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脈證式》~ 卷四 (8)
卷四 (8)
1.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法第四
更亦服一升。故曰:「若不轉矢氣,勿更與之也。」明日以下,承大小承氣湯二端,而論難治之候者也。夫既與大小承氣湯,而明日不大便,則似尚可攻之者。雖然,其脈不在滑疾,而在微澀,則知邪實未謝,而專於精虛矣。此之為脈證相背也,所以曰為難治,不可更與承氣湯也。
陽明病,讝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爾,宜大承氣湯主之。
(此對前條而論之者也。「有」也者,一有一無之意也,可知潮熱之未顯著矣。然則當能食,而此不能食,故曰「反」也。夫蓋讝語有潮熱之雖如不重,而於不能食之亦不輕,則豈亦得謂無燥屎乎?故曰:「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今期之概而曰「五六枚」者,欲對讝語潮熱之尤顯著,而必當有燥屎七八枚者,使人知雖均在於大承氣湯,而輕重之異如此也。若能食者,但硬爾,復承讝語有潮熱,而論未畜燥屎,但在大便硬者也,是乃小承氣湯之證也。今不舉方者,蓋略之也。此條主大承氣湯起文,余意及於小承氣湯者也。雖既主大承氣湯,而殊在其初位,而未備其全,故曰「宜」,復曰「主之」。)
(陽明病,下血讝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但頭汗出者,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濈然汗出則愈。
「陽明病」,非以本位言之,以讝語及熱狀之象於陽明言之也。蓋讝語之並下血也,可知邪氣存於血道。然則既畜成瘀血乎?曰:「否。」若畜成瘀血,則必當有少腹急結或硬滿證,今也無之矣。以是乎不歸之於瘀血,而歸之於熱入血室也。既名之以熱入血室,則歸之於柴胡之治亦復可知焉。
「但頭汗出」者,駁於陽明之一身濈然汗出者,而益明徵於邪氣在於表裡間也。於是乎,今與柴胡湯,則必得血熱分別,而血和熱散矣乎?「濈然汗出」,此不易解而解之所為,而所謂瞑眩也。故曰:「濈然汗出則愈也。」「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之九字,蓋後人之所加也乎?)
汗出讝語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為風也。須下之,過經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語言必亂,以表虛里實故也。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
(按:此條當合於前條也,豈為圈以別之哉?「汗出讝語」者,即對「讝語頭汗出」者,以論陽明本位之狀態者也。故曰:以有燥屎在胃中也,須下之也。此乃對彼熱入血室之不可下者異之也。此之於承氣,彼之於柴胡,大異其方法。而求之於外候,則才在頭汗與自汗之間耳。雖然,豈不但是而已乎?須索問之於腹候脈診,及精神口舌之比,則足復益知於此之在承氣,與彼之在柴胡也。「此為風」三字,及「過經」以下二十五字,皆後人之所補入矣乎?)
傷寒四五日,脈沉而喘滿。「沉」為在裡,而反發其汗,津液越出,大便為難,表虛里實,久則讝語。
(此條說裡實之由者也,而是但知大便難之成於津液越出,而未知由於邪勢之注者也。恐是後人之語氣矣乎。)
白話文: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法第四
服用一升藥後,如果症狀沒有好轉(矢氣,指排氣),就不要再給藥了。第二天開始,服用大小承氣湯兩劑,討論的是治療困難的症狀。如果已經服用大小承氣湯,第二天仍未大便,看起來好像還能繼續攻邪,但是脈象卻不是滑利,而是微澀,那就知道邪氣尚未消除,反而傷及精氣了。這就是脈證相違背,所以說難治,不能再服用承氣湯。
陽明病,病人說話含糊不清,還有潮熱,卻吃不下東西,胃中一定有五六枚乾硬的糞便。如果還能吃東西,只是大便乾燥,那就用大承氣湯治療。
(這段是針對前一條的補充說明。這裡「有」字,是指有或沒有的意思。可知潮熱還不顯著,所以還能吃東西,但這裡卻吃不下東西,所以說「反」。說話含糊不清,雖然潮熱症狀似乎不重,但吃不下東西也並非輕症,怎麼能說沒有燥屎呢?所以說:「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這裡概略地說五六枚,是為了與說話含糊不清、潮熱症狀明顯相對應,實際上可能會有七八枚燥屎。
目的是讓人知道雖然都用大承氣湯,但輕重程度卻不一樣。如果還能吃東西,只是大便乾燥,再次提及說話含糊不清伴隨潮熱,說明沒有積聚燥屎,只是大便乾燥,這是小承氣湯的證候。這裡不列出藥方,是為了簡略起見。這段以大承氣湯為主,但用意也涉及到小承氣湯。雖然以大承氣湯為主,但它在文章的開頭,並沒有完全說明,所以說「宜」,又說「主之」。)
陽明病,病人說話含糊不清,還出血,這是熱邪侵入血室。只有頭部出汗,就刺期門穴,根據實際情況瀉血,汗出很多就痊癒了。
陽明病,不是根據本位來講,而是根據說話含糊不清以及熱症狀的表現來論述陽明病。病人說話含糊不清,並且出血,可知邪氣存在於血脈之中,那麼是不是已經形成瘀血呢?不是的。如果已經形成瘀血,必定會有少腹急結或硬滿的症狀,現在並沒有。所以不歸因於瘀血,而歸因於熱邪侵入血室。既然命名為熱邪侵入血室,那麼用柴胡湯來治療也就可想而知了。
只有頭部出汗,與陽明病全身出汗不同,更能證明邪氣在表裡之間。因此,現在使用柴胡湯,就能使血熱分開,血和熱就能散了。大量出汗,這是不容易理解的,但它是治癒的表現,也就是所謂的瞑眩反應。所以說大量出汗就痊癒了。刺期門穴,根據實際情況瀉血這九個字,可能是後人加上的。
汗出說話含糊不清,是因為胃中有燥屎,這是風邪,必須瀉下。等到經期過了才能瀉下,如果瀉下太早,言語就會錯亂,因為表虛裡實的緣故。瀉下後就痊癒了,應該用大承氣湯。
(按:這段應該與前一段相結合,為什麼要單獨列出來呢?汗出說話含糊不清,是針對說話含糊不清伴隨頭汗,論述陽明病本位的狀態。所以說因為胃中有燥屎,必須瀉下。這是與熱邪侵入血室不能瀉下的不同之處。這一條用承氣湯,那條用柴胡湯,方法大不相同。從外在的症狀來看,只在頭汗和全身出汗之間而已。然而,難道僅僅如此嗎?
還需要詢問腹部情況、脈診,以及精神、口舌等方面的症狀,才能進一步了解這一條用承氣湯,那條用柴胡湯的原因。「此為風」三個字,以及「須下之」以下二十五個字,都是後人補充添加的。)
傷寒病發四五天,脈象沉而喘滿,沉脈表示病邪在裡,卻反覆出汗,津液外洩,大便困難,這是表虛裡實,時間久了就會說話含糊不清。
(這段說明裡實的原因,但是只知道大便困難是由於津液外洩,而不知道是由於邪氣內盛造成的。恐怕是後人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