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脈證式》~ 卷二 (2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21)

1.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法中第二

(後加減法,說已審小青龍湯條下也。)

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於脅下。正邪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默默不欲飲食。藏府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小柴胡湯主之。

(後人因上條,議柴胡證者也,豈正文之意乎。)

服柴胡湯已,渴者屬陽明也。以法治之。

(按渴有主客之分也。小柴胡湯曰:或渴者,即客證也;白虎加人參湯曰:大渴者,即主證也。今服柴胡湯已,渴更加甚者,亦不得以不為主證也,故曰屬陽明也。雖然,不可亦以概於茲,須據通篇之式,而弘治之耳矣,故曰以法治之也。)

得病六七日,脈遲浮弱,惡風寒,手足溫。醫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脅下滿痛,面目及身黃,頸項強。小便難者,與柴胡湯;後必下重。本渴而飲水嘔者,柴胡湯不中與也。食谷者噦。

(此蓋後人即次條,發億見者也,豈足據以論乎。)

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主之。

(此條論太陽之一變,直馳於小柴胡之極地者也。既在於小柴胡湯之極地,而尚且有太陽之餘殘,是故難遽以辨其所部位也,故冒首以傷寒也。身熱惡風,蓋言往來寒熱之變態也。若夫身熱之在於陽明乎,以不惡風為法;而今視繼論以惡風,則可知尚在少陽往來寒熱之一變態, 而疑類於陽明之熱位也。頸項強,太陽之殘證也,是以其轉機之駿速,而尚及之也。脅下滿,以邪氣位於少陽之下抵也。手足溫而渴者,對手足熱而渴之在於陽明者,而明論於少陽客位之渴者也,與身熱惡風句意相照應矣。)

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者,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與小柴胡湯主之。

(按此條論少陽太陰互疑似者也,故曰傷寒,以包兩岐也。陽者以少陽言之,陰者以太陰言之也。法當二字,當序先與小建中湯之上也。蓋其在斯也,以腹中急痛一證特立之論者也。是故指曰陽者,但於之矣;指曰陰者,亦但於之矣。然則以何為辨別乎腹中急痛之陰陽, 而處之治方哉?須以脈診,審於陰陽之候法也。雖然,今陽脈之應弦而反澀,陰脈之應澀而反弦,則脈亦背其常式者也。既如此,則亦奚足明斷於其陰陽而處之治方哉?於是乎,亦擲棄脈之澀弦,而殊發一活式曰:法當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與小柴胡湯主之也。此既處其治也, 非固審辨於證與脈者,而但就於其地位之在腹中,而漸謀其治者也,豈不活式乎?若雖既與小建中湯,而尚於不得差者,縱令其脈澀,亦復當宜小柴胡湯耳矣。澀,澀滯也;弦,取義於弓弦之急也;腹中急痛,言急迫而痛也。又按:少陽太陰之特在於腹中急痛之一證,而不媲並於餘證者。)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太陽病的一種演變和治療方法,主要圍繞小柴胡湯的使用和辨證。

病人血虛氣弱,肌膚疏鬆,邪氣趁虛而入,與正氣相搏結於脅下,正邪交爭,出現寒熱往來,時好時壞,病人默默寡言,不想吃東西,臟腑相互影響,疼痛會向下傳,邪氣在上,疼痛在下,所以會嘔吐。這時應該服用小柴胡湯。

服用小柴胡湯後,如果感到口渴,則屬於陽明症,需要按照陽明病的治療方法處理。 口渴的程度有輕重之分,小柴胡湯中提到的口渴是客證,白虎加人參湯中提到的口渴則為主證。服用小柴胡湯後口渴加重,也不一定就是主證,需根據整體病情判斷治療。

如果病人發病六七天,脈象遲緩浮弱,怕風寒,手腳溫暖,經多次治療仍不能進食,脅下脹滿疼痛,臉色和身體發黃,頸項僵硬,小便困難,則服用柴胡湯後會導致下痢,若本來口渴但喝水就嘔吐,則不適合服用柴胡湯,能吃東西但卻有吞咽困難。

發病四五天,身熱怕風,頸項僵硬,脅下脹滿,手腳溫暖且口渴,則可用小柴胡湯治療。這是太陽病的一種變化,發展到小柴胡湯主治的極端情況,但仍帶有太陽病的殘餘症狀,所以難以準確判斷病位。身熱怕風是寒熱往來的變態表現;頸項僵硬是太陽病的殘餘症狀;脅下脹滿是因為邪氣停留在少陽之下;手腳溫暖且口渴,與陽明病的熱症有所區分,說明這是少陽的客證口渴,與身熱怕風的症狀相互印證。

傷寒,陽脈澀,陰脈弦,若伴隨腹中急痛,應先服用小建中湯,若無效再服用小柴胡湯。這段描述的是少陽和太陰證候互相混淆的情況,陽脈澀,陰脈弦,脈象反常,難以準確判斷陰陽,因此先用小建中湯調理,無效再用小柴胡湯。腹中急痛是少陽太陰證候的重要特徵。 澀指脈象遲滯,弦指脈象如弓弦般緊張,腹中急痛指劇烈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