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脈證式》~ 卷四 (15)
卷四 (15)
1.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法第四
以歸之燥屎之候,已而明確矣。雖然,於乾薑附子湯,亦期煩躁之有發作,而以歸之少陰。然則不異於煩躁有發作,而異陰陽虛實者,不能無疑矣。子其有說乎?敢問焉。曰:有。蓋於此湯,則邪氣在實地幽深之處,而其餘勢自窺於陰位;雖既窺陰位,而有精氣尚克攘之動。此乃煩躁發作有時之所出也。
是故,如繞臍痛,則不拘煩躁之發作而自若矣。於彼湯,則病勢頗及於陰位,而有欲益張大之動。此乃煩躁發作有時之所出也。是故,其勢時翻於陽位,則忽安靜者也。可見於病勢去住之間,更關於陰陽虛實之淺深多寡矣。故今以大承氣湯之煩躁,比之於乾薑附子湯之煩躁,則抑位於一等之淺者也。不可不精究矣。子其思諸。 (又按:故使不大便五字,蓋後人之所補矣。)
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脈浮虛者,宜發汗。下之,與大承氣湯;發汗,宜桂枝湯。
(此條,論於太陽之象於陽明者,與陽明之象於太陽者,更不易辨識也。所以標曰病人也。蓋二部位之互相象也,以各在其變證候,而不備其正證候故也。煩熱者,言為熱苦煩也。是故,三陽之位地,當皆有之。雖然,以陽明為熱位之極,則煩熱之屬於陽明者,當十而居其七八也。而今髮式之辭,曰汗出則解,以指煩熱之在於太陽者也。是乃措其七八,而執二三,以喻變機者也。此豈非太陽之象於陽明乎?又也者,更有之詞也,明次上之所論,而又更有如此者也。發熱者,言熱勢發揚也。是故,三陽之位地,亦皆與矣。雖然,以太陽為熱位之初,則發熱之在於太陽者,亦當十而居其七八也。而今期之於日晡所,且曰屬陽明也,以指發熱之在於陽明者也。是亦措其七八,而執二三,以喻變機者也。此豈非陽明之象於太陽乎?且也,煩熱之於太陽,與發熱之於陽明,當須並脈候而決之耳矣。故曰脈實者,宜下之;脈浮虛者,宜發汗也。故知實之於發熱,浮虛之於煩熱也。若夫煩熱之於實,發熱之於浮虛者,共是其正候法,而非此條之所論也。不可不審辨焉。)
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滿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氣湯。
(此於其初也,有裡實之候,故大下之也。夫既下之之不得其節,而過之於大乎?裡實尚未悉解,必存之餘殘者也。今也,余殘之乘於下後之新虛乎?其勢不得必不埋伏矣。而求之外面,則如愈者然。故曰後也。六七日不大便者,是埋伏之邪,復養其勢於裡之所為也。煩不解,此乃埋伏之邪,養其勢於裡之候也。故曰不解,以明煩之不於一時,亙六七日也。夫既邪氣養成其勢也,以上之序,而且加腹滿痛,則可知復遂成燥屎也。故曰有燥屎也。腹滿痛與腹滿而痛少異矣。滿當連讀於痛,則自知滿痛,言無處而不痛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
白話文: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法第四
先前關於燥屎的判斷已經明確了。雖然使用乾薑附子湯,也期待煩躁發作,並歸屬於少陰,但煩躁發作卻又區分陰陽虛實,這不能不讓人疑惑。你有什麼看法?請教教我。
是的,對於乾薑附子湯而言,邪氣滯留在實地深處,其餘勢則滲透到陰位。即使已經滲透到陰位,但精氣尚能抵抗,這就是煩躁有時發作的原因。
所以,像繞臍痛這樣的情況,就不一定會伴隨煩躁發作。使用乾薑附子湯,病情相當程度上影響到陰位,並有欲擴張的趨勢,這也是煩躁有時發作的原因。所以,病情有時轉移到陽位,就會突然平靜下來。可見病情消長之間,更關乎陰陽虛實的深淺多少。因此,將大承氣湯所致的煩躁,與乾薑附子湯所致的煩躁相比,後者屬於較淺層次的症狀,不可不仔細研究。請您好好想想。另外,「故使不大便五字,蓋後人之所補矣。」這句話是後人添加的。
病人煩熱汗出則症狀減輕,又像瘧疾一樣,日暮時分發熱,屬於陽明病。脈象實的,應該瀉下;脈象浮虛的,應該發汗。瀉下用大承氣湯,發汗用桂枝湯。
(這段論述太陽證候在陽明,以及陽明證候在太陽,更難區分。所以標題寫「病人」,是因為兩種部位互相影響,各在其變證的症候,而不具備其正證的症候。煩熱,指的是熱而煩躁。所以,三陽的部位,都可能出現這種情況。雖然陽明是熱位極盛之處,但屬於陽明的煩熱,應該佔十分之七八。
現在文中說「汗出則解」,是指煩熱屬於太陽的。這就捨棄了十分之七八,而取十分之二三,來比喻病情變化。這難道不是太陽的症候出現在陽明嗎?「又也」是另有此類情況的意思,說明上文所論,還有類似情況。發熱,指熱勢旺盛。所以,三陽的部位也都有。雖然太陽是熱位之初,但屬於太陽的發熱,也應該佔十分之七八。現在卻指明在日暮時分,而且說屬於陽明,是指發熱屬於陽明的。這也捨棄了十分之七八,而取十分之二三,來比喻病情變化。這難道不是陽明症候出現在太陽嗎?而且,太陽的煩熱和陽明的發熱,必須根據脈象來判斷。所以說脈象實的,應該瀉下;脈象浮虛的,應該發汗。所以知道發熱屬於實證,煩熱屬於浮虛。至於煩熱屬於實證,發熱屬於浮虛,是其正證的規律,不是這段文字所討論的,不可不仔細辨別。)
大瀉後六七天不大便,煩躁不減,腹滿痛,這是燥屎。原因是本來就有宿食。應該服用大承氣湯。
(這是在初期,有裡實的症候,所以大瀉。如果瀉下過度,裡實尚未完全解除,必然還有殘餘。現在,殘餘之邪乘虛而入,其勢必然潛伏,表面看起來好像好了。所以說「後」。六七天不大便,是潛伏的邪氣在裡邊又發展起來。煩躁不減,這是潛伏的邪氣在裡邊發展的症候,所以用「不解」來表示煩躁不是一時的,而是持續六七天。邪氣發展起來,再加上腹滿痛,就可以知道又形成了燥屎。所以說「有燥屎也」。腹滿痛與腹滿而痛略有不同,滿應該和痛連讀,就明白是腹滿痛,指任何地方都痛。原因是本來就有宿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