉之間,主要侵犯肌膚,於是出現這些症狀。發燒出汗,是邪氣擾亂肌膚造成的。怕風,是惡寒的輕微表現,身體接觸到風就會感到寒冷,這是精氣受損最輕微的表現。脈象緩慢相對應於脈象緊,都是從脈象的勢頭來判斷,不是單純從脈象的形態來判斷。
緩慢是指脈象平和,緊是指脈象有力。從脈象的平和與有力,就能相對地判斷邪氣的輕重。這就是緩慢與緊的脈象含義。所以,論述脈象時,不能不注意脈象的勢頭。後世不理解這個意思,只從脈象的形態來論述緩慢與緊,因而失去了古代脈象的本義,怎能不令人惋惜呢!
所謂脈象緩慢,是指前面提到的脈象浮而無有力之勢。所以,有的脈象浮而數但脈象緩慢,有的脈象浮大但脈象緩慢。中風,是傷寒的輕症,因為中風怕風,所以這樣命名。這裡的「為」是假借的意思。)
太陽病,可能已經發燒,也可能還沒發燒,一定怕冷,身體疼痛,嘔吐,脈象陰陽俱緊的,稱為傷寒。
(這段闡述了太陽病的重症。或者,是兩種情況的說法。已經,是指過去發生的事;一定,是確定的意思。邪氣停留在肌肉之間,主要侵犯肌肉,於是出現這些症狀。發燒這兩種情況,只是邪氣勢頭不同,不能必然認為輕重有別。雖然,已經發燒的容易判斷是太陽病,但還沒發燒的,
可能難免會誤認為是裏證。所以明確指出怕冷,以表明邪氣仍在體表。身體疼痛、嘔吐,是因為邪氣盛而不能疏泄,精氣受阻滯,這是因為不出汗的緣故。陰陽,指三陽三陰。緊相對應於緩,指脈象有力。以脈象緊為傷寒,豈止是三陽,三陰也是一樣。所以說脈象陰陽俱緊的,稱為傷寒。既然脈象緊是傷寒,
貫穿三陽三陰,就知道脈象緩是中風,也貫穿三陽三陰。後世論述陰陽的,有的以營衛左右來區分,有的以指法來區分,議論紛繁,都錯了。)
傷寒一天,太陽經受邪,脈象如靜止的,是不傳變;有點想吐,或煩躁不安,脈象數而急的,是傳變。
傷寒二三天,陽明少陽的症狀沒有出現的,是不傳變。
(以上兩段,都是傳經學說的論述,與本文的旨意相違背,何必多論呢!)
太陽病,發燒而且口渴,但不怕冷的,是溫病。如果已經發汗了,身體灼熱的,稱為風溫。風溫病,脈象陰陽俱浮,自汗,身體沉重,嗜睡,鼻鼾,說話困難。如果用瀉下法治療,小便不利,甚至尿失禁;如果邪氣像火一樣,輕則略微發黃,重則像驚癇一樣,時發痙攣,像被火熏一樣。一次逆轉尚可拖延幾天,二次逆轉則危及生命。
(按:這段,大概出自後世病名繁多的杜撰,成了古代醫道的障礙。吳又可等人沿襲的,大概就在此處。)
疾病有發燒、怕冷的,是屬於陽;沒有發燒,但怕冷的,是屬於陰。屬於陽的,七天痊癒;屬於陰的,六天痊癒。因為陽數七,陰數六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