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脈證式》~ 卷四 (1)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

1. 卷四

2.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法第四

(陽明病也者,陽證之極;而乃以邪氣位於胃腹及肉中言之也。是故,為其證也,如腹滿讝語、煩渴自汗、熱之於身潮,及大便之於難硬不大便是也。須即白虎湯、三承氣湯,而求之情狀已矣。其他篇中所論之證方,皆非本位者也,如梔子豉湯、豬苓湯、小柴胡湯、蜜煎導者,唯以其證狀之類於本位而標之者也。如茵陳蒿湯、梔子蘗皮湯、麻黃連軺赤小豆湯,則皆出於本位之變者也。如吳茱萸湯,唯假本位而標之者也。夫蓋陽明之於位也,前顧於太陽少陽,後對於太陰少陰厥陰也。然則當篇之於少陽之後,而今篇之於此者,何哉?曰:太陽之於轉機也,不留連於少陽表裡間,而直歸於此位者,亦尤有之矣。故今以篇列明其義者也。若夫太陽之歸於少陽者,不啻使篇之名義知之而已;既見之於太陽中篇,標小柴胡湯,而曰傷寒中風五六日,則桂枝麻黃之變直歸於少陽者,可亦即以求矣。然則今雖逆其篇列,而其轉變之順者,自偶其中矣。可見手段之活矣。)

問曰:病有太陽陽明、有正陽陽明、有少陽陽明,何謂也? 答曰:太陽陽明者,脾約是也。正陽陽明者,胃家實是也。少陽陽明者,發汗利小便已,胃中躁煩實,大便難是也。

按:太陽陽明、少陽陽明,歸之於合併病則可矣;而今歸之於陽明一位而論之者,殊背馳乎式例矣。且也答問以為體,已是後人之手痕明矣乎。

陽明之為病,胃家實也。

(此條,肇論陽明之候法者也;故曰陽明之為病也。夫陽明之於證也,輕重劇易,雖固夥,而推究其本源,則無不盡於胃實也。故今略其脈證,而曰胃家實也;是挈其因,而籠罩其脈證之謂也。實也者,邪實也,解見於藥品體用矣。且也,今措陽明之諸證,而約之於胃家實之一言者,其義可論者,亦復有之矣。蓋醫之療疾病也,欲必速治之者也;是故動則易失其治於過當也,為之疾醫之弊也。夫然故,縱令其病位尚在於太陽,而見於其病勢之劇者,則誤投乎陽明之治者,亦或有之乎。是故,先建極於胃家實,而不眩之外證候,並察其因來,則表裡淺深之分,劃然而明矣。豈眩惑乎外證候之劇易之為乎哉?此乃所以措陽明之諸證,而約之於胃家實之一言也。又按:系胃以家者,為重胃之辭也。夫人之有身體臟腑,而各異其活用,猶如家有君臣婢奴,各異其任用然矣。雖然,繹其活源,則盡出於胃一腑,則亦猶如以胃為一家然矣。此豈不重胃之辭也乎矣?)

問曰:何緣得陽明病? 答曰:太陽病,發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乾燥,因轉屬陽明,不更衣、內實、大便難著,此名陽明也。

問曰:陽明病,外證云何? 答曰: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也。

白話文:

陽明病

陽明病是陽證發展到極致的狀態,邪氣主要侵犯胃腹和肌肉。這種病的症狀包括腹部脹滿、胡言亂語、口渴煩躁、自汗、發熱像潮水般來去、大便乾硬或排不出來。治療上,主要使用白虎湯和三承氣湯。其他篇章提到的證狀和方劑,像是梔子豉湯、豬苓湯、小柴胡湯、蜜煎導等,其實並非陽明病的主要治療方向,只是因為症狀類似所以被提及。而像茵陳蒿湯、梔子蘗皮湯、麻黃連軺赤小豆湯,則是陽明病發生變化時的用藥。至於吳茱萸湯,則是暫時借用陽明病的概念來分類。

陽明病的位置,往前連接著太陽病和少陽病,往後又連接著太陰病、少陰病和厥陰病。這篇章排在少陽病之後,是因為太陽病有可能不經過少陽病,直接轉變成陽明病,所以在這裡特別說明。太陽病如果轉成少陽病,在太陽篇中已經提及,像是提到用小柴胡湯治療傷寒中風五六日,其實就已經說明桂枝湯和麻黃湯的病證可以直接轉成少陽病。雖然這篇章的順序看似相反,但疾病的轉變其實是自然的,說明治療方式的靈活運用。

有人問:「疾病有太陽陽明、正陽陽明、少陽陽明,這是什麼意思?」

回答說:「太陽陽明是指脾約證,正陽陽明是指胃實證,少陽陽明是指發汗、利小便後,胃中躁熱,大便難解。」

把太陽陽明和少陽陽明歸類為合併病可以理解,但現在把它們歸為陽明病來討論,似乎不合常理,而且採用問答的形式,也像是後人所添加的。

陽明病的根本是胃實證。

(這段話是說明陽明病的診斷要點。陽明病的症狀輕重程度不同,但追究其根本原因,都是由於胃實引起的。所以現在省略脈象和症狀的細節,只說「胃家實」,這是抓住病因,涵蓋所有的脈證。所謂的「實」,指的是邪氣實。詳細解釋在藥品體用篇中。現在把陽明病的各種症狀,都歸納成「胃家實」一句話,是有道理的。因為醫生在治療疾病時,總想快速見效,這樣就容易過度治療。如果病位還在太陽,但病情看起來很嚴重,就可能誤用治療陽明病的藥物。所以,先確定是「胃家實」,不要被外在症狀迷惑,同時也要觀察病因,這樣就能明確區分表裡淺深,不會被表面的症狀所迷惑。這也是將陽明病的各種症狀歸納為「胃家實」的原因。這裡用「胃家」來強調胃的重要性,因為人體的臟腑各有作用,就像家中的君臣僕人一樣,各有職責。但所有能量的來源都來自胃,所以把胃比作一個家。這就是強調胃的重要性。)

有人問:「為什麼會得陽明病?」

回答說:「太陽病發汗、攻下或利小便後,導致津液流失,胃中乾燥,轉而變成陽明病。表現為大便不解,裡實,大便難排,這就叫做陽明病。」

有人問:「陽明病的外在症狀是什麼?」

回答說:「發熱、自汗、不畏寒反而怕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