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脈證式》~ 卷四 (4)
卷四 (4)
1.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法第四
曰:嘔多,則少陽之勢殊勝於陽明證,可知矣。以是乎,曰:不可攻之,以示修治之在於少陽柴胡湯者也。
陽明病,心下硬滿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按心下硬滿,邪勢輻湊之所為也。蓋心下者,胸與腹之分界也。以是胸脅實滿之勢,或易為心下硬滿也。胃實之勢雖亦與心下,而不必至為硬滿也。何則?以所其競必在於腹裡也。是故,縱有陽明之候,而心下硬滿未去,則邪勢為尚盛於少陽也。是乃柴胡湯,或陷胸湯輩之所與也。故亦曰不可攻之也。攻之以下,後人謾談其變者也。)
陽明病,面合赤色,不可攻之。必發熱色黃,小便不利也。
(赤色,有熱色之謂也。面合赤色者,言熱已在表而覆在里,其勢合著於顏面也。此蓋論發汗之候者也。而其義狹曲,不固足據論矣。恐後人之所偽撰矣乎。)
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可與調胃承氣湯。
(呼不吐不下心煩者,曰陽明病也。蓋心煩之為證,弘與六位者也。而今敢取之於陽明者,不可無辨矣。夫煩之於虛也,厥陰為其極,而少陰太陰屬焉;於其實也,陽明為其極,而少陽太陽屬焉。此是虛實,皆以其形勢辨之者也。故今曰不吐不下,以示於雖有可吐之形勢而不吐,雖有可下之形勢而不下者也。蓋如其形勢,則當即腹脈而求之耳。今也,不期其腹脈之狀者,要使診候之間,求之於活於弘也。學士不可不致思焉。心煩之弘與六位也,不固於調胃承氣湯本任,乃候所以其然之形勢,而稍歸之於調胃承氣湯者也。故今不曰主之而曰可與也。)
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裡也。手足濈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氣湯主之。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大泄下。
(此條,以太陽之直歸於陽明者論之也。脈遲,對太陽之脈數,而明邪氣已駸於裡也。雖汗出不惡寒者,對前位汗出發熱惡寒,而示邪氣已離於表位也。蓋邪氣已離表位,則更實於肉中腹裡,亦可知矣。是即所以為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也。既如此,則須有潮熱也。已有潮熱,則縱令太陽之殘證尚在,而復為之外已欲解也。故曰: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裡也。手足濈然而汗出者,是乃對上文所謂雖汗出,而言汗出之狀象異於太陽,而以斷之於陽明也。此大便已硬也,承手足濈然汗出,而言津液涸竭,邪氣實胃中,而使大便已硬也。是之諸證,為之陽明之准證,而大承氣湯之正鵠也。故曰:大承氣湯主之也。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此顧手足濈然而汗出,而論治法之尚在於太陽者也。故曰外未解也。其熱不潮,亦顧有潮熱者,以戒不可與承氣湯也。雖既戒不可與承氣湯,而今曰未可,則知雖熱未潮,而如其他證,則已備上之所序列矣。然則其在於此也,可以調胃及白虎輩。)
白話文: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法第四
嘔吐很多,就表示少陽的病勢比陽明更嚴重。因此,這裡說「不可攻之」,意思是治療應該著重在疏通少陽,也就是使用柴胡湯。
陽明病,心下(上腹部)硬滿的,不可攻邪。如果強攻,瀉下不止則會死,瀉下停止則會痊癒。
(按:心下硬滿是邪氣聚集的表現。心下是胸部和腹部交界的地方,因此胸脅脹滿也可能表現為心下硬滿。胃實雖然也與心下相關,但不一定會造成硬滿,因為胃實的邪氣通常會在腹部。所以,即使有陽明病的症狀,但心下硬滿沒有消除,就表示邪氣仍然盛於少陽,此時應該使用柴胡湯或陷胸湯等藥物。因此說「不可攻之」,強攻下藥是後人錯誤的理解。)
陽明病,臉色紅赤,不可攻邪。這類病人必定會發熱、皮膚黃、小便不利。
(臉色紅赤,指有熱象。臉色紅赤表示熱邪已在表層,但又深入裡層,並顯現在臉上。這段論述發汗的時機,但其說法比較狹隘,不完全可靠,可能是後人偽造的。)
陽明病,不吐不瀉,心煩的,可以用調胃承氣湯。
(不吐不瀉心煩,是陽明病的表現。心煩這個症狀,虛實都有可能出現。現在卻將其歸於陽明病,需要加以辨別。心煩在虛證方面,厥陰是最為嚴重的,少陰、太陰次之;在實證方面,陽明是最為嚴重的,少陽、太陽次之。這是根據病情的虛實來判斷的。這裡說不吐不瀉,是指雖然有吐瀉的症狀卻沒有發生,這就要從腹部脈象來判斷。現在不看腹脈,而是從整體診斷中判斷心煩的虛實,這需要仔細思量。心煩的虛實與六經的關係,不完全取決於調胃承氣湯,而是根據具體的症狀來決定用藥。所以這裡說「可與」,而不是「主之」。)
陽明病,脈象遲緩,即使汗出也不惡寒,身體一定沉重,氣短腹滿而喘,還有潮熱,此外感覺症狀有所緩解,這時可以攻裡。手腳微微出汗,這是大便已經乾燥的表現,用大承氣湯治療。如果汗多,輕微發熱惡寒,說明表邪未解,體熱不屬潮熱,還不能用承氣湯。如果腹部脹滿不通,可以用小承氣湯,稍微和解胃氣,不要瀉下太多。
(這段論述,是從太陽病直接發展到陽明病的角度來分析的。脈象遲緩,與太陽病的脈數相對,說明邪氣已經深入裡層。即使出汗也不惡寒,與之前的發汗發熱惡寒相對,說明邪氣已經離開表層。邪氣離開表層,就會更實於肌肉和腹部,所以身體沉重、氣短、腹滿而喘。既然如此,就一定會有潮熱。有了潮熱,即使太陽病的殘餘症狀仍然存在,但表證也已趨向緩解。所以說有潮熱,表證已有所緩解,可以攻裡。手腳微微出汗,與前面所說的「雖汗出」不同,這是陽明病的特徵,說明津液耗竭,邪氣積聚在胃中,導致大便乾燥。這些症狀都是陽明病的典型表現,大承氣湯是最恰當的藥物。所以說「大承氣湯主之」。如果汗多,輕微發熱惡寒,這是與手腳微微出汗相對比的,說明治療應該著重於太陽病的治療。所以說「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是指沒有潮熱,以此告誡不能使用承氣湯。雖然告誡不能使用承氣湯,但這裡說「未可」,是指雖然沒有潮熱,但其他症狀都符合前面的描述。因此,可以使用調胃湯或白虎湯等藥物。)