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脈證式》~ 卷六 (1)

回本書目錄

卷六 (1)

1. 卷六

2. 辨太陰病脈證並治第六

按:陰也者,取義於陰晦也,以象病勢之陰晦於內也。蓋病勢之陰晦於內者,乃是以精氣負於邪氣故也。夫精氣之負於邪氣乎?不固一其態,不能必無多少之異別也,此即所以有三陰之設也。蓋太陰也者,陰之初,而精氣負於邪氣之始也;故以虛寒為之態,而以胃之上口為之位也。

是雖既均據於胃,而與夫陽明之精氣勝於邪氣,而以實熱為其態者,自有別也,豈敢為混同乎耶?夫蓋太陰之於名義也,據所謂四象論之,則太陰即少陰之所歸趣,而其序必在於少陰之後者也。此書雖假用之,而至取其義則異矣;故今添四象,以陽明、厥陰而六之,以應乾坤六爻之象。

而盛陽不求之於太陽,而系之於陽明;老陰不求之於太陰,而系之於厥陰。是故,陽之為陽,特於陽明乎見之矣;陰之為陰,特於厥陰乎見之矣。以是乎,太陽非陽實之極,惟是陽位之標也;太陰亦非陰虛之極,惟是陰位之標也。是故於太陽,則以桂枝麻黃發之於表之未重也;

於太陰,則以建中理中制之於里之未深也。故以其對應論之,則太陰自反對太陽可知矣。豈唯是乎?如少陰之反對少陽,厥陰之反對陽明,亦復可准知矣。今也,假用六經之大旨為然矣。夫然故,太陰之為虛為寒,比之少陰、厥陰,則抑淺而少矣。故於其候法,尚帶實候,而未盡偏虛候。

但以若自利、腹滿、腹時痛,認之太陰者也。故曰:「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也。」又曰:「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

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則脅下結硬。

(太陰之為證也,為之陰位之始也。以是乎,其證尚顧陽位,是所以為腹滿而吐也。蓋腹滿而吐,雖似於實候,而不媲不大便難硬之比,而據於食不下、自利益甚,則可知既虛滿而不實滿也。食不下,食不下口腹也,以食少言之也。自利,即下利也。益甚,對食不下言之,以別陽位之下利也。

蓋陽位之於下利也,飲食為邪驅逐矣;故食少則利自少,食多則利亦多矣。陰位之於下利也,津液自為耗散矣;故食不下,則自利反益甚矣。且也,於陽位,則以不可利為常,故謂之下利也;於陰位,則以可利為常,故謂之自利也。雖然,往往通下利、自利而互言之者亦有之矣,

不可必拘泥矣。時腹自痛,此邪氣克津液之所為也。時者,言腹痛有間斷也,以別夫少陰之於腹痛無間斷者也。乃是太陰少陰深淺輕重之分,可思諸。若下之已下二句,文義不續,恐是後人之附說耳。《醫宗金鑑》以「自利益甚」一句序之於「胸下結硬」下,豈不牽強矣乎?)

太陰中風,四肢煩疼;陽微、陰澀而長者,為欲愈。

(蓋此拘泥脈法而期愈者,大似叔和之家言,奚足徵乎?)

太陰病,欲解時,從亥至醜上。

白話文:

太陰病,意思是說,病邪侵入人體,病勢隱晦不明,就像陰暗的天氣一樣。這是因為人體精氣虛弱,被邪氣壓制。精氣被邪氣壓制的情況,並不是只有一種,會有不同的程度差異,所以中醫才設立了三陰的分類。太陰,是三陰的最初階段,代表精氣剛開始被邪氣壓制,所以會出現虛寒的症狀,發病部位主要在胃的上口。

太陰病雖然主要影響胃,但它和陽明病不同。陽明病是精氣強盛,能抵抗邪氣,所以會出現實熱的症狀。太陰病和陽明病性質不同,不能混為一談。如果從四象(太陽、少陰、太陰、少陽)的角度來看,太陰是少陰的歸宿,所以它的順序應該在少陰之後。這本書雖然借用了四象的概念,但其實意思並不相同。因此,現在加入了陽明和厥陰,形成六經,對應天地的六爻。

陽氣強盛時,我們不從太陽經的角度來看,而從陽明經的角度來看;陰氣衰老時,我們不從太陰經的角度來看,而從厥陰經的角度來看。所以說,陽氣的特性在陽明經表現的最明顯,陰氣的特性在厥陰經表現的最明顯。因此,太陽經並不是陽氣最旺盛的地方,只是陽氣的一個標誌;太陰經也不是陰氣最虛弱的地方,只是陰氣的一個標誌。所以對於太陽病,我們用桂枝或麻黃等藥來治療,將病邪從表淺處發散;對於太陰病,我們用建中湯或理中湯等藥來治療,在疾病還沒有深入時就加以控制。從這個對應關係來看,太陰病和太陽病是相對的。不僅如此,少陰病和少陽病,厥陰病和陽明病也是相對的,這都可以推斷出來。現在我們借用六經的理論來說明這些道理。因此,太陰的虛寒程度比少陰和厥陰要輕微,所以它的症狀還會帶有一些實證的表現,而不是完全虛證。

如果出現腹瀉、腹脹、時常腹痛等症狀,就可以判斷是太陰病。所以說,“腹瀉但不口渴的,屬於太陰病”;又說“腹脹且時常腹痛的,屬於太陰病”。

太陰病會出現腹脹、嘔吐、吃不下東西、腹瀉加重、時常腹痛等症狀。如果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反而會導致脅下出現結塊。

太陰病是陰氣開始盛行的階段,所以它的症狀還會顧及到陽氣的表現。這也是為什麼會出現腹脹和嘔吐的原因。腹脹和嘔吐雖然看似實證,但它和便秘的實證不同。根據吃不下東西、腹瀉加重的症狀,可以判斷出這是虛弱性的腹脹,而不是實性的腹脹。“吃不下”是指吃不下東西,“腹瀉加重”是相對於吃不下東西而言的,用來區別陽證的腹瀉。陽證腹瀉是飲食被邪氣驅趕而導致的,所以吃得少腹瀉就會少,吃得多腹瀉就會多;而陰證腹瀉是身體津液自己耗散導致的,所以吃不下東西,腹瀉反而會加重。而且,陽證通常不會腹瀉,所以稱之為“下利”;陰證則常常腹瀉,所以稱之為“自利”。雖然有時會將“下利”和“自利”通用,但不必過於拘泥。

“時常腹痛”是因為邪氣侵襲、損傷了津液。 “時常”表示腹痛會有間斷,用來區別少陰病持續性的腹痛。這可以思考太陰病和少陰病在病症的深淺輕重上的區別。至於“若下之”等後面的兩句話,應該是後人附加上去的,因為文意不連貫。醫宗金鑑把“自利加重”放在“脅下結硬”之後,顯得有些牽強。

太陰病中風(類似感冒的症狀),會出現四肢煩躁疼痛,脈象微弱而澀且長,這是疾病快要痊癒的徵兆。(這段是拘泥於脈象來判斷痊癒,很像叔和的說法,不值得採信。)

太陰病想痊癒的時間,大概在亥時到丑時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