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脈證式》~ 卷六 (2)
卷六 (2)
1. 辨太陰病脈證並治第六
(說見於前。)
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湯。
(此條,斥曰太陰病者,以殊在其初地而尤輕者言之也。是故,雖有一二之裡證,而未備於本位之定候者也。若夫既備於本位之定候,則脈當沉固矣。今也其脈反浮,此豈不殊在其初地而尤輕者乎耶?夫既雖有一二之裡證,而但令脈浮,則知是太陰之邪勢,尤淺而為激於表者也。
於是乎,導之於汗於表者也;故曰可發汗,宜桂枝湯也。夫蓋本篇及少陰,與有發汗之略。於本篇,則以桂枝湯發汗之;於少陰,則以麻黃附子細辛湯及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汗之。此其雖均為發汗,而異之方法者,不可不辨矣。夫太陰之於證,為之陰之始也,故於其輕者,
則病勢有尚顧陽地者也。此乃所以令脈浮也。於是乎,於其治法,亦欲化之陽邪而導於汗於表者也。是所以以桂枝湯也。於少陰則既已絕粹於陰地者也。是故縱令其不重者,不必得化之於陽邪,惟是微發之餘勢耳。是乃所以以麻黃附子細辛湯及麻黃附子甘草湯也。)
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藏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
(此當合前條為一條,豈髮圈別之哉?蓋自利不渴者,為之太陰定證也,而今曰屬太陰也者,不能無疑焉。雖然,此於其意趣也:前以對桂枝湯之脈浮者;後以對少陰之自利而渴者。要使太陰之位地,弘之於前後也。故曰屬太陰也,以顧之前後者也。又按,以其已下六字,及當溫已下八字,疑後人之旁註,誤混正文者矣乎?)
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系在太陰。太陰當發身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雖暴煩,下利日十餘行,必自止。以脾家實,腐穢當去故也。
(此既舉之陽明篇,惟至七八日以下,異其文。彼則作至七八日大便硬者,為陽明病也;此則以至七八日之變,期之太陰之下利。然則就不能發黃之變,一歸之內實,一歸之內虛。雖其義似可論,豈不膠柱乎?且也,誤發黃之來由,復失其位地,亦胡可據以徵乎哉?說已具於陽明篇,則今又不贅矣。)
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爾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
(此其於冒首也,欲協篇法,故以一本字冠太陽病也。蓋太陽之為證,不可固下之,而誤下之,故曰醫反也。此以其下之之耗裡氣,而俄現腹滿時痛者也,故曰因爾也。爾而通。若夫假令太陽證尚不解,而發若腹滿時痛,則為之邪氣已駸於太陰也。況於太陽證已解者乎?修治應皆在於太陰耳。故曰屬太陰也。
且夫桂枝加芍藥湯之於方也,與建中湯,聊有淺深之分。故今雖為腹滿時痛,而未必及腹中拘急拘攣可知矣。若此而備拘急拘攣之比,則直為之建中湯,可亦准知矣。)
白話文:
辨太陰病脈證並治第六
前面已經說明過了。
太陰病,脈象浮的,可以發汗治療,適合服用桂枝湯。
這一條的意思是說,所謂的太陰病,指的是疾病剛開始,病情還比較輕的時候。所以,即使有一些裡證(內在的病症),但還沒有完全符合太陰病的典型症狀。如果已經完全符合太陰病的典型症狀,脈象就應該沉實了。現在脈象卻是浮的,這不正說明疾病剛開始,病情還輕嗎?雖然有一些裡證,但脈象卻是浮的,那就知道太陰病邪氣還淺表,並且比較偏向於表證。
因此,要引導病邪從體表排出汗液。所以說可以發汗,適合服用桂枝湯。總體來說,這篇和少陰篇都略微提到了發汗治療,這篇用桂枝湯發汗,少陰篇則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和麻黃附子甘草湯稍微發汗。雖然都是發汗,但方法不同,必須要區分清楚。太陰病在證候上是陰證的開始,所以病情輕的時候,病邪還有向陽證轉化的傾向,所以脈象浮。因此,治療方法也要將其轉化為陽邪,並從體表排出汗液,所以用桂枝湯。而少陰病已經完全深入陰分了,所以即使病情不重,也不需要將其轉化為陽邪,只需要稍微去除其餘邪即可,所以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和麻黃附子甘草湯。
自利(大便稀溏)不渴,屬於太陰病,因為太陰經(脾經)藏有寒邪,應該溫暖脾胃,適合服用四逆湯類藥物。
(這應該和上一條合併為一條,為什麼要分開呢?自利不渴是太陰病的典型症狀,這裡說「屬於太陰病」,讓人有些疑惑。雖然如此,從意思上來說,前面是針對脈象浮的而用桂枝湯,後面是針對少陰病的自利而渴,主要是為了說明太陰病的病位,前後呼應。所以說「屬於太陰病」,是為了前後照應。另外,從「以其藏有寒故也」到「宜服四逆輩」這幾句話,以及「當溫之」到「宜服四逆輩」這幾句話,懷疑是後人添加的旁註,混雜在正文裡了。)
傷寒,脈象浮而緩,手腳溫暖的,屬於太陰病。太陰病應該會出現發黃,如果小便自利,就不會發黃。到第七八天,即使出現暴煩躁不安,大便每天十幾次,也會自行停止,因為脾胃實,腐敗之物要排出。
(這條在陽明篇也有提到,只是到第七八天以後的描述不一樣。陽明篇寫的是「到第七八天大便乾燥的,是陽明病」。這裡則根據第七八天的變化,判斷為太陰病下利。那麼,不能發黃的變化,一個歸於內實,一個歸於內虛,雖然道理似乎可以講通,但這樣是不是太牽強了?而且,發黃的原因,也講不清楚,這怎麼能作為依據呢?說明已在陽明篇寫了,這裡就不贅述了。)
本來是太陽病,醫生卻錯誤地使用了瀉下法治療,因此出現腹部脹滿疼痛,屬於太陰病,用桂枝加芍藥湯治療。
(這條開頭是用「本太陽病」來符合篇章的結構。太陽病不能使用瀉下法治療,錯誤地使用了瀉下法,所以說「醫反」。這是因為瀉下損傷了裡氣,於是出現腹部脹滿疼痛,所以說「因爾」。「爾」通「而」。如果太陽病的症狀還沒解除,就出現腹部脹滿疼痛,那是因為邪氣已經侵犯到太陰經了,何況太陽病的症狀已經解除的呢?治療都應該針對太陰經。
所以說「屬太陰也」。而且,桂枝加芍藥湯和建中湯,只是輕重程度不同。所以,現在雖然是腹部脹滿疼痛,但未必會出現腹部拘急攣縮,如果出現腹部拘急攣縮,那就應該用建中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