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脈證式》~ 卷四 (2)

回本書目錄

卷四 (2)

1.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法第四

問曰:病有得之一日不發熱而惡寒者,何也?答曰:雖得之一日,惡寒將自罷,即自汗出而惡熱也。

問曰:惡寒何故自罷?答曰:陽明居中土也,萬物所歸,無所復傳。始雖惡寒,二日自止。此為陽明病也。

(以上四條語意相承,恐成一人之撰者也乎?而如其識見,則淺劣尤甚矣,豈可據以論焉哉!)

本太陽病,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也。

傷寒,發熱無汗,嘔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轉屬陽明也。

(以上二條,論太陽之轉屬於陽明者也。字句雖頗像正文,而意趣未全。蓋後人之所偽撰矣乎?)

傷寒三日,陽明脈大。

(此當有脫柬。今所存之語意,應適傳經之意者耳。然則其散失,亦何足惜焉哉!)

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是為系在太陰。太陰者,身當發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大便硬者,為陽明病也。

(此條,後人論發黃之由者。而其意在於以麻黃連軺赤小豆湯,歸之於太陰;以茵陳蒿湯,歸之於陽明者耳。未知發黃之不與太陰陽明,而在於虛實間;與麻黃連軺赤小豆湯,及茵陳蒿湯之亦不在於太陰陽明,而在於虛實間者也。豈其從之乎哉?)

傷寒轉系陽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此亦後人對大承氣湯,所謂手足濈然汗出者,而說之者也。雖其義如通,而亦不全論者矣乎?)

陽明中風:口苦咽乾,腹滿微喘,發熱惡寒,脈浮而緊。若下之,則腹滿小便難也。

(此條,論陽明輕證者也,故曰陽明中風也。蓋陽明之雖位於胃腹,而其初位之於輕證也,未必備陽明之模範;或類似於少陽,又或類似於太陽者,尤有之矣。是乃所以舉於口苦咽乾,及發熱惡寒也。論曰:「少陽之為病,口苦咽乾,目眩也。」此以其在於少陽本位而言之也。而今亦標曰口苦咽乾者,雖一於其所言,而冒陽明中風而言之,則知是乃出於口舌乾燥之初地,而非素髮於少陽之地位者也。且夫發熱惡寒之為證,以其常論之,則為太陽之准證也;雖然,亦冒陽明中風而舉之,則知是乃出於身熱微惡寒之初地,而非素髮於太陽之地位者也。是故,舉腹滿微喘,以標其本位,而更挾掖於口苦咽乾、發熱惡寒之二句,以欲率之於陽明之位地也。此為作文活意之妙處也,不可不稽矣。脈浮而緊,言浮之有劇勢也。蓋脈之於浮緊也,三陽之位地皆與者也;而今舉之於此者,示脈亦未備陽明之模範,而以答於舉口苦咽乾、及發熱惡寒之意也。若下之,則腹滿小便難也,此言不可與承氣湯也。夫既陽明病而戒與承氣湯,則知治之方在於白虎湯,不俟論矣,可謂略文法備得妙矣。)

陽明病:若能食,名中風;不能食,名中寒。

(按:中寒當作傷寒。蓋陽明之於中風、傷寒也,辨之於脈證者固矣。雖然,於不具其正鵠者,則不可以脈證而辨之者,亦復有焉。於是乎,以能食與不能食,而推求之於內,則胃中已實與未實之分,可判然察焉。論曰:「陽明病,讝語發潮熱,脈滑而疾者,小承氣湯主之。」此即雖與大承氣湯均其候法。)

白話文:

問:有些病人只有一天發病,沒有發熱卻感到惡寒,這是為什麼?

答:雖然只有一天發病,但惡寒很快就會自己停止,接著就會出汗並感到惡熱。

問:為什麼惡寒會自己停止呢?

答:因為陽明經在中焦(腹部),是萬物歸宿的地方,邪氣不會再傳遞到其他經絡。所以雖然一開始惡寒,但兩天後就會自然停止,這就是陽明病。

(以上四條內容互相承接,像是同一人所寫,但其見解淺薄,不足採信。)

太陽病初期,如果發汗,但汗出不透,就會轉變為陽明病。

傷寒,發熱不汗,嘔吐不能進食,反而出汗,汗出濕潤,這是轉變為陽明病。

(以上兩條論述太陽病轉變為陽明病,文字雖然類似正文,但意思不夠完整,可能是後人偽造的。)

傷寒三天,陽明經脈洪大。

(這段文字應該有遺漏,現存的內容只能推測是關於經絡傳變的意思。但即使遺漏了,也不足惜。)

傷寒脈浮而緩,手足溫暖,這是屬於太陰病。太陰病患者通常會發黃,但如果小便通利,就不會發黃。如果到七八天,大便乾燥,就是陽明病。

(這段是後人論述黃疸發生的原因,其用意是想用麻黃連軺赤小豆湯治療太陰病,用茵陳蒿湯治療陽明病。但他們沒認識到黃疸的發生與太陰陽明經絡無關,而與虛實有關;麻黃連軺赤小豆湯和茵陳蒿湯的應用也與太陰陽明無關,而與虛實有關。我們不能輕信他們的說法。)

傷寒轉變為陽明病,患者會出微汗,汗出濕潤。

(這也是後人針對大承氣湯,說明手足濕潤出汗的解釋。雖然意思通順,但論述並不全面。)

陽明經中風,症狀是口苦咽乾,腹部脹滿微喘,發熱惡寒,脈浮而緊。如果瀉下,則腹部脹滿加重,小便困難。

(這段論述陽明病輕證,所以稱作陽明中風。雖然陽明經位於胃腹,但輕證的表現未必符合陽明病的典型症狀,可能類似少陽或太陽病。口苦咽乾是少陽病的症狀,但這裡卻出現在陽明中風的描述中,說明這是口舌乾燥的初期表現,並非典型的少陽病。發熱惡寒是太陽病的典型症狀,但這裡也出現在陽明中風的描述中,說明這是輕微發熱惡寒的初期表現,並非典型的太陽病。因此,用腹部脹滿微喘來標示其陽明經的病位,並加入口苦咽乾、發熱惡寒兩項症狀來引導至陽明經的病位,這是文章的巧妙之處。脈浮而緊,說明脈象有力,浮緊的脈象在三陽經都會出現,這裡出現這個脈象,說明脈象也不完全符合陽明病的典型表現,只是為了配合口苦咽乾和發熱惡寒的症狀。如果瀉下,則腹部脹滿小便困難,說明不能使用承氣湯。既然陽明病不能用承氣湯,那就應該用白虎湯治療,這點不用多說了。這段文字簡潔明瞭,妙處盡在其中。)

陽明病,如果能進食,稱為中風;不能進食,稱為中寒。

(按:中寒應作傷寒。陽明病的中風和傷寒,是從脈證來辨別的。但有些情況不符合典型症狀,就不能單憑脈證來辨別。因此,從患者能否進食來推測病情,就能判斷胃中是否已經實證或虛證。陽明病,如果表現為發熱,脈滑而數,應該用小承氣湯治療。這雖然與大承氣湯的辨證方法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