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脈證式》~ 卷二 (4)
卷二 (4)
1.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法中第二
不可亦以歸於里,乃是由於表裡兩端之勢也,與上章所謂無汗而喘之喘果異矣。於其胸滿,亦二位之邪勢,交鬱於胸中之所為也,與彼少陽胸滿之既位胸中,而並於往來寒熱之諸證者亦異矣,不可不察也。是故今療之也,以麻黃湯先治太陽,則陽明之邪自無所壅滯,必達於內外。既達於內外,則現其本證亦必矣。然則不治喘而胸滿,而其證自止矣。此猶如葛根湯之於制自下利之略也。又按:冠宜而後沓主之者,是但即太陽之面目,而謀之治方之謂也。是故若太陽面目之於大小青龍,則當以大小青龍耳。故曰宜也。宜也者,言宜是證宜是時也。今也,以太陽之證候於麻黃湯,故曰麻黃湯主之也。主也者,主一無適之謂也。)
太陽病,十日以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與麻黃湯。
太陽病十日,以麻黃湯言之也。以去猶以後。此於其一二日,二三日之初也,既現麻黃證者也。今也十日以後,脈浮細而嗜臥者,言不拘既為之治者,與不為治者,而如其麻黃證則罷去者也,故曰外已解也。外與表,頗同而少異矣,但有廣狹與主客之分而已。脈浮細,前以顧浮大浮緊言之,後以對浮緩沉細言之也。嗜臥,本於氣液虛損也,蓋其在此乎。其變之所之之道有三矣:浮細之若比於浮緩,則為之穀肉之所復也,是其一也;浮細之若比於沉細,則不得不認為少陰病也,是其二也;若此而為胸滿脅痛,則為之少陽病也,即小柴胡湯之所任也,是其三也。設猶若也。脈但浮者,此承十日以去,而弘論不惟於一二日二三日者而已也。曰脈但浮,則知浮在其本面,而無餘證也,所以與麻黃湯也。又按是之二句,為一結於麻黃湯發之也。)
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
(標曰太陽中風者,其義二焉:一則以麻黃湯言之,而示其證之轉於此也;二則以大青龍湯言之,而對後條之傷寒,而以差其輕重也。以是乎,如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則大青龍湯證,而即亦亙於麻黃湯證者也,不可不明辨焉。乃今論其證候也,雖一其字面如此,而即其病勢而按之,則二證二方之分別,斷然可察焉,豈何眩曜之乎?以是乎,不曰無汗,而曰汗不出也。無汗與汗不出,雖均其事體,而今於屬文之間,將欲眼其病勢之差別,故曰汗不出也。是故雖既與之以麻黃湯,而不但不得汗出,而加一煩躁者也。然則太陽中風以下之諸證,雖既在於麻黃之面目,而亦病勢進於一等,豈不彰明乎哉!於是乎,斷其證於大青龍湯,以曰大青龍湯主之也。煩躁,邪勢壅鬱之所為也,故於不汗出也。煩,心煩也;躁,手足躁擾之謂也。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解已見麻黃湯條下。)
白話文: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法中第二
病情發展不應單純歸咎於內臟,而是表裡兩方面病勢的綜合表現。這與前文所述的「無汗而喘」的喘息症狀不同。胸滿也是表裡雙邪交鬱於胸中所致,與少陽病的胸滿(邪氣已停留在胸中,並伴隨往來寒熱等症狀)不同,必須仔細辨別。因此,治療時先用麻黃湯治療太陽病,則陽明經的邪氣就不會阻塞,就能通達內外。
邪氣通達內外後,病症的本質就會顯現。這樣就不必單獨治療喘息和胸滿,症狀自然會好轉。這就像葛根湯能緩解自發性下痢一樣。再者,所謂「冠宜而後沓主之」,是指只針對太陽病的表面症狀,而制定治療方案。所以,如果太陽病的症狀符合大小青龍湯的適用範圍,就應該用大小青龍湯。所謂「宜」,指的是適合此症狀、適合此時機。現在用麻黃湯治療太陽病的症狀,所以說麻黃湯主治。所謂「主」,指的是單一且恰當的治療。
太陽病十天後,脈象浮而細弱,患者嗜睡,說明表證已解。如果伴有胸滿脅痛,則用小柴胡湯;如果脈象只是浮大,則用麻黃湯。
「太陽病十天」是指用麻黃湯治療的時間,而「以去」指的是之後,也就是最初的一、二、三天,剛出現麻黃湯證候的時候。現在過了十天,脈象浮而細弱,患者嗜睡,不論之前是否治療過,只要麻黃湯證候消失,就說明表證已解。外證和表證,雖然類似,但略有差異,主要區別在範圍大小和主次方面。脈象浮而細弱,之前是用浮、大、浮緊來描述,後來則用浮、緩、沉、細來描述。嗜睡源於氣液虧損。病情在此階段的發展方向有三種:如果浮細脈象與浮緩脈象相似,則表示氣血正在恢復;如果浮細脈象與沉細脈象相似,則可能轉變為少陰病;如果伴有胸滿脅痛,則可能轉變為少陽病,此時應該使用小柴胡湯。以上只是假設。
「脈但浮者」,承接「十日以去」,說明不僅限於一、二、三天。脈象單純浮大,表示浮象是其本來的症狀,沒有其他症狀,所以用麻黃湯。這兩句話總結了麻黃湯的應用。
太陽中風,脈象浮緊,發熱惡寒,身體疼痛,不汗出而煩躁,用大青龍湯主治。如果脈象微弱,汗出惡風,則不能服用,服用則會出現厥逆、筋惕、肉瞤等症狀,這是逆證。
(「太陽中風」有兩種含義:一是用麻黃湯來解釋,說明病情發展到這個階段;二是用大青龍湯來解釋,與後文所述的傷寒相比,說明病情輕重程度不同。因此,如果太陽中風,脈象浮緊,發熱惡寒,身體疼痛,則是適用大青龍湯的症狀,它也包含了麻黃湯症狀的方面,不可混淆。現在來論述其症狀:雖然字面上都一樣,
但根據病情的發展來分析,兩種症狀和兩種治療方法的區別是明顯可見的。所以不用「無汗」,而用「汗不出」。「無汗」和「汗不出」雖然意思相近,但在行文中,為了體現病情發展的差異,所以用「汗不出」。因此,即使已經用麻黃湯治療,但不僅沒有出汗,反而更加煩躁,說明病情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這更加明確了。所以斷定此症狀應該用大青龍湯,故說大青龍湯主治。煩躁是邪氣壅鬱所致,所以說「不汗出」,「煩」指心煩,「躁」指手足躁動不安。脈象浮緊,發熱惡寒,身體疼痛,前面麻黃湯條下已經說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